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阙楼最高等级是三出阙。“阙”是中国古代城门、宫殿或者陵园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因通常左右各一中间有缺口而名为阙或双阙。随着历史的演变,阙由原来的单阙演变为组合的形式,逐渐形成最高等级的三出阙建筑,这种建筑在古代社会为帝王专用,地位尊崇。
三出阙介绍
三出阙雏形阶段是先秦的阙。由商代甲骨有阙的象形字推测,最迟在商代便有了相关的建筑,但目前我国尚未有考古发现商周的阙的实物。不过在西周时代阙的礼制性已经有所体现,似乎仅有王室和鲁国方可使用。而随着春秋礼乐崩坏,阙的使用在诸侯各国相继出现,成为诸侯国王宫的象征,身份依然尊崇。最迟至战国晚期,诸侯国陵园便开始使用阙。诸侯国对阙的建设非常重视,秦孝公迁都咸阳时,“冀阙”被当作最重要的建筑物首先被营建。或许就是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由于阙的传播发展,阙由单阙的形象而逐渐组合演变为二出阙或者三出阙。
唐宋时期,陵阙中三出阙得到广泛应用及宫阙整合。经过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隋唐社会又形成大一统局面。阙制出现新的变化,汉魏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日渐减少;树立于宫城的宫阙数量也明显变少,一般只设立于宫城南门外。相反陵阙非常发达,在陵制完备的唐代帝陵共有六组三出阙建筑,除四门外设置三出阙以外,朱雀门外的乳台、鹊台也各设置一组三出阙建筑。而宫室内的三出阙逐渐减少,仅皇家宫城南面设置一组凹字形的三出阙建筑与城门为一体。大明宫含元殿则仿造凹形阙的形制,两边设置三出阙的两阁。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这种形制,多设置陵阙,而四门外的阙与门相连,四交阙也设置为三出阙相连的直角形制。由党项族赫连勃勃创建的大夏国,其王陵建筑亦有三出阙的阙台建筑,使用的却是圆形三出阙,形制却与中原不同。
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因号墓为陵,陵内壁画设置二十四杆戟架,也有一组三出阙的建筑壁画,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唐代三出阙建筑形象。而辽宁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钟上刻画有宋代汴京宫城正门宣德门形象,三出阙五门道的建筑形象甚为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