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解析版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外有包膜结构,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包膜上含有病毒自身的糖蛋白S,该糖蛋白 S 可以与人体某些细胞表面的蛋白 ACE2 结合,使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进而侵入宿主细胞。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新型冠状病毒外包膜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B.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C. 高温变性的 2019-nCoV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不会发生紫色反应

D. 糖蛋白 S 与受体蛋白 ACE2 结合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外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因此其成分与宿主细胞膜相同,其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进入细胞的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糖蛋白S,因为含有蛋白质成分,高温变性不会使蛋白质肽键断裂,故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结合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2. 有人认为结构与功能观的内涵是一定的结构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功能存在,且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下列叙述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形成嵴,大大提高了有氧呼吸的效率

B. 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中可能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等物质

C.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核孔数目减少,核质之间物质交换的速率降低

D.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功能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的结构不同,在细胞和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也不同。

2、线粒体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3、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详解】A、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增大了线粒体内膜的表面积,在内膜上分布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可以提高有氧呼吸的效率,A正确;p分页标题e

B、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此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中可能有纤维素或蛋白质等物质,B正确;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C错误;

D、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有关,D正确。

故选C

3.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 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 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 Hp 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 13C 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 Hp 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 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Hp 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B. 感染者呼出的 13CO2 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

C. Hp 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

D. 脲酶由 Hp 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以DNA为遗传物质,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尿素为 NH3和 13CO2。

【详解】A、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B错误;

C、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C正确;

D、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 D错误。

故选C。

4. 钙泵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运输Ca2+的ATP水解酶,其能驱动细胞质中的Ca2+泵出细胞或泵入细胞内的钙库(内质网等储存Ca2+的细胞器),以维持细胞质内低浓度的Ca2+。当细胞受到刺激时,Ca2+又会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一氧化碳中毒时钙泵的活性会降低

B. Ca2+泵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Ca2+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D. 钙泵参与运输Ca2+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钙泵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的运输Ca2+的ATP水解酶,其能驱动细胞质中的Ca2+泵出细胞或泵入细胞内的钙库”,则细胞质中的Ca2+泵出细胞或泵入细胞内的钙库是主动运输;而“Ca2+又会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说明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详解】A、一氧化碳中毒,则氧气运输速率下降,影响能量供应,则钙泵的活性会降低,A正确;p分页标题e

B、Ca2+泵出细胞或泵入内质网腔内,需要钙泵,钙泵能运输Ca2+,而且能将ATP水解提供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Ca2+从细胞外或钙库中借助通道蛋白进入细胞质,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钙泵参与运输Ca2+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要求考生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发生的条件,从而对该题能作出准确判断。

5.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有一种叫RSTWS的物质可破坏细胞的膜结构,尤其对细胞内的双层膜结构破坏更为明显。若用RSTWS处理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减弱,导致第二、三阶段减弱

B.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减弱,第一、三阶段不受影响

C. 与正常细胞相比,光照条件下该叶肉细胞中 C3 含量上升

D. 与正常细胞相比,光照条件下该叶肉细胞中 C5 含量上升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图解:

【详解】AB、“RSTWS”的物质可破坏细胞的膜结构,尤其对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和类囊体膜更为明显,由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场所是线粒体,因此用“RSTWS”处理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受影响,第二、三阶段减弱,AB错误;

CD、“RSTWS”的物质可破坏细胞的膜结构,尤其对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内膜和叶绿体膜和类囊体膜更为明显,而类囊体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因此用“RSTWS”处理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影响C3的还原,导致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正确,D错误。

故选C。

6. 小麦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小麦籽粒产量约 50%来自旗叶。科学家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为小麦旗叶提供 H218O,籽粒中的淀粉会含18O

B. 为小麦旗叶提供 14CO2,籽粒中的淀粉都含 14C

C. 若去掉一部分籽粒,旗叶叶肉细胞的光合效率会下降

D. 与同株其它叶片相比,限制旗叶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CO2 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而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因此光照强度不是其限制因素。

