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敬业中学学校介绍
敬业中学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名校。
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敬业书院初名申江书院,在县署北,明潘恩宅也。”乾隆十三年(1748年)翁藻与当时上海知县王侹率先捐俸,将世春堂修缮一新,改建为讲堂斋舍,定名为“申江书院”,作为举贡生童每月会课的场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巡道杨魁募集钱款重建书院,并改名为敬业书院。
“敬业”出自《礼记·学记》中的“三年视敬业乐群”之名。朱熹解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到上海视事时,在敬业书院居住和办公,他还高兴地挥毫题写了“海滨邹鲁”四字,来赞扬敬业书院,盛赞敬业书院,是一所为东海之滨培养出类拔萃人才的学府。书院山长向以名流贤士充任,如道光进士、近代维新思想家冯桂芬也曾于1860年至1862年间出任敬业书院的山长。1862年,署布政使吴煦迁书院于旧学宫基(今聚奎街一带)。清同治十年(1871年),敬业书院开始作考棚,每年举办两届县试。
1902年,即在清政府正式颁布“癸卯学制”的前一年,上海知县汪懋下令改敬业书院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于同年4月1日开学。
叶景沄,字醴文,号云水,又号辰岩,松江府学廪膳生,早年就读于敬业书院,光绪元年县试第一名,府试第三名,为当时上海县邑儒学闻人。景沄先生任敬业学堂董事后,与黄炎培等人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致力于创建新式学校的工作。1905年,敬业学堂采用校长制,由叶景沄任首任校长,并改校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
景沄先生也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非常推崇西方近代科学。1905年至1913年他任敬业校长期间,在课程中最早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学科。
1913年,据“壬子癸丑学制”,敬业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改办初中,称上海县立敬业初级中学。1929年添办高中,设普通科与师范科,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抗战时期,敬业中学成为上海学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之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之外皆沦于敌手,敬业中学奉令停办,选入租界,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由陈霆锐任主任董事,徐梦周为校长。校址在静安寺路斜桥弄75号(今吴江路75、77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日军占领租界,学校已无法上课,但多数同学还是到校。当时,学校负责人王美中擅自代表学校向汪伪注册,激起广大师生的满腔义愤,南方中学也就停办关闭了。时任南方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乔石提出,要动员南方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另外组织“四维学社”,借他校上课,并在校内组建了学校委员会,全力稳定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情绪,争取合法化,免遭日伪破坏,取得了成果。p分页标题e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南方中学复名为敬业中学,成为被国民党控制很严的一所所谓“市立模范中学”。
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党了解到国民党正在胁迫敬业中学校长陶广川到台湾,便派年方19岁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胡彭年到陶校长家中做工作。果然,陶校长坚决拒绝了国民党胁迫他到台湾去的要求,并且把学校的钥匙交给军代表陈云涛。
敬业有一支敬业爱生、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其中,有3名在职特级教师,5名区学科带头人,40余名高级教师。近年来,先后有50多人次获全国或市区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2005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
敬业中学地处黄浦区中心地段,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儒家圣地——文庙、区图书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近在咫尺,形成优良的周边人文环境。敬业中学教学硬件设施精致而齐全。包括6层教学楼,5层实验楼及14层行政综合楼各一幢,学校所有教室均实现英特网与闭路电视网两网合一,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在中心城区屈指可数。学校除拥有设施完善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三间、生物实验室两间、计算机房四间、科技实验室四个、语言实验室两个、音乐欣赏室、形体房、画室外,还配有电子阅览室、演播室、多功能厅等,让学生充分享受现代化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藏书近十万册的图书馆是市级中小学示范图书馆,600平方米的室内敬业游泳馆为敬业二线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及全体学生的游泳活动课提供了场地的保证。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受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已进入规划和议事阶段。
