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2021年八省新高考模拟演练联合考试辽宁省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八省大联考最新题型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蔗糖彻底水解的产物是C02和H20

B. 传递信息的蛋白质一定属于激素

C. 某些脂质可对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

D. 细胞失水时,水分子只能向细胞外运输

【答案】C

【解析】

蔗糖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传递信息的蛋白质不一定属于激素,例如细胞膜上的受体,B错误;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对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C正确;细胞失水时,单位时间内向细胞外运输的水分子数量多于向细胞内运输的水分子数量,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混淆“彻底水解”与“氧化分解”:水解的终产物是其单体,氧化分解的终产物即参与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例如蔗糖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是C02和H20。

2. 如图表示光照、储藏温度对番茄果实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番茄果实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溶胶

B. 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时比15℃时更强

C. 低温、黑暗条件下更有利于储存番茄果实

D. 储藏温度下降时果实呼吸减弱,可能与细胞内酶活性降低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随温度的降低,呼吸强度降低,在每一温度下,黑暗条件下比有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大,即光照对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下其抑制作用不同。

【详解】A、番茄果实细胞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均可产生CO2,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产生CO2,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中产生CO2,A正确;

B、由题图可看出,8℃时黑暗条件下与光照条件下呼吸强度差值比15℃时大,即光照对番茄果实呼吸的抑制作用8℃时比15℃时更强,B正确;

C、图示信息表明,光照条件下细胞呼吸比黑暗条件下细胞呼吸弱,所以光照条件更有利于番茄果实的储存,C错误;

D、温度降低会使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弱,D正确。

故选C。

3. 下图为一真核细胞的某一个核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对碱基改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复制与基因转录所需的场所、原料不同

B. 该基因所在的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

C. 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和(A+G)/(T+C)的值都减小

D. 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

【答案】D

【解析】

p分页标题e

【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详解】A、基因复制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基因转录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两者所需原料不同;但场所相同,均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A错误;

B、该基因所在的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但每条链一端的一个磷酸基团连接一个脱氧核糖,B错误;

C、图示基因中的碱基对A∥T被G∥C替换,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新基因中(A+G)/(T+C)的值不变,C错误;

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可见,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因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所以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D正确。

故选D。

4. 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GLUT4,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如果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B. 如果信号转导障碍,可以加速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 GLUT1~3转运的葡萄糖,可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D. 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可以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合成,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激素与受体结合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功能。

【详解】A、蛋白M为胰岛素受体,而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如果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则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机会减少,甚至不能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可能会引发糖尿病,A正确;

BD、胰岛素与蛋白M(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激活蛋白M,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如果信号转导障碍,则不利于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B错误,D正确;p分页标题e

C、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因此GLUT1~3转运的葡萄糖,可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C正确。

故选B。

5. DNA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金头叶猴都是从黑头叶猴进化而来的,为三个不同物种。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B. 自然选择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

C. 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等位基因

D. 新物种的形成体现出自然选择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个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三个物种彼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使黑头叶猴不同种群朝不同方向进化,B正确;

C、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中的相对性状,C错误;

D、自然选择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6. 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4结构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

B. 胰岛素受体只分布在脂肪细胞膜上,而GIP受体的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都有分布

C. GIP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

D. 口服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量多于静脉注射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结构 1~4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通过结构2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GIP也可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血糖可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详解】A. 1-4结构为细胞膜上的受体,1种信息分子只能与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来传递信息,因此受体具有特异性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 GIP受体在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都有分布,而胰岛素受体主要分布在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的细胞上,B错误;

C. GIP和胰岛素都属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即被灭活,C正确;

D. 根据图示,口服葡萄糖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上受体4,同时血糖升高的信号作用于受体3,同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比单独静脉注射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要强,D正确。

p分页标题e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水稻花粉粒中淀粉的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非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蓝黑色,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橙红色。用纯种的非糯性圆花粉粒水稻与纯种的糯性长花粉粒水稻进行杂交,F1全为圆粒非糯性品种(花粉粒非糯性或糯性基因以W、w表示,花粉粒形状基因以L、l表示)。取F1成熟花粉,加碘染色后在显微镜观察下并记载花粉粒的类型及数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花粉粒类型蓝黑色圆形蓝黑色长形橙红色圆形橙红色长形