【详解】A、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和产物,为小麦旗叶提供H2l8O,H2l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形成C18O2,C18O2参与光合作用,籽粒中的淀粉会含l8O,A正确;

B、籽粒中的有机物只有50%来自旗叶,给小麦旗叶提供14CO2,小麦籽粒中的淀粉只有一部分含有14C,B错误;p分页标题e

C、去掉一分部籽粒,旗叶产生的淀粉输出减少,导致旗叶中有机物积累,因此一段时间后旗叶的光合速率会下降,C正确;

D、旗叶是位于麦穗下的第一片叶子,光照比其他叶片充足,所以与其它叶片相比,限制旗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B。

7. N­脂酰鞘氨醇(Cer)在肿瘤细胞凋亡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它能通过线粒体的调节,促进凋亡酶激活因子的释放,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酶,从而使肿瘤细胞凋亡,调控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 过程②③④说明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

C. 图示体现凋亡酶激活因子是一种致癌因子

D. 图示体现细胞能实现自然更新及对异常细胞的清除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为Cer与受体结合、②作用于线粒体、③细胞膜产生的Cer作用于线粒体,④二者促进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去激活凋亡酶,促进细胞凋亡。

【详解】①为Cer与特定的受体结合,具有专一性,A正确;②作用于线粒体、③细胞膜产生的Cer作用于线粒体,④二者促进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去激活凋亡酶,促进细胞凋亡,体现了线粒体能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由图可知,凋亡酶激活因子是用来激活凋亡酶的,不是致癌因子,C错误;该过程体现了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对异常细胞的清除,D正确。故选C。

8. 下图为人体细胞中携带亮氨酸的 RNA 循环作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表达均需要通过图示的过程才能实现

B. 氨酰 tRNA 通过三个密码子与 mRNA 识别,并将氨基酸释放下来

C. 离开核糖体—mRNA 复合体的 tRNA 可再次结合亮氨酸,但不能结合其他氨基酸

D. 核糖体移动至终止密码后,离开复合体并结合相同的 mRNA,才进入下一个循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tRNA在氨酰tRNA酶、ATP作用下转化为氨酰tRNA,氨酰tRNA运送亮氨酸进入核糖体后,核糖体与mRNA形成复合体,氨酰tRNA将亮氨酸加入肽链,释放tRNA。

【详解】A、因为基因的表达产物包括蛋白质和RNA(rRNA和tRNA)。如果产物是蛋白质,就有转录与翻译过程;如果产物是RNA,就只是转录过程,没有翻译过程,A错误;

B、氨酰tRNA通过携带的反密码子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将氨基酸释放下来,B错误;

C、一种tRNA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不能结合其他氨基酸,C正确;

D、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翻译,核糖体移动至终止密码后,离开复合体,离开复合体后的核糖体不一定会结合相同的mRNA,D错误。

故选C。

9. 暴晒,污染、吸烟和肥胖等都是会对细胞造成氧化应激的因素,而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可直接作用于端粒,影响端粒的长度,以加速细胞衰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p分页标题e

A. 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B. 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

C. 癌细胞中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而不断缩短

D. 在生活中可通过防晒、远离污染源等方式延缓衰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是位于染色体两端名为端粒的结构,它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这是解题的关键,癌细胞具备无限增殖的能力,可见其端粒不会缩短,据此答题。

【详解】A、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变化,A正确;

B、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DNA,使DNA受到损伤,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B正确;

C、根据题意推测,癌细胞中的端粒不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C错误;

D、在生活中可通过防晒、远离污染源等方式延缓衰老,D正确。

故选C。

湖北省华师一附中2020 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生物解析版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点睛】本题结合情境考查细胞衰老和癌变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10. 材料的选择对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赫尔希和蔡斯在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时就是以 T2 噬菌体做为实验材料,在该实验过程中,实验之所以取得成功,T2 噬菌体所体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 遗传物质是 DNA,而不是 RNA