敬业中学以“敬业、乐群”为校训,以“严实活尖”为学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享誉社会。近年来,不仅培养了奥林匹克冬令营竞赛得奖学生,全国和全市数理化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高考文科状元、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招生全市前三名、2003年上海市高考数学、物理双满分考生(全市仅3名)、上海市科技希望之星等拔尖学生,更注重致力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校的高考上线率稳定地保持在99%以上,在黄浦区名列前茅;重点本科及本科率连续几年跻身市重点中学行列。
游泳是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是国家教委命名的第一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学校”。学校还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市绿色学校、市知识产权试点校、区科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敬业书院
据敬业中学校史编撰者葛明沧老师介绍,敬业中学的前身为申江书院,创办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1770年由巡道杨魁改名为“敬业书院”。
命名缘由
“敬业乐群”,语出《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朱熹解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这是历来读书人治学为人之要义,敬业中学的校训由此得来。p分页标题e
林则徐任江苏巡抚,到上海视事时,在敬业书院居住和办公,他还高兴地挥毫题写了“海滨邹鲁”四字,来赞扬敬业书院,盛赞敬业书院,是一所为东海之滨培养出类拔萃人才的学府。
书院山长向以名流贤士充任,如道光进士、近代维新思想家冯桂芬也曾于1860年至1862年间出任敬业书院的山长。1862年,署布政使吴煦迁书院于旧学宫基(今聚奎街一带)。清同治十年(1871年),敬业书院开始作考棚,每年举办两届县试。
敬业学堂
1902年,即在清政府正式颁布“癸卯学制”的前一年,上海知县汪懋下令改敬业书院为新式学校,定名为敬业学堂,于同年4月1日开学。
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
叶景沄,字醴文,号云水,又号辰岩,松江府学廪膳生,早年就读于敬业书院,光绪元年县试第一名,府试第三名,为当时上海县邑儒学闻人。景沄先生任敬业学堂董事后,与黄炎培等人奉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致力于创建新式学校的工作。1905年,敬业学堂采用校长制,由叶景沄任首任校长,并改校名为“上海县官立敬业高等小学堂”。
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贾沄先生也是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非常推崇西方近代科学。1905年至1913年他任敬业校长期间,在课程中最早设置“西算”、“理化”、“博物”等学科。
1913年,据“壬子癸丑学制”,敬业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3年改办初中,称上海县立敬业初级中学。1929年添办高中,设普通科与师范科,更名为上海特别市市立敬业中学。
敬业中学
抗战时期,敬业中学成为上海学界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除租界之外皆沦于敌手,敬业中学奉令停办,选入租界,改组为私立南方中学,由陈霆锐任主任董事,徐梦周为校长。校址在静安寺路斜桥弄75号(今吴江路75、77号)。
太平洋战争爆发当天,日军占领租界,学校已无法上课,但多数同学还是到校。当时,学校负责人王美中擅自代表学校向汪伪注册,激起广大师生的满腔义愤,南方中学也就停办关闭了。时任南方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的乔石提出,要动员南方中学的老师和同学,另外组织“四维学社”,借他校上课,并在校内组建了学校委员会,全力稳定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情绪,争取合法化,免遭日伪破坏,取得了成果。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南方中学复名为敬业中学,成为被国民党控制很严的一所所谓“市立模范中学”。
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党了解到国民党正在胁迫敬业中学校长陶广川到台湾,便派年方19岁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胡彭年到陶校长家中做工作。果然,陶校长坚决拒绝了国民党胁迫他到台湾去的要求,并且把学校的钥匙交给军代表陈云涛。p分页标题e
二、上海敬业中学办学理念
根据敬业的悠久传统和先进的教育思想,确立“敬业乐群,和谐发展,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敬业乐群”,就是继承“一条校训、两支队伍、三个全面、四字作风”的敬业优良办学传统,巩固前三年发展规划实施后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用现代教育理论对校训“敬业乐群”作新的诠释,在深化其内涵基础上,形成指导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学校精神。
“敬业乐群”的学校精神,是一种务实的精神,提倡刻苦、严谨、尽心尽责。“敬业乐群”的学校精神,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提倡理想、奋进、争创一流。
“敬业乐群”的学校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精神,提倡宽容、理解、和谐共存。
“和谐发展”,就是在“敬业乐群”学校精神中,融入“学会共存”的现代元素后,所形成的学校发展理念。
“和谐发展”,是充分体现学校精神的学习培养目标。
“和谐发展”,还是学校教师之间、管理层与教职员工之间、学校与周边社区之间协作、共处的基本原则。
“和谐发展”,更是学校方方面面工作达到互助、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
“与时俱进”是学校不变的愿景。就是要使敬业像以往一样,在不同的时代承担与时代吻合的历史使命。在被评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后,能担负起实验基础教育改革重大课题任务,能对周边乃至更大的范围内的学校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敬业必将与时代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