数目28262726

A. 两对相对性状中圆花粉粒、非糯性属于显性

B. 实验结果表明F1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

C.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 橙红色圆粒花粉的基因型为wwLL或wwLl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代表现出来是显性,可见两对相对性状中圆花粉粒、非糯性属于显性,A正确;

B、实验结果表明F1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B正确;

C、实验结果表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花粉是配子,只含有体细胞一半的染色体,糯性的花粉粒遇碘呈橙红色,并圆形为显性,因此橙红色圆粒花粉的基因型为wL,D错误。

故选D。

8. 某科研小组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组家兔的生理状况应相同

B. 激素注射前几小时,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

C. 注射用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要用生理盐水配制

D. 胰岛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开展了胰岛素及肾上腺素对家兔血糖含量影响的研究实验”,则自变量为胰岛素和肾上腺素,因变量为血糖含量。据图分析,注射胰岛素后血糖含量降低,说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含量升高,说明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所以胰岛素和肾上腺素是拮抗关系。

【详解】为了排除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影响,实验前家兔需进行禁食处理,并且保证所选家兔的生理状况相同,A、B正确;为了不影响家兔体内的渗透压,激素需要用生理盐水配制,C正确;由实验结果可知,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而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两者表现为对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中相关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不大。

9. 下列有关图示两种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p分页标题e

A. 所有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甲、乙两种细胞器

B. 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离不开这两种细胞器的参与

C. 甲、乙两种细胞器都参与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 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甲,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A错误;

B、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线粒体提供的能量、需要中心体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B正确;

C、中心体没有生物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成分,C错误;

D、原核细胞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无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D错误。

故选B。

10.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结核杆菌的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2021年八省新高考模拟演练联合考试辽宁省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B. 接种卡介苗(疫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原因是其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C. 抗药菌株增多主要是药物定向选择的结果

D. 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还必须通过细胞免疫将其杀死清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详解】结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A正确;接种该疫苗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抗药菌株增多主要是药物定向选择的结果,C正确;人体通过细胞免疫只能将结核杆菌从靶细胞中释放处理,因此不能将侵入人体内的结核杆菌彻底清除,D错误。故选D。

11. 如图为甲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的遗传系谱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中仅Ⅱ2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下料分析正确的是

A. 由Ⅰ3、Ⅰ4、Ⅱ2的表现型可以判断出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3与Ⅱ4的基因型相同,而Ⅱ1与Ⅱ3或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C. Ⅱ4产生含有a基因和B基因的生殖细胞的概率为1/6

D. Ⅱ1与Ⅱ2生出正常男孩与正常女孩的概率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Ⅰ3、Ⅰ4不患甲病,而Ⅱ2患甲病,因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3患乙病,Ⅰ4正常,子代都表现正常,仅Ⅱ2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故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假设乙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Ⅰ3患乙病,则Ⅱ2必患病,因此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此,推测各个体基因型:Ⅱ1基因型为AaXBY,Ⅱ2 基因型为aaXBXb,Ⅱ3与Ⅱ4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p分页标题e

【详解】A. 仅由Ⅰ3、Ⅰ4、Ⅱ2的表现型不能确定乙病一定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 Ⅱ3与Ⅱ4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而Ⅱ1与Ⅱ3或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B错误;

C. Ⅱ4产生aXB生殖细胞的概率为1/3×1/2=1/6,C正确;

D. Ⅱ1与Ⅱ2生出正常男孩A_XBY概率为1/2×1/4=1/8,生出正常女孩A_XBX_的概率为1/2×1/2=1/4,两者概率不相同,D错误。

【点睛】本题以遗传病系谱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遗传定律的基础知识,包括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个体基因型的判断与概率的计算等。解答本题时,由于题目中涉及两种遗传病,分析是要遵循“各个击破”与“化零为整”的原则,先将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作独立的研究,然后再将二者按题目的要求而合理的整合起来。

12. 下列关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B. 效应T细胞和相应靶细胞的细胞膜密切接触,信息就从一个细胞传送给另一个细胞

C. 相邻的两个植物细胞之间都可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从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实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A、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表面受体结合,A错误;

B、效应T细胞和相应靶细胞的细胞膜密切接触,将信息就从一个细胞传送给另一个细胞,B正确;