B. 不能在营养丰富培养基上生存

C. 侵染的宿主细胞只能是大肠杆菌

D. 侵染细胞时只有 DNA 进入宿主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蛋白质等其他物质,进行实验时,应将DNA、蛋白质及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研究每种物质的作用。用同位素示踪法探究证明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低;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

【详解】A、噬菌体、乙肝病毒等病毒都是以DNA为遗传物质,A错误;

B、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不能单独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培养,但只要是病毒,都无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B错误;

C、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藻类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但这并不是实验成功的原因,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所选择的T2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了大肠杆菌,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这样可以单独的研究二者的功能,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D正确。

故选D。

11.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而抑郁症的发生与五羟色胺等物质密切相关,五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是一种能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信号分子。多数患者五羟色胺的含量较少,但有些患者五羟色胺的含量正常。根据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分页标题e

A. 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可能原因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

B. 通过增加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对部分抑郁症患者应有治疗效果

C. 五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分泌至突触间隙

D. 五羟色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形成。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间转化为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其对应的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抑郁症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可能原因与T细胞数量减少有关,A正确;

B、部分抑郁症患者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减低,结合五羟色3胺的功能可知,通过增加脑组织液中五羟色胺的含量对这部分抑郁症患者应有治疗效果,B正确;

C、五羟色胺通过胞吐的方式被分泌至突触间隙,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均可导致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睛】

12. 人体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平衡与水、电解质等的含量有关。当人体对水的摄入量超过水的排出,就会导致体内水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钠浓度降低,甚至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关于水中毒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即水中毒

B. 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C.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D.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 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 Na+的增加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人体组织液中的溶液含量增加,而水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体液中水分增多,溶质的相对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A错误;p分页标题e

B、上分析可知:水盐调节涉及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涉及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人体中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 B正确;

C、炎热夏季人大量出汗,若补充水而不补充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严重的导致水中毒,C正确;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静脉注射0.9%NaCI|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正确。

故选A。

13. TCR为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能识别肿瘤抗原。TCR识别并结合抗原后,致T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复合物CD3磷酸化,并最终活化T细胞,使其“击杀”体内肿瘤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

B. CD3基因突变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

C. 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 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D

【解析】

【分析】

TCR与肿瘤抗原特异性结合,使CD3磷酸化,进而激活T细胞,完成细胞免疫。

【详解】A、TCR是T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产物,只在T细胞内表达,A正确;

B、CD3基因突变可能导致T细胞无法被活化,可能会降低个体的免疫能力,B正确;

C、活化后的T细胞“击杀”肿瘤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C正确;

D、被“击杀”的肿瘤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大肠杆菌时,只能分离大肠杆菌但不能对其进行计数

B. 高压蒸汽灭菌会有大量水分蒸发,因此培养基应在灭菌后调 pH

C. 膳食中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一般不会危害身体健康

D. 利用 DNA 在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粗提取 DN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或分类微生物时需要使用固体培养基进行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其中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以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A、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正确;

B、灭菌完成后调pH,会使已是无菌状态的培养基染菌,故培养基应在灭菌前调pH,B错误;

C、膳食中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中会随尿排出,一般不会危害身体健康,C正确;

D、DNA 在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行DNA的粗提取 ,D正确。

故选B。

15.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な骋?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 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p分页标题e

A. 环境改变会引起环境容纳量(K)的改变

B. 数罟不入?闯氐囊庖迨俏?吮Vじ弥钟阒秩旱哪炅浣峁刮?龀ば?br />C. 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详解】A、环境改变会导致环境容纳量的改变,A正确;

B、数罟不入?闯啬康脑谟谑褂闾林械挠啄暧憷嗄芄槐A簦?Vび阒秩旱哪炅浣峁刮?龀ば停?正确;

