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初中证明题技巧
1数学初中证明题技巧
读题要细心
有些学生一看到某一题前面部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直接写答案,这种还没有弄清楚题目讲的是什么意思,题目让你求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非常不可取,我们应该逐个条件的读,给的条件有什么用,在脑海中打个问号,再对应图形来对号入座,结论从什么地方入手去寻找,也在图中找到位置.?
要记.
这里的记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标记,在读题的时候每个条件,你要在所给的图形中标记出来.如给出对边相等,就用边相等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层意思是要牢记,题目给出的条件不仅要标记,还要记在脑海中,做到不看题,就可以把题目复述出来.?
要引申
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往往把一些条件隐藏起来,所以我们要会引申,那么这里的引申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学的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平时训练的一些特殊图形要熟记,在审题与记的时候要想到由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然后在图形旁边标注,虽然有些条件在证明时可能用不上,但是这样长期的积累,便于以后难题的学习.?
对于读题这一环节,我们之所以要求这么复杂,是因为在实际证题的过程中,学生找不到证明的思路或方法,很多时候就是由于漏掉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或将题中某些已知条件记错或想当然地添上一些已知条件,而将已知记在心里并能复述出来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2初中数学证明题的解题技巧
(一)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教学方法中的分析法,从而一步步对证明思路进行探究。教师可以用那种提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比较等进行问题的解决。关于证明题的相关分析,有以下三种思考方式:1. 正向思维。对于那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正向对其解题思路进行考虑,这样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相关题目。2. 逆向思维。也就是说,在进行思路分析时,要从相反的方向进行问题的思考,运用这种逆向思维进行解题,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从而拓宽解题思路,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是需要学生进行掌握的。
在教学过程中,逆向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在证明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数学这门科目知识点很少,关键是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对于几何证明题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法。如果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那所谓的做题思路,那就该引起高度重视了,比如:有些同学非常认真的读完一道题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思路分析,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针对这一现象,建议从得出的结论出发。例如:要想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内,这种题型主要是考虑等角对等边,就比如这种题型:在三角形ABC中,AE是ABC的外角DAC的平均线,并且AE平行BC,证明AB=AC,那么,在对它进行相关分析时,如果想要证明两条边相等,就得考虑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来证明。p分页标题e
证明思路为:因为AE平分角DAC,角DAE=角EAC,又因为AE平行BC,所以角DAE=角B,角EAC=角C,所以角B=角C,所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这样,一个证明题就完了。因此,在做这种证明题的时候,要结合所给出的条件,去看还缺少什么样的条件与需要证明,证明这些条件的过程中又需要什么,是否需要在此基础上做辅助线,按照这样的思路思考下去,就能够找到解题的方法,然后将过程写出来就可以,这是解题过程中最好用的方法。3. 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中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那种题目,可以通过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在几何证明题中已知的条件都会在证明解题过程中用到,比如要想证明角平分线,就要想到哪两个角相等,或者根据角平分线的相关性质得到哪两条线段相等等等。用这样正逆结合的方法来得出解题思路,也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正所谓,正逆结合,百战百胜。
(二)书写
在理清解题思路后,就要对解题过程进行书写,这个过程要格外注意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的应用,因为在过程中对它们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写错一点,即使思路再对也无济于事。因此,在书写完后,要认真检查,确保准确无误。当然,几何证明题还需要学生在课堂结束后进行做练习题,以便增强自身记忆力,提高解题水平。
二、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3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牢记几何语言
几何证明题,要使用几何语言,这对于刚学几何的学生来说,仅当又学一门“外语”,并努力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的语言使用和表达能力。
从几何第一课起,就应该特别注意几何语言的规范性,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规范性的几何语句。如:“延长线段AB到点C,使AC=2AB”,“过点C作CD⊥AB,垂足为点D”,“过点A作l∥CD”等,每一句通过上课的教学,课后的辅导,手把手的作图,表达几何语言;表达几何语言后作图,反复多次,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看得懂题意。
要注意对几何语言的理解,几何语言表达要确切。例如:钝角的意义是“大于直角而小于平角的叫钝角”,“大于直角或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把“而”字说成了“或”字,这就是学习对几何语言理解不佳,造成的表达不确切。“一字之差”意思各异,在辅导时,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对其犯的错误反复更正,做到学习之初要严谨。
规范推理格式
数学中推理证明的书写格式有许多种,但最基本的是演绎法,也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知识,顺着推理,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地推出求证的结论来。这种证题格式一般叫“演绎法”,课本上的定理证明,例题的证明,多数是采用这种格式。它的书写形式表达常用语言是“因为…,所以…”特别是一开始学习几何证明,首先要掌握好这种推理格式,做到规范化。p分页标题e
积累证明思路。
“几何证明难”最难莫过于没有思路。怎样积累证明思路呢?这主要靠听讲,看书时积极思考,不仅弄明白题目是“如何证明?”,还要进一步追究一下,“证明题方法是如何想出来的?”。只有经常这样独立思考,才会使自己的思路开阔灵活。随着证明题难度的增加,还要教会学生用“两头凑”的方法,即在同一个证明题的分析过程中,分析法与综合法并用,来缩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安排时,要给其足够的时间思考,而且重复证明思路,提高对解题思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初中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努力做到课前仔细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一直以来,很多同学很不在乎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认为基础知识在解题时用不上,尤其是数学的概念,定义和定理在考试时候也不会直接考到,学了也不会有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现在有很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也很有聪明,但在学习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抓住学习的重点,最后非常遗憾的没有学好数学。
在中考中,大概有80%的题目都直接或者间接和基础知识有关系,而只有20%的题目才是我们所谓的难题,但是这些难题也都是由很多基础的题目综合而来的。所以要想学数学,首先应该也是必须要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那么怎样学习基础知识呢?我的方法是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只要这三个方面坚持不懈的结合起来,我相信最后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培养和锻炼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多做有针对性同时难度适当的同步练习,循序渐进,周而复始。很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非常地努力,也知道要做大量的习题,有的甚至还自觉规定每天的做题数量,但是最后数学成绩提高也不是很明显。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同学所做的习题没有针对性。
对于做题,我的观点是不仅要做题,还要做好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学而思的练习都是经过各个老师精挑细选的习题,又经过无数学员的检验,可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当然啦现在书店中很多习题资料也很不错,希望大家能仔细挑选。不仅要针对性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对做过的习题不断地和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了,错在哪里了,那么正确的思路又是什么,等等,只要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我相信咱们学员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5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
教学内容:
十几减9
第1———2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p分页标题e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求异精神。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共同合作,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相应的CAI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猴子卖桃(小猴子有13个桃,小兔买走9个。)
问:小兔买走9个以后还剩几个?
你是怎样知道还剩4个?
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原来有13个桃,卖了9个后,还剩下4个。
问:你能根据猴子卖桃的情景列出算式来吗?
板书:13—9
二、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问: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
2、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每个组先派代表上讲台演示,发表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
有的学生会从13个小圆片了一个一个地减连续减去9个剩下4个;
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一堆的合在一起,的出剩下4个;
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一堆的再从10个一堆了拿走6个剩下4个;
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3、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正确算法给予肯定与表扬。
问: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9=¨
16—9=¨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准确计算15—9=17—9=
2、对比练习;
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填写,然后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例如:当你看到9+2=11时,你会想到什么?初步让学生认识加、减互逆关系。
3、口算竞赛(完成书本2页第5题);
让知道答案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
4、归类整理;
把第5题的算式按规律排列整理如下:
11—9= 14—9= 17—9=
12—9= 15—9= 18—9=
13—9= 16—9= 19—9=
5、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十几减几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