C、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连丝在相邻的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可以通过该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从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没有进入突触后膜,而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知道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主要依靠信号分子(激素、神经递质等)被靶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而实现信息传递,植物细胞间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来实现的。据此分析判断各选项涉及到的生理过程是否有细胞膜上的受体或胞间连丝参与。

13. 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所示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乙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p分页标题e

B. 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C. c~d 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图乙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甲不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该图对照组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对于扦插枝条起作用的是插条自身激素,其他组与之对比;乙图:植物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反应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敏感;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

【详解】A、乙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根比芽对生长素反应敏感,看图可知:图甲中曲线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顶芽,A错误;

B、扦插枝条上有芽,而芽能够产生生长素,所以,对照组生长素类似物为0的一组,也有自身激素的作用,B正确;

C、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

D、图乙可说明生长素对生根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图甲也可说明生长素对根由促进和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B。

14. 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及它们的关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a点兴奋时,该处Na+从膜内流向膜外

B. a、b、d可表示神经细胞的树突

C. c结构内存在神经递质分子和特异性受体

D. 刺激d点,b点能测得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传导和传递的过程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a点兴奋时,该处Na+从膜外流向膜内,A错误;

B、a、b、d可表示神经细胞的轴突,B错误;

C、c结构为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其中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存在神经递质分子,而突触后膜上存在特异性受体,C正确;

D、刺激d点,b点不能测得动作电位,因为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

B.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都是自由扩散出细胞

C. 胞吞和胞吐的共同点是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p分页标题e

D.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呈正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通过离子通道外流,即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仍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A正确;

B、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酒精和CO2都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出细胞,B正确;

C、胞吞和胞吐的共同点是运输过程中都形成囊泡,均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还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D错误。

故选D。

16.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中染色或颜色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可分别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脂肪

B. 用台盼蓝染液进行染色,可鉴别酵母菌细胞的死活

C.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可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强度

D. 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作用后颜色由无色变为灰绿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选择透性为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活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但死细胞会丧失选择透过性。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检测,酒精可以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由橙红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A、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苏丹Ⅲ染液可分别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脂肪,结果呈砖红色、橘黄色,A正确;

B、由于活细胞的细胞膜不允许台盼蓝进入,不会被染色,死细胞的细胞膜没有控制物质进入的能力,可以被染色,根据其是否被染色,可以确定细胞的死活,B正确;

C、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但酵母菌在不同呼吸强度下产生的CO2速率和量都不同,所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颜色变化快慢可以判断酵母菌的母菌的呼吸强度,C正确;

D、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作用后颜色由橙(橙红)色变为灰绿色,D错误。

故选D。

17. 下列有关双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25%〜50%

C. 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喊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D. 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p分页标题e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每一条链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所以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单链上的胞嘧啶占0〜50%,B错误;

C、DNA分子中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C错误;

D、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A。

18. 下图为人体水平衡调节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示中的B、C分别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B. 图示A由垂体分泌,并通过体液运送才能发挥作用

C. 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能感受其变化的感受器在下丘脑

D. 由图可知通过调节水的来源和去路可以维持水的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A、B、C依次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渴觉中枢),A正确;

B、A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

C、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C正确;

D、水的源和去路的相对平衡,可以维持水的平衡,D正确。

故选B。

19.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3个阶段中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

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

物种a510200

物种b12533

物种c01386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1~1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降低

B. 1~20年,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

C. 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D. 10~15年,物种a逐渐消失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表中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其中物种a、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都先升高后降低,但物种a的变化先与物种b,而物种b的变化先与物种c。

【详解】A、题表中只列举了3类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

B、1~20年,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p分页标题e

C、1~5年,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环境条件适宜,C错误;

D、10~15年,由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可能因不能适应弱光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故选D。

20. 科学家在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 m处的泥床盆地发现超过100万只巨型帝王蟹。在帝王蟹所在水域的上方,生活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其中棘皮动物包括海蛇尾、海百合和海参,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南极水域所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C. 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D. 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南极水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之间、不同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B正确;

C、据题干可知,这些棘皮动物都没有生活在海蟹所在水域,故说明帝王蟹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C正确;

