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和你》的旋律响起,雪花火炬与“梦幻五环”辉映,“双奥之城”的夜空镌刻下一个民族______的非凡历程。从1908年______的“奥运三问”,到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再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我们用百余年的时间把“问号”拉成“叹号”。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中国建造,______了“奥运新标杆”,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坚实脚步。“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______,表达了14亿多中国人民携手合作、相互支持、共创美好未来的热切愿望。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唯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踔厉奋发 振聋发聩 树立 相得益彰
B.踔厉奋发 石破天惊 竖立 相得益彰
C.励精图治 石破天惊 树立 相辅相成
D.励精图治 振聋发聩 竖立 相辅相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
B.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C.各国观众从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中,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也看到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
D.各国观众从赛场内外的中国故事中,看到充满活力、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的中国,也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才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B.一届如期坚持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C.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D.一届坚持如期举行的冬奥盛会,让世界看到:只要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就能冲破眼前阴霾,抵达光明彼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②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③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④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p分页标题e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溆”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39;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红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p分页标题e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4. 下列各项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B.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C. “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因为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 “不入俗”既要切景,又要含蓄,要融合眼前的景致和前人的生命经验,进行自我观照。
5.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
A. 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B. “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C. 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桃花源”意境有关。
D. 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6.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白堂记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封魏国公,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行乎利害之涂涂:通“途”,道路
B忠言嘉谟,效于当时谟:谋划,计谋p分页标题e
C.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齐:辨别,分辨
D. 而皆有侈心焉侈:奢求,奢望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天之生是人也儿之成,则可待乎
B. 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 乃泣而书之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9. 下列与原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
B.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将相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进行评定后给予的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C. 乐天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字,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
D. 左丘明生活在春秋末年,曾任鲁国史官,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就是他所作。《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10.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 作者认为忠献公操劳一生,辅佐三帝,功勋卓著,任大责重,求去不得,这时他有羡慕乐天的想法,是不足为怪的。
C. 忠献公不以自己的功业自诩,也不以未能恬退自馁。作者通过此文表达了对忠献公的敬重与哀悼之情。
D. 作者由开篇的天下之“疑”生发议论,为天下之士辨疑、释疑。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的风格。
1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并翻译。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12. 作者将韩忠献公与乐天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④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一种美酒。②《黄庭》,是道经的名称。③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④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问: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p分页标题e
(4)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5)是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6)酌酒以自宽,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7)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8)________________,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陈忠实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找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p分页标题e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住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尝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p分页标题e
15. 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16.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17. 请在下列两组句子中任选一组进行赏析。
(1)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陈忠实《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2)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战,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
——贾平凹《秦腔》
18.请从以下作品中任选一个喜欢的人物进行介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不少于200字。
《氓》《孔雀东南飞》《大堰河——我的保姆》《阿Q正传》《边城》《茶馆》《玩偶之家》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在落地时摔倒,最终以男子单人滑第四名的成绩错失冬奥三连冠。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生存和信仰、品格和外貌、成长和成功、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知轻重,才能知进退缓急。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 A①踔厉奋发:形容精神振作,意气奋发。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此处表述的重点不在治理国家,而是形容民族的意气奋发,“踔厉奋发”更合适。
②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石破天惊: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此处强调“奥运三问”对国人的触动,而非言论新奇惊人,应当用“振聋发聩”。
③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此处“标杆”为抽象事物,应为“树立”。
④相得益彰: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此处突出二者特色鲜明,宜用“相得益彰”。故选A。p分页标题e
2. B上下文陈述对象均为“中国”,从衔接的角度考虑,此处不宜改变陈述对象,且从语义来看,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故排除CD。
“展示……的中国”在前,“……大国担当与风范”在后,由具体到抽象,更符合认知规,律,排除A。
故选B。
3. D
原句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如期坚持举行”语序不当,“如期”修饰“举行”,应改为“坚持如期举行”;
第二处,“唯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改为“只要……就……”。
只有D全部修改正确。故选D。
4. A A.“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错误。强加因果,张岱提出“无一字入俗”的标准,与其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A
5. C A.是司马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
B.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无关。
C.洞门“穿越性”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
D.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无关。故选C。
6.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最后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7. C C.“齐:辨别,分辨”解释错误。“齐”,把……看作相等(一样)。句意:当他在酒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把得失看作一样的。故选C。
8. DA.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上天降生这个人。/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
B.两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在。句意:因此这个人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
C.两个“以”,介词,表凭借。句意:凭着孔子的圣明,他仅仅说自己要上追老彭。/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
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是连词,表承接。/句意: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早上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看看。故选D。
9. C C.“乐天……倡导古文运动”错,白居易倡导的是新乐府运动,不是古文运动。故选C。
10. A A.“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即韩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边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他选取了白居易《池上》一诗,把它作为醉白堂之歌。并不是说“醉白堂”的命名取自于《池上》诗。故选A。p分页标题e
11.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12.①平定叛乱,安抚国家;②举荐贤才,轻视爵禄;③讨伐果敢,号令六军;④征战边陲,让人仰慕
参考译文:
已故魏国忠献公韩琦在自己府第的池塘边上建造了一座厅堂,取名为“醉白”。他选取白居易《池上》一诗,把它作为醉白堂之歌。意思好像是羡慕白居易并且认为自己有不及白居易的地方。天下士人,听说后心生疑虑,认为忠献公已经无愧于商代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却还羡慕白乐天,是什么道理呢?
