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时代的考场书写青春答卷
愿每一位学子都交出一份自己满意的“入世初答卷”。
6月7日,又是一年高考日。在每一年的重要时间刻度上,恐怕没有哪个日子能比高考日更牵动人心。
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共1193万人。尽管上海等地已明确高考延期,但放眼全国仍有千万之众同步进入不同的考点、考场。这个夏天,灼热的,依然是青春学子以及他们家人的心。
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答对。以此为分界线,往日的你将成未成,荷角初露;往后的你终于长成,青春逼人。而高考,是一次开始,也是一种告别,更是一个仪式。所有所有的可能,经由这个节点,滋蔓生发,无限生机。
很多人在很多年以后,都会回忆当时的高考,每当这个时候,业已消逝的青春,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泛起波澜。人生不可逆,但并不妨碍我们频频回首致意,而惟有倾力去拼,把握当下,庶几才能减少日后岁月的遗憾。
你的所有努力,都会成为人生道路上色彩斑斓的小石子,托举着,也引领着,一个少年不断展开更灵动的画卷。我们的时代,也会因为每一个个体的灵动而变得愈加丰盈、更加精彩。
这是一次特殊的大考。受全国三月份以来散发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考生面临着与往年不同的课题。发给你们的考卷之上,或许仍然是你们胸有成竹的各种知识点,而在考卷之外,一张更严峻的现实考卷早已铺就,这些日子,考生、家长、老师,一直都在应答。
困难显而易见,压力感同身受。以北京市为例,今年全市18个考区,共设常规考点99个、常规考场1714个、备用考场321个,设置备用考点55个。这也意味着,用于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的备用考点占到常规考点的5成多,备用考场占到常规考场的近2成。
当下,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一边全力应对疫情,严格按照相关防范规定抓好落实,确保考生满足考试防疫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要以人性化措施,让每名考生应考尽考。
这也是一次注定会考出精彩的人生经历。组织者自然精细精准,务求照顾好每一个考生。在北京,涉疫考生“一类一策”,封管控区考生“吃住行考”一体化温馨服务已经落实。
细节是会说话的,细节是记录历史的,所有这些细节,无疑为今年的考生编织起了一张安心应考的大网。
而在社会层面,同样信心满满。今年高考前夕,上海一位考生的妈妈在给孩子的一封家书中这样加油鼓劲: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他们的“不易”,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是的,对于高考而言,疫情这道加试题,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和磨砺,青春也会因此有了不一样的颜色。一个人的一生,总会遭遇一些事情,惟有直面困难,勇往直前,才是正确的姿势。p分页标题e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新时代青年就应该以笔为剑,胸怀天下,在波澜壮阔的人生征程上,镌刻下自己的坚实足印,收获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精彩。
高考来了,愿每一位学子心底有温度、笔下有力量、眼前有山河,交出一份自己满意的“入世初答卷”。
二、高考做错一道题
1957年8月13日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在平谷干了两年农活的知青崔愷走上考场。由于做错了一道数学题,他和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却因缘际会考取了心仪的建筑学专业,来到“第二志愿”天津大学读书。
外研社大楼、首都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2019年世园会中国馆……一座座大家熟悉的建筑,就是从他的笔下诞生。在接受提问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表示,这些年,他一直没有离开学校建筑教育语境。寄语未来的建筑师时,崔愷希望他们向生活学习,“因为美好的生活就出自你们的笔下”。
高考恢复前下乡干了三年农活
提问:听说你从小喜欢画画,并对建筑产生兴趣,有什么缘由吗?
崔愷:我195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在母亲单位的机关院里长大。那个大院位于景山东街,是京师大学堂旧址,所以我对古都的历史环境和风貌很有感触。我母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整个机关大院文化氛围很好,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也是得益于这种氛围。
那时候我们有少年之家,放学以后,大孩子组织小孩子画画。我自己也很喜欢静,放学后经常到母亲的办公室找一张书桌画画,慢慢养成了习惯。
提问:得知恢复高考后,你是如何准备的?
崔愷:我从小住的人教社大院的家长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大概1977年初时就听到了可能恢复高考的消息,家里问我是不是可以回家复习。
我在平谷大华山插队时所在的村子很小,只有34户人家,知青是重要的劳动力。我在村里干活也一直干得很好,还当了基建民兵的排长,所以不太可能完全放下农活回城复习,我就利用春节时候找了一些复习资料,连同高中课本一起带回农村,边干农活边复习。
学业已经放下了三年,需要重新温习做题。但我们复习那会儿正赶上夏收、秋收。农忙时,知青只能白天出工,晚上复习。当时村里电力不是很足,我们晚上在油灯下看书,几个同学一起背公式,相互帮助。
提问:你还记得参加高考的具体细节吗?
崔愷:初冬时节,我们在大华山公社参加高考。我们村离公社有8里多地,一大早,大家就带着干粮浩浩荡荡奔赴考场了。当时上过中学的农村青年也一起参加,村里还派了辆拖拉机,拉大家前往考场。p分页标题e
当时公社党委副书记也是我们景山学校高年级的下乡知青,他在监考时走到我旁边看了看。考完试后,他跟我说,“你考得不错”,我当时很兴奋。
建筑专业学生要学好专业 也要向生活学习
提问:你入学时,大学校园的环境和教学条件是什么样的?
崔愷: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天津也是重灾区,天津大学的操场上搭满了市民的抗震棚。我们没有操场,在学校的小马路上体育课。但是教学楼的条件挺好的,我所在的校区是上世纪50年代建校,是徐中老先生带着许多青年教师设计的,建筑很有特色,一直被保护和使用得很好。
在我们77级学生入校之前,已经有1975年和1976年两届工农兵选拔大学生,教学楼一直处于使用状态。我们77级是考试进来的,老师们对我们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关注,授课非常用心。那时,我们能看到的国外资料很少,也没有复印机,老师用钢笔画了很多讲义、资料和范图,编辑成册,印成油印本给我们看。能遇到这些老师是我们的荣幸,老师们的倾心付出让我们倍加感动。
我们需要画大图,每个人面前不是小书桌,而是大图桌。我们班有34个学生,教室里共有五六排大图桌,上设计课时,每一排有一个老师,每个老师负责6个学生,所以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非常多,他们给学生讲设计的道理,画图的技巧,还上手改图,让我们很钦佩,师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诸如彭一刚先生、童鹤龄先生、张文忠先生等等许多老师,水平都很高,在全国建筑教师中都是很优秀的。我们作为学生真幸运!
提问:学建筑专业,你的大学时光是如何度过的?
崔愷:大学期间,我们的学习风气特别好,大家都很珍惜时间,每天“三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或图书馆,晚上教室里灯火通明,同学们常常熬夜画图,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的。
提问:你研究生毕业后,为何没有留校任教?而是选择去设计院?
崔愷:当时曾经指导过我的沈老师已经调到建设部建筑设计院了,我去她的办公室参观,看到设计院正在设计北京图书馆新馆(现国家图书馆),那些又大又漂亮的效果图深深吸引了我,我当时还看到了一些援外项目的设计方案,心生羡慕。所以下决心要“实战”去当建筑师,不想呆在校园里“坐而论道”了。后来,听说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的刘世瑾老院长和石学海老总亲自到学校来要毕业生,使我如愿以偿。
提问:对于即将高考的学子,你对他们有何建议?
崔愷:这些年,我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学校建筑教育语境。我希望报考建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也要向生活学习,因为美好的生活就出自他们的笔下。
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