D、要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不被帝王蟹破坏,就要适当减少帝王蟹的数量,可以采用合理的有计划的捕捞措施,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21. 下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植物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O2浓度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表1是研究者在适宜温度等条件下采用人工实验模拟CO2浓度倍增和干旱所得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

(1) 图甲中,E点后曲线保持水平不变,此时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若图中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上升5℃,则E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填“左上”“左下”“右上”或“右下”)。图中C点对应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中磷酸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

(2) 据图乙可知,与20℃相比,温度为15℃时,增加CO2浓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的效果不显著,其原因是________。当CO2浓度低于300μmol·L-1时,28℃条件下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20℃和15℃,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 干旱可导致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含量减少,________供给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过程减弱。干旱下,与大气CO2浓度相比,CO2浓度倍增能使光饱和点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p分页标题e

(4) 由表实验结果可知,在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________,还能通过提高________利用效率,增强抗旱能力。

【答案】(1). CO2浓度(2). 左上(3). 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4). 由于温度偏低,酶的催化效率不能充分发挥(或酶活性低)(5). 实际光合速率都不高,而28℃时的呼吸速率又很强(6). ATP和[H](7). 增大(8). 净光合速率(9). 水分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解:图甲中,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植物叶片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A点没有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B点为光的补偿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点为光饱和点,表示光合作用最强时的最小光照强度。E点表示达到光饱和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乙图中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三种温度下,净光合速率都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详解】(1)图甲是在最适温度下进行的,E点后曲线保持水平不变,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是温度和光照强度,因此时限制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若图中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上升5℃,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因此E点将向左上方向移动;图中C点对应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的磷酸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膜。

(2)与20℃相比,温度为15℃时,酶的催化效率降低,因此增加CO2浓度对提高净光合速率的效果不显著。当CO2浓度低于300μmol·L-1时,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都不高,又因为28℃时的呼吸速率又很强,所以28℃条件下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20℃和15℃。

(3)干旱可导致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含量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从而使光合作用过程减弱。干旱下,与大气CO2浓度相比,CO2浓度倍增能增加光合作用,则光饱和点增大。

(4)由表1实验结果可知,在干旱条件下,CO2浓度倍增能提高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抗旱能力。

【点睛】

22. 图1是八倍体小黑麦培育过程(A、B、D、E各表示一个染色体组),图2是生物体内某种变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小麦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黑麦配子中含个染色_______________体组。

(2)利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变异。

(3)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代不可育,要用化学药剂________________将染色体加倍,该药物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的两条染色体是________________,所示的变异为_______________,该变异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6(2). 1(3). 染色体(数目)(4). 秋水仙素(5).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6). 同源染色体(7). 基因重组(交叉互换)(8).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p分页标题e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1为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过程:普通六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获得 异源四倍体小麦,由于其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因此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无法产生后代,因此通过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 八倍体小黑麦。

图2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过程。

【详解】(1)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黑麦属于二倍体,产生的配子中含1个染色体组。

(2)利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该过程为多倍体育种的过程。

(3)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后代为ABDE,由于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四倍体高度不育。必须用秋水仙素将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组数目加倍,即含8个染色体组,加倍后由于具有同源染色体,能联会,因此可育,这样培育的后代是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4)图2中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由图可知,在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重组),该过程发生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点睛】熟知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及其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图中的信息是结答本题的前提。

23. 目前的生理学观点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1)若要用小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的这一功能,常用的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刚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它们还存在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体内这种调节机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属于________________疾病。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________及细胞Y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

【答案】(1). 耗氧量 (或答体重变化)(2).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3). 反馈(负反馈)(4).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5). 几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6). 促甲状腺(7). 自身免疫(8). 淋巴因子(9). 增殖、分化p分页标题e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下丘脑可以分泌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TSH,促进甲状腺发育并分泌甲状腺激素TH,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

细胞Z可以分泌抗体A,故Z是浆细胞,细胞Y是B细胞,细胞X可能是T细胞。抗体A会攻击甲状腺,造成自身免疫病。

【详解】(1)可以通过检测耗氧量来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的功能。

(2)当人刚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反过来调节下丘脑与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说明它们还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可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可能该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属于自身免疫病。