C、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是因为不同的鱼的食性不同,不同水层提供的食物不同,C正确;

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更多流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

16.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或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B. 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差速离心法证明 DNA 半保留复制

C.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D. 萨顿先后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和杂交实验的方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为对比实验。

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荧光标记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因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故可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A正确;

B、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离心法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B错误;

C、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C正确;

D、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没有利用杂交实验,D错误。

故选BD。

17.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1937 年,英国科学家希尔首次获得了离体叶绿体悬浮液,将此悬浮液(含水,不含 CO2)与黄色的高铁(Fe3+)盐混合,照光后发现叶绿体有气泡放出、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Fe2+)。在遮光下,则没有气泡产生,也没有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p分页标题e

A. 实验过程中可以检测到糖的生成

B. 实验表明氧气是叶绿体在光照的条件下产生的

C. 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氧气将 Fe3+氧化为 Fe2+

D. 与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相比,希尔的实验排除了细胞内其他结构的影响

【答案】AC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动力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光合作用的阶段包括在类囊体膜上发生的光反应阶段和在叶绿体基质中发生的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发生条件需要光照,过程中消耗水并产生氧气与还原氢;暗反应的发生不需要光照,场所为叶绿体基质,过程中CO2进入卡尔文循环最后产生三碳糖,绝大多数三碳糖转变成RUBP,少部分合成蔗糖转运出去,或在叶绿体中被利用。

【详解】A、悬浮液中不含CO2,暗反应无法正常进行,糖类无法生成,A错误;

B、实验现象是在照光后发现叶绿体有气泡放出、在遮光下没有气泡产生,也没有颜色变化,说明氧气的产生一定要有光照,即氧气是叶绿体在光照的条件下产生的,B正确;

C、实验在光照条件下,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Fe2+),说明光反应阶段的产物[H]可以将Fe3+还原为Fe2+,C错误;

D、与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相比,希尔的实验排除了细胞内其他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更直接,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D正确。

故选AC。

【点睛】

18. 1958年泰勒以蚕豆(2N=12)的根尖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细胞染色体DNA的双链,然后让细胞在不含3H的培养液中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经放射自显影显示实验结果。下列关于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能够支持DNA半保留复制的有()

A. 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被标记

B. 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被标记

C. 第二次分裂中期,一半染色体的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均被标记

D. 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被标记

【答案】AD

【解析】

【分析】

一个被3H标记的DNA分子在不含3H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有3H,一条链不含3H。这2个DNA分子在不含有3H的原料中再复制一次,形成4个DNA,这个四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3H,一条链不含有3H,还有两个DNA分子都不含3H。

【详解】A、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被标记,说明被标记的两条DNA母链已经分离,分布在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能够支持DNA半保留复制,A正确;p分页标题e

B、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被标记,说明被标记的两条DNA母链没有分离,不能够支持DNA半保留复制,B错误;

C、第二次分裂中期,一半染色体的一条姐妹染色单体均被标记,说明被标记的两条DNA母链没有分离,不能够支持DNA半保留复制,C错误;

D、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只有一条姐妹染色单体被标记,说明被标记的两条DNA母链已经分离,能够支持DNA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AD。

19. 某地区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 A 和果蝇 B。为研究果蝇 A 和果蝇 B 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组别亲本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A×纯合正常雄果蝇40 正常(♀): 38 褐眼(♀): 42 正常(♂)

实验二B×纯合正常雄果蝇62 正常(♀): 62 褐眼(♀): 65 正常(♂): 63 褐眼(♂)

实验三实验二的子代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

25 正常(♀): 49 褐眼(♀): 23 正常(♂): 47 褐眼(♂)

