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后,在对真题的各种讨论评价中
数学从来不曾跟“简单”发生过半点关系
历史上最难的2003年全国卷
据说试卷在四川南通考前被盗
临时启用B卷
难度之大有女生在考场上奔溃大哭
也有直接放弃后面考试的
2013年的一次网络调查中
“70%的网友呼吁数学退出高考”
……
另据媒体抽样调查显示
80%左右的人都做过与考试有关的噩梦
而这些噩梦中又有70%左右是关于考数学的
为什么高考数学更多关于高考数学的文章请点击:查看
给他们带来这么深的恐惧甚至伤害?
以下是需要考虑的
四个原因
1
作为大学选拔性考试
难度是淘汰机制的必要保障
高考目前还是选拔性考试,从一本到专科,不同的录取条件要求这一张卷子必须有明确的区分度,也就是难度。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制造难度呢?当然还是朝大学的方向去靠。命题出发点会变成:知识量和思维能力尽量达到高校培养的基本要求,比如用导数解题体现了数学分析的思想,考察函数问题需要结合数列来层层递推。
如果你在高中就已经能从解题训练中逐步养成归纳、分类、比较、问题的思维,那么进入大学跟高等数学的接轨也会更为顺畅。
另外从统计学意义上说,如果一个人数学学得不错,这不仅可以说明他智力至少正常,而且勤奋用功,而这两点显然都是正常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因此从筛选人才的可控性角度说,数学题必然是有难度的,且优质的试卷往往对难度的把控十分准确。
2
综合类解题方法技巧
公立校老师在课堂上根本没准备
再来分解下数学试卷里内容,你会发现,高考数学难在知识点衍生变化出的各种复杂的解题技巧。 部分压轴题综合性极强,一个题目糅合多个知识点。比如说,倒数第二题出过函数和解析几何合起来考的题目,解析几何的大计算量+函数的抽象性,还有排列组合的题目,也属于灵活性很高的题。
目前对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案,公立学校的课堂上,说实话,大部分老师其实是无能为力的。坐着的学生层次不齐,授课只能覆盖中间层的需求,公式定理先背下来就可以了,内在的、规律性思维习惯的培养根本就顾不上。
再加上城乡教学资源的差异,老师教学水平层次不齐,导致面对高考的时候,学校给你准备的这一套,和试卷要求几乎是脱节的。有一句描述并不夸张,“老师讲的题,是学前班级别无压力,书上的题是小学级别思考下无压力,高考考试卷子直接蹦到大学了!”
3
初升高数学跨度大
思维断崖跳下去就没爬上来到高考
公立校的数学教学体系中,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差异非常大。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数学知识,一多半是高一上来就开始学,学生经常措手不及。p分页标题e
高中生多数是第一节课集合听的非常高兴(一头猪和一个人放在一起也能构成一个集合),到了一元二次不等式感觉还不算太难,结果加上参数马上跪一票,学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这些就头昏了,再到三角函数、数列这俩特殊函数的各种构造和技巧,开始丧失对数学的希望,立体几何找不到立体感,至于解析几何,看见老师一算满满一黑板直接就掀桌了……这种近乎绝望的打击导致不少学生从高中一开始,就对数学丧失兴趣。
4
从来没有一门课专门教学生
如何应付高考数学这门考试
大部分课堂所学的目的是把知识转化为做题能力,但应对高考数学,光能解题是不够的,还需重点培养得分能力。解题和得分差别非常大,考场上时间有限,你必须相当熟悉出题规则。例如压轴题一般出现的位置,集中在哪个知识点以及可能的考察角度。据此设计你在考场上做题的先后顺序,留多少时间尝试压轴题,如果确保其他部分尽量不丢分,最后再留多少时间检查……只有想清楚这些策略,你面对高考才有充分准备。
而现实中大多数情况是,一道答题啃了20分钟搞不定,导致后面做题的时间不够了,没时间检查;或者你终于做出来了,后面还是时间不够用。这样的血泪史每年都在发生,由此导致的不及格也在加剧高考数学难的印象。
高中宝宝们,数学是你们的噩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