选择是从我们出生开始就需要做的事情,选择一个好的大学很重要,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更加重要,因为这会影响自己一生的职业道路。如果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也不适合未来的发展,那么在大学里可以转专业吗?如何转专业呢?转专业申请条件有哪些?本文小编整理了一下相关内容,一起去看看吧。
一、合肥工业大学新生转专业申请条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精神,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习环境,根据《合肥工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申请转专业基本条件
一)在籍全日制一、二年级本科生。
二)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章制度,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申请转专业方式及资格条件
一)全校范围内转专业
第一学年学习成绩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可申请转专业。
二)其他方式转专业
1.循环协议转专业:在一年级期间,在个人自愿,并作出承诺的情况下,两人之间或多人之间一对一互相交换循环转专业。
2.学有特长转专业:在一年级、二年级期间,学有特长的学生(即在全国或国际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可视具体情况转入相关专业。
3.学习困难转专业:在一年级、二年级期间,学习确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专业范围内申请转专业。(理工类专业可转文、经、管、法类专业,工科类专业可转理科类专业,文、经、管、法类可转文科类专业。)
4.创新创业转专业:申报获批创新创业休学的本科学生创新创业满2年及以上,且休学前学业GPA达到3.0及以上者,可申请转入与其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的专业学习。
5.入伍退役转专业:退役后复学者,因自身情况需要转专业者。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转专业:
1.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学生;
2.处于休学(或保留学籍)期间的学生;
3.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的学生;
4.已达到退学标准的学生;
5.无正当理由的学生;
6.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规定不予转专业的学生。
(三)、转专业程序
一)全校范围内转专业工作程序
1.公布接收转专业学生计划数
学生注册中心协调、汇总并及时公布各专业拟接收转专业学生的计划数。
2.学生个人申请
符合条件的一年级学生向所在学院提交个人申请,填写《合肥工业大学转专业申请表》。
p分页标题e3.所在学院审核
学生所在学院对学生申请转专业资格条件进行审核:
(1)第一学年的成绩平均学分绩点排序是否入围前30%;
(2)是否存在不能转专业条款情况。
各学院将审核通过的学生信息,按申请转入专业进行汇总,上报学生注册中心。
4.接收学院组织考核
各接收学院要成立转专业工作小组,制定接收转专业申请考核办法,并报学生注册中心备案。考核原则上要求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重点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素质;面试的内容主要包括考察学生对拟转入专业领域的掌握程度、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及已修课程学习情况等。转入人数少于专业公布名额,学院可以只安排面试。考核结果在学院网页上公示3天后报送教务部学生注册中心审核。
5.学校审定、公示
校内转专业领导小组对各学院审核通过的转专业名单进行审定,并对审定后的名单在学生注册中心网页上进行公示3天。公示结束无异议,学生注册中心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学院和学生本人。
6.办理转专业手续
学生凭着书面通知到转入学院办理报到手续。
二)其他类型转专业工作程序
在一年级、二年级期间的每学期第十四周由学生本人申请,所在学院和申请转入学院提出意见,经教务部审核,报校内转专业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转入相应专业。
(四)、注意事项
1.转专业工作务必坚持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
2.工作组织机构要健全。学校成立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具体成员由教务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纪委监察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各学院成立不少于5人的本科生校内转专业工作小组,学院院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负责人和至少两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组成。
3.学生转专业后,按照转入专业培养计划选修课程,毕业条件按转入专业要求执行。其在原专业已修且已取得学分的课程中,与转入专业教学计划相同或相近的课程,经学院确认,可作为转入专业的已修课程,承认学分;不符合要求的作为选修课学分记载。
4.学生的学籍与学分注册费,转专业前按原专业标准收取,转专业后按转入专业标准收取。
5.学生转专业后,将安排到新专业的自然班中学习,学籍管理与学生管理将转由新专业所在学院负责。对转入新专业后不适应的学生,经本人申请,转入与转出学院同意,允许其在一个月内返回原专业学习。
二、合肥工业大学有哪些招生专业
印度尼西亚语
新闻传播学类(本)网络与新媒体数学类(本)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类(本)应用物理学化学类(本)应用化学地理科学类(本)地理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类(本)生物技术统计学类(本)统计学力学类(本)工程力学机械类(本)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业设计
机械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智能制造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白联合培养)
机械工程(中白联合培养)
智能车辆工程
仪器类(本)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感知工程
材料类(本)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能源动力类(本)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类(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电子信息类(本)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类(本)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计算机类(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智能科学与技术
土木类(本)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水利类(本)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测绘类(本)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化工与制药类(本)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地质类(本)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类(本)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航空航天类(本)飞行器制造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类(本)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建筑类(本)建筑学城乡规划
风景园林
生物工程类(本)生物工程药学类(本)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商管理类(本)工商管理会计学
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类(本)工业工程电子商务类(本)电子商务设计学类(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其他(本)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