A. 果蝇 A 发生了显性突变且突变有纯合致死效应

B. 果蝇 B 发生了隐性突变且突变有纯合致死效应

C. 果蝇 A、B 为不同的突变类型,突变后的基因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

D. 让果蝇 A 与实验二中子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出现褐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 2?1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表:实验一果蝇A与纯合正常雄果蝇,后代雌性一半正常,一半褐眼,而雄性只有雌性的一半,且表现为正常,说明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致死效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实验二与实验三中子代眼色性状与性别无关,说明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

2、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后代正常:褐眼=1:2,说明显性纯合致死,即果蝇B发生的突变是显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致死效应。综合实验二和三,可知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假设与果蝇A的表现型相关的基因用A和a表示。若果蝇A发生了显性突变,且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果蝇A的基因型为XAX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表现型为正常眼雌:褐眼雌:正常眼雄:褐眼雄=1:1:1:1,若突变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则雄蝇全为褐眼(XaY),A正确;

B、若果蝇B发生了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果蝇B的基因型为Aa,纯合正常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则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褐眼=1∶1,与实验二信息相符,B正确;p分页标题e

C、根据分析可知,果蝇A、B为不同的突变类型,突变后的基因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C正确;

D、实验一果蝇A基因型为bbXAXa,实验二B的基因型为BbXaXa、纯合正常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中F1褐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Y,bbXAXa与BbXaY杂交,因XAY致死,所以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1-1/2bb×(1/3XaXa+1/3XaY)=2/3,即出现褐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 2?1,D正确。

故选BD。

【点睛】解题的切入点为题文中的关键词“野生型果蝇(正常眼色)种群中发现两只突变型褐眼雌果蝇”和表格中显示的各杂交组合中“亲本的表现型、F1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由此判断果蝇A和果蝇B的基因突变类型、突变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自设基因符号,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0. 为响应建设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丽中国号召,我国投入大批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以保护生态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了保护该地生态系统应该禁止对该地的开发利用

B. 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这项举措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D. 植树造林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增加了营养级别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有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详解】A、为了保护该地的生态系统,人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A错误;

B、这项举措提醒人们,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B错误;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C正确;

D、植树造林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增加了生物的种类,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21. 中国是几千年的农业大国,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全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光合作用需要酶的催化,酶能够降低底物分子从_____(填某种状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 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在暗反应中,RuBP 羧化酶(R 酶)催化 CO2 与 RuBP(C5)结合, 生成 2 分子 C3,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还包括_________(写出两个); 内部因素包括_____(写出两个)。

(2)在光照强度、总光照时间相同条件下,对甲、乙两组同种、长势一致的植株分别进行光照和黑暗间隔 1s 交替的处理、一直给予光照的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则两组植株中长势较好的最可能是_____,原因是_____。p分页标题e

(3)某科研小组采用半叶法对某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将对称叶片的一部分(A)遮光,另一部分(B)不做处理,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 6 小时后,在 A、B 的对应部位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 MA、MB,获得相应数据, 则可计算出该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其单位是 mg/(dm2· h)。

①若 M=MB-MA,则 M 表示_____。

②本方法也可用于测定叶片的呼吸速率,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____。

【答案】(1). 常态(2). 温度、CO2浓度(3). R 酶活性、R 酶含量、C5含量、pH(4). 甲组(5). 两组光反应时间相同,但甲组暗反应时间较长(6). B 叶片被截取部分在 6 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7). 将在测定叶片的相 对应部分切割的等面积叶片分开,一部分立即烘干称重,另一部分在黑暗中保存几小时后 再烘干称重,根据二者干重差即可计算出叶片的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变是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

4、实验设计要满足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5、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6、真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吸收的CO2或释放的O2表示,亦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量表示。

【详解】(1)酶能够降低底物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地球上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光反应吸收的光能,在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还包括温度、CO2浓度,内部因素包括R酶活性、R酶含量、C5含量、pH。

(2)两组光反应时间相同,但甲组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能在暗反应中更充分且及时的利用,产生更多有机物,故甲组长势更好。

