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外国语大学文革十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68年底,为了保护和储备外语人才,周总理指示,六七、六八两届学生由外交部统一组织到唐山地区北京部队的几个农场劳动锻炼,同时学校派出外语教师进行教学和辅导。
1970年4月,北外迁校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
1971年8月,恢复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农兵学员2190人。
1972年8月,全校迁回北京。十年间,学院承担了编写《汉英词典》、《汉德词典》、《西汉词典》等18部词典的编写任务,并列入了国家出版计划。
二、北京外国语大学改革发展
1977年7月,恢复经过考试的统一招生。1977年10月,经过考试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学。
1978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佐良、许国璋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外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正式建立。
1983年6月,开办夜大学,学制三年,设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语种。
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开办“国际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
1984年9月,建立“土尔其语”专业,至此全院共设有28个语种。
1984年9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直属中国语文教研室合并为汉语部;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独立建制,改为联合国译员培训部。
1984年10月,函授部开办。
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出国人员培训部”建立。
1985年10月,由于英语系负担的任务过重,成立英语二系。同年,增设对外汉语和图书馆信息管理两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