我听了这些士人的议论,笑着说:忠献公哪里只是羡慕白乐天啊,忠献公想做一个普通人却不能够啊。上天降生这个人,将要让他担当天下重任,那么受冻的人找他求衣穿,挨饿的人找他要饭吃,凡是不能满足的都想要得到满足。如果有谁能够帮助他们,那么人们的要求将会没完没了。因此这个人将一辈子处在辛勤劳苦之中,行走在利害相交的道路上,这难道是他所愿意的吗?忠献公已经辅佐三个皇帝安定天下,晚年萌生告老还乡的愿望,可是大家一起挽留他继续任职,他不能够推拒。在这个时候,他羡慕白乐天,是不值得奇怪的。但是把白乐天平生行事和忠献公比较,看他们两个人谁更仁厚谁稍浅薄,谁拥有什么谁欠缺什么,那么后世的评论,一定会明白无欺。治理天下,平定叛乱,安抚国家,却不居功自傲。渴求贤才,不吝惜爵位利禄,而士子们并不知道是出于他的恩德。勇敢征战,安定六军。遥远边陲的人也仰慕他的风采,国家安危系于一身。这些都是忠献公具有,而白乐天不具有的。在自己身体强健时乞求告老还乡,退隐十五年,每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尽享山水田园乐趣。家里有穿不完的布帛,吃不完的粮食,歌舞作乐享受不尽。这些是白乐天所拥有,而忠献公所没有的。进献忠言和良谋,在当世见到成效,而文章风采流传后世,不论得志与否,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道德人品比古人还高,这些是忠献公和白乐天一样拥有的。忠献公既不因为自己所拥有的自夸,也不因为自己所缺少的自卑,而是推崇两人共同拥有的方面作为寄托。当他在酒醉之中寄托自己的情怀,把得失看作一样的,把祸福忘得干干静静,不分贵贱,不辨贤愚,天下万物无所不同,完全融入自然之中,不仅仅是和白乐天相比较。古代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很多,对声名的要求极低,因此他们的实际才能超过名声,因而世人对他们盛赞不厌。凭着孔子的圣明,他仅仅说自己要上追老彭,认为自己与左丘明相当,自认为比不上颜渊。后世君子,他们的实际才能不能达到,可是都有奢求名声的愿望。臧武仲自比为圣人,白圭自比为禹,杨雄自比为孟轲,崔浩自比为张良,然而后世人始终不赞同他们。由此看来,忠献公的贤能比他们要高出很多。p分页标题e
过去忠献公曾对他儿子忠彦说,想请我为醉白堂写一篇记但是没有实现。死后,忠彦把这件事告诉我,我认为自己义不容辞,于是流着泪写了这篇记。
13.(1)闲适之情。作者隐居“苍烟落照”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经书相伴,以极写隐居之闲适。(2)无奈之情。“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3)悲愤之情。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词人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第二句中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三四句写自己喝完酒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写出自己生活的闲适。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看似旷达,实际上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怨天实际是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句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14. ①伏清白以死直兮②剑阁峥嵘而崔嵬③隔叶黄鹂空好音④臣生当陨首⑤天朗气清⑥惠风和畅⑦举杯断绝歌路难⑧石破天惊逗秋雨⑨小楼一夜听春雨
15.①小说《白鹿原》描写关中大地生活,而老腔正是关中生活代表,文章题目巧借小说书名,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②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作者对老腔的敬意之情。③小说《白鹿原》和白鹿原上奏响的“老腔”一样都震撼人心,以此为题,进一步突显老腔的艺术魅力。
16.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①开始不知道、不了解,进而产生神秘感;②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③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④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17.(1)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2)①比喻“声如炸雷”,拟声词“哗啷啷”,动词“碾”等,形象生动地描摹出秦腔的雄浑高亢。②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秦腔给观者带来的艺术感受。p分页标题e
18.我喜欢《边城》中的翠翠,她天真善良,聪明可爱。翠翠从小在风景秀美的茶峒长大,接触的是民风淳朴的群体,因此,翠翠没有被世俗污染,性格天真烂漫,在端午节初见傩送,傩送逗她时,她竟然信以为真。但是,后来,在爷爷试探她的心意时,她又能很聪明地掩饰自己对傩送的爱慕之情。而且,翠翠孝顺体贴。在平日里,翠翠帮衬着爷爷渡船;在节日里,明明想要去集市,但却舍不得爷爷孤身一人。可惜,如此惹人怜爱的翠翠,最终却只能孤身一人守着渡口,无望地等待,这更加引起我对她的怜爱之情。