(3)①M=MB-MA=(叶片初始质量+光合作用有机物的总产量-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叶片初始质量-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B叶片被截取部分在6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②本方法主要是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开进行,最后取差值来计算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光合速率的方法。因此将在测定叶片的相对应部分切割的等面积叶片分开,一部分立即烘干称重,另一部分在暗中保存几小时后再烘干称重,根据二者干重差即可计算出叶片的呼吸速率。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及相关的探究实验,重点考查“半叶法”的应用,要求明确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掌握真光合速率的计算方法,同时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来测定叶片的呼吸速率。p分页标题e

22. 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胰腺的生理作用和生理变化与生命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 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_____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_____。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某科研人员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 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B 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

第一处:_________。

第二处:_____。

【答案】(1). 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2). 不对(3). 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 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 后被灭活的特点(4). 下丘脑(5). 促胰液素(6).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7). 高尔 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8). 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A 细胞(9). 缺少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1)胰腺中内分泌部分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作用完之后会被灭活,但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p分页标题e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对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实验中不能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并且应设置对照组,进行对照,得出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3. 图 1 表示某哺乳动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图 2 表示这种哺乳动物某个体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 BC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DE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EF 段的细胞中含有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此动物能同时出现图 2 中几种细胞的器官是_____;②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

(3)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图 2 中的染色体,需用_____染色。与高等植物细胞作比较,该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所特有的表现有:间期_____;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__________。

(4)在图 1 中绘制此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之比的变化曲线 _____(不需要标出字母)

【答案】(1). DNA复制(2). 着丝点分裂(或着丝点一分为二)(3). 2 或 4(4). 睾丸(精巢)(5). 不一定相同(6).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7). 中心体倍增(8). 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部分(9).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某哺乳动物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其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根据图2得知该哺乳动物体细胞有2对同源染色体,若EF代表有丝分裂后期,因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有4对同源染色体,若EF为末期,有2对同源染色体;p分页标题e

(2)能同时出现有丝分裂过程和减数分裂过程的为动物的生殖器官内,图2中的⑥是均等分裂,说明是雄性动物,该器官为睾丸,②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

(3)染色体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动物有中心体,间期发生中心体倍增,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部分;

(4)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变为2,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因此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的变化曲线如图: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图2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

24. 某严格自花传粉的二倍体(2n)植物有窄叶和宽叶两种表现型,其中窄叶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B、b 控制。茎的粗细受另一对等位基因D、d 控制,基因型 DD 表现为粗茎,Dd 表现为中粗茎,dd 表现为细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体是指某对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其染色体条数可以用 2n-1 来表示,单体可用于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人工构建该种植株的单体系(窄叶)应有_____种单体。将宽叶植株与该种植物单体系(窄叶)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当子代出现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时,则 可将宽叶基因定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2)若两对等位基因 B、b 与D、d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电离辐射能使D、d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断裂,分别随机结合在 B、b 所在染色体的末端,形成末端易位。仅一条染色体发生这种易位的植株将高度不育。现将图基因型为BbDd 的植株在幼苗时期用电离辐射处理,欲判定该植株是否发生易位及易位的类型,通过观察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进行判断 (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①若出现_____种表现型的子代,则该植株没有发生染色体易位。

②若出现_____,则该植株仅有一条染色体发生末端易位。

③若D、d 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 d 基因连在 b 基因所在染色体上,D 基因连在B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

【答案】(1). n(2). 窄叶植株:宽叶植株=1:1(3). 6(4). 无子代(5). 窄叶粗茎∶窄叶中粗茎∶宽叶细茎=1∶2∶1p分页标题e

【解析】

【分析】

1、生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因此从变异类型看,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窄叶为显性,宽叶为隐性,若B/b所在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缺失,则正常宽叶植株(bb)与窄叶植株(B0,0表示B所在的染色体缺少)交配,获得子代窄叶:宽叶=1:1;否则子代全部为窄叶植株;