(4)由图可知,物质C可以抑制细胞细胞X分泌淋巴因子及细胞Y-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来减少抗体A的产生,减少抗体A对甲状腺的作用,故可以用物质C治疗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点睛】由图可知,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抗体A攻击甲状腺造成,故可以通过阻止抗体A合成来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

24. 某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2n=4)体内某细胞(该细胞仅发生了一次变异)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结构如图1。图2中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图1中数字代表染色体编号。

(1)图1细胞属于图2中类型________的细胞,该细胞中属于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写染色体编号)。该细胞发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最多有___________ 组。

(2)在图2,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图中5种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____________。

【答案】(1). b(2). 1与2,3与4(3). 染色体结构变异(4). aXB、aXB、AAY、Y(5). 4(6). b、d、e(7). a、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1:图1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上含有两个A基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2、分析图2:a是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p分页标题e

【详解】(1)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属于图2中类型b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分裂后期分向两极,该细胞中1与2,3与4属于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上重复出现A基因,因此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结合细胞图中的基因组成及移向两极的染色体的情况可知,该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XB、aXB、AAY、Y;该生物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为4个染色体组。

(2)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b细胞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d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那么b、d、e的细胞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图2的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故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柱形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生物技术实践】

25. 富集培养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限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的碳源为_____________,该碳源进入细菌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有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这说明样品中有多种分解对羟基苯甲酸的细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为_____________组,设置的目的是说明通过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

(5)若要测定⑦培养液中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_____直接计数;若要测定其活菌数量,可选用__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

【答案】(1). 对羟基苯甲酸(2). 为细胞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3). 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4). 增大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5). 不同菌种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6). 对照组(7). 血细胞计数板(8). 稀释涂布平板法p分页标题e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的原理是:不同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环境不同。有的适于酸性环境,有的适于碱性环境;不同微生物对某些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不同。利用这些特点,我们便可配制出适于某些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基。例如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数滴,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详解】(1)本实验目的是要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故应该用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该碳源进入细菌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是为细胞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他有机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2)培养基含有KH2PO4和Na2HPO4,其作用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为细菌生长提供无机营养;作为缓冲剂保持细胞生长过程中pH稳定。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扩大培养,以增大分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比例。

(4)一定条件下,同种细菌形成的菌落特征是相同的,因此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这说明样品中有多种分解对羟基苯甲酸的细菌;由题图可知:⑥在没有该底物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说明为对照组,设置的目的是说明通过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

(5)对微生物计数时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进行计数;若要测定培养液中的活菌数量,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及种类;识记接种微生物的方法,能结合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26. 转基因抗虫棉由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并于1998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Bt基因)导入棉花,可以在棉株体内合成一种伴孢晶体,该晶体被鳞翅目的幼虫吞食后能水解成毒性肽从而杀灭害虫,如图为抗虫棉幼苗的培育过程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工程的核心是____________。提取目的基因时,可以通过从构建的Bt基因组文库中获得,通过此途径获得的基因_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启动子,也可通过PCR技术从cDNA文库中提取目的基因。

(2)图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幼苗受体细胞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法。除此之外,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还可采用基因枪法和_____________。

(3)Bt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时,启动子与_____________识别并结合,从而驱动转录过程。要检测抗虫棉最终是否培育成功,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过程可简述为______________;也可以通过__________(方法)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若出现杂交带,则表明Bt基因已经成功表达,控制合成了伴孢晶体毒蛋白。 p分页标题e

(4)在Ⅳ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 含有(3). 农杆菌转化(4). 花粉管通道法(5). RNA聚合酶(6). 让害虫吞食转基因棉花的叶片,观察害虫的存活情况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抗虫性状(7).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8). 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抗虫棉幼苗的培育过程简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提取目的基因时,可以通过从构建的Bt基因组文库中获得,因基因组文库包含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所以通过此途径获得的基因含有启动子。

(2) 图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幼苗受体细胞时采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还可采用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

(3)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可见,Bt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时,启动子与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从而驱动转录过程。要检测抗虫棉最终是否培育成功,在个体水平上的鉴定过程可简述为:让害虫吞食转基因棉花的叶片,观察害虫的存活情况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抗虫性状;也可以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行分子水平的检测。

(4) Ⅳ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在Ⅳ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

【点睛】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和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把握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进而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86786.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