19.例文: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
北京冬奥会上,羽生结弦那“翩若惊鸿”般的人类终极挑战,虽有遗憾,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心。相比于胜负,他比我们更看重的是那超越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突围。正如鲁迅对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充满敬意一般,人们早已把点放到了胜负之外的体育精神之上。人生亦如此,只有每个人都能如此“看重”抑或“看轻”,才能发现人生中每一个精彩瞬间。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实乃人生大智慧。
《淮南子》中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权衡轻重,才能有分寸,在面对是非宠辱时,方能不失偏颇。有时候我们急于到达顶峰或实现某种目标,但行至最后,回首来时路,却发现最美的风光往往在沿途;当我们欣喜于实现目标的那一刻,殊不知,一路走来这艰辛的历程却更让我们感动。当我们发现那些一直过分看重的却往往离我们很远,以致焦虑、苦恼。其实这正是不知轻重,“重者为轻,轻者为重”。仓央嘉措说过:“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停滞不前。”可见,权衡轻重,在不断反省中明晰人生孰轻孰重,方知进退缓急。
心怀轻重是一种远见、格局,人生也因此而更加辽阔。
人生的境遇如连绵群山,首尾相系。一时的无轻无重,只会换来满地狼藉。而知轻重的人,多是顾大局的人,有远见,有格局,在岁月的更迭中,变得愈加成熟、睿智。面对廉颇的扬言羞辱,蔺相如常常是“引车避匿”,门客不解,认为有损门面。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度格局,让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二人成为刎颈之交,成就赵之强大。他看重的是家国,个人的忍辱负重又算得了什么?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格局。“看轻”自我,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顾全大局,在时代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国之大者”。战争年代的看轻生死,疫情前线的不计得失,以人民为重,他们权衡轻重,站位高、格局大,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而奋战高考的你我,又应如何做到“看轻”与“看重”呢?虽为结局完美,但也应看轻结果,看重奋斗的过程,追求过程的完美,每一天都有长进,都有所得,最后结局自然不差,不求万事如意,惟愿如你所想。看重每一天的努力吧,你会离梦想越来越近。p分页标题e
学会选择,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心怀轻重,人生才会进退自如!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部分共由两段材料和一段简析共三段内容组成。
第一段材料写是羽生结弦奥运会上,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他勇于挑战自我,竭力突破自己,这是他心中的“重”;看轻了金牌和名誉。羽生结弦的选择展现了他心中的“轻与重”。
材料二借鲁迅这段话是在说竞技赛场上的优胜者值得人们敬慕,而那些跑在最后却能够坚持到终点的和那些带着庄严表情的看客才是真英雄,才更值得人们去敬慕,因为他们不言成绩、坚持完成比赛的行为更能彰显体育精神。赛场之上,重精神而轻成败,这是他们心中的“轻与重”。
第三段内容在孰轻孰重的辨析中,指出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重要的事实,并由此表明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人生大智慧认知。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轻若浮云。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才是大方之家。
综上,前两段材料是在用事例来展现关键词“轻与重”,第三段则是用议论的方式简析“轻与重”。简析由几组关系类概念引出本次写作的关键关系词:轻和重,意在引导学生要依据这组关系词来分析第一、二段材料内容。引导语部分体裁自选(诗歌除外),让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文体选择议论文最佳。
写作行文先确定“心怀轻重,方知进退”的观点,按横式结构设置两个分论点“心怀轻重,方知进退,实乃人生大智慧”、“心怀轻重是一种远见、格局,人生也因此而更加辽阔”,然后结合高三临考的实际再谈“轻与重”。
立意:
1.权衡轻重,突破自我。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
3.心怀轻重,方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