3、B/b、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自由组合定律,因为D对d为不完全显性,因此有2×3=6种表现型;

4、若D连在B基因所在染色体,d连在b基因所在染色体,则B与D,b与d之间连锁遗传。

【详解】(1)单体为2n-1,该植物有对同源染色体,其单体可以是n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缺失,因此有n种单体,宽叶植株(bb),窄叶植株基因型(BB,自花传粉,一般为纯合子),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应该全部为窄叶(Bb),宽叶植株基因在缺少的染色体上,植株杂交为B0×bb,产生后代Bb:b0=1:1,既宽叶:窄叶=1:1;

(2)①如果基因型为BbDd个体没有发生易位,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后代会出现6种表现型,比例是3:1:6:2:3:1,即如果出现6种表现型则该植株没有发生染色体易位;

②根据题意知,仅一条染色体发生这种易位的植株将不育,因此如果该植株仅有一条染色体发生末端易位,则不会产生后代;

③D、d所在染色体片段均发生了易位,且D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d基因连在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则该植株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BD:bd= 1 : 1 ,因为雌雄配子是随机结合因此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DD: BbDd: bbdd= 1:2:1,既窄叶粗茎:窄叶中粗茎:宽叶细茎=1:2:1。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推动了农牧业、医药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依据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在抗虫棉培育过程中,从个体水平鉴定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取一定量长势良好的转基因棉花植株接种适量的棉铃虫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如何设置:_____。在农业生产 中,抗虫棉大面积种植的区域还需配套种植一定量的普通棉花,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利用未受精的卵母细胞去核后作为受体细胞,对卵母细胞去核处理一般选择在_____时期进行。单克隆抗体相较于传统方法制备的抗体的优点是_____

(3)科学家将生长激素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__________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获得转基因动物,再利用_________技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 克隆动物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生长激素,用于治疗矮小症。若想同时获得多个完全相同的子代, 胚胎移植前,应选在_____时期进行胚胎分割。克隆动物培育过程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其原因是_________。p分页标题e

【答案】(1). 取等量长势一致的普通棉花植株接种等量的棉铃虫(2). 避免棉铃虫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过快(3).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4).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5). 显微注射技术(6).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或核移植)(7). 桑葚胚或囊胚(8). 体细胞分化程度高,不容易恢复全能性

【解析】

【分析】

1、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一般选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去核卵母细胞),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核移植得到的动物称克隆动物,克隆动物的核基因完全来自供体动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受体细胞,核移植包括体细胞核移植和胚胎细胞核移植,其中体细胞核移植的难度明显高于胚胎细胞核移植,因为体细胞的全能性低于胚胎细胞;

2、当胚胎细胞数目达到32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叫做桑椹胚,这一阶段前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囊胚,细胞刚开始出现分化,一般选用这两个时期的细胞进行胚胎分割获得多个相同的子代。

【详解】(1)要鉴定抗虫棉是否培育成功,需要将转基因棉花植株和普通棉花植株接种棉铃虫进行对比,因此,对照组设置为:取等量长势一致的普通棉花植株接种等量的棉铃虫,若一定区域内大面积种植会对棉铃虫的抗性基因造成一定的选择作用,导致其基因频率改变,产生进化,因此为了避免棉铃虫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过快,抗虫棉大面积种植的区域还需配套种植一定量的普通棉花。

(2)利用未受精的卵母细胞去核后作为受体细胞,对卵母细胞去核处理一般选择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期进行,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已经成熟,可以作为受体细胞,单克隆抗体相比传统方法制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且可以可大量制备;

(3)在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的受体细胞中(受精卵),获得转基因动物,再利用桑葚胚(这一阶段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或囊胚(本阶段细胞刚开始进行分化)进行胚胎分割,可以获得多个完全相同的子代,体细胞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细胞不容易恢复全能性,核移植难度增加。

【点睛】本题考查核移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工程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86806.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