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一)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1963.7~1965.6,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3年7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建立。
1964年8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教职工仅10人。学校即借用位于虹桥北200米、怀德北路西占地仅约20亩、建筑面积仅约1000平米(15间)的常州重工业业余大学校舍(现金色新城东侧),在常州地区各工厂招收车工、钳工全日制在校生2个专业四个班100人,学制三年,实行一周上课、一周实习的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为工厂技术员。
(二)常州市机械中级技术学校(1965.6~1966.9,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5年6月,经江苏省机械厅批准,更改校名,迁校于勤业桥堍米市河北的南河沿208号常州矿山机械厂旧址,教职工40人。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66间)。学校改学制为四年,将原4个班合并为机器制造1个专业2个班。 8月,招收机器制造专业4个班,电机电器专业2个班共188人。
(三)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1966.9~1968.8,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6年9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
(四)常州市机械学校(1968.8~1969.12,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8年8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机械学校。
1969年12月,常州市机械工业局撤走设备,教师解散,学生下放,学校停办。常州市第九中学随之迁入办学。
(五)常州机械技术学校(1973.6~1978.12,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73年6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技术学校,在常州北门外塘桥依托常州第二机床厂异地复办。
(六)常州机械学校(1978.12~2000.6,隶属江苏省机械工业厅;2000.6~2002.6,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1978年12月,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学校,并开始筹建新闸校区。
1981年5月,学校整体迁入新闸校区。
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校生由迁址时的200人发展到3000人,占地面积由塘桥的19.89亩发展到新闸的154亩。学校先后成为省重点中专校、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2000年6月,因江苏省机械厅被撤消,学校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领导。
(七)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6~,入驻常州科教城,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2002年6月28日,学校由原常州机械学校独立组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10月,常州大学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学院主体入驻大学城。
201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2014年,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p分页标题e
201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8年,学校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2019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共下设10个院和3个部,开设48个高职专业。
教学部门
设置专业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供用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技术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
汽车营销与服务、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工程机械运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信息安全与管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跨境电子商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产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艺术设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基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