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调研考试生物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酵母菌和霉菌的遗传物质都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B. 人体中存在多种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C. 只有具有中央大液泡的细胞才会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D. 虽然蓝藻没有叶绿体,但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详解】A、酵母菌和霉菌都是真核生物,所以遗传物质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A项正确;
B、人体中有多种细胞,它们是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B项正确;
C、动物细胞无液泡,也可以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C项错误;
D、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其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2.大分子物质甲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图甲所示,大分子物质乙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图乙所示。下列关于人体内物质甲和物质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物质甲具有调节功能,则该物质可能是激素
B. 若物质乙含有密码子,则该物质不可能是tRNA
C. 若物质甲含有铁元素,则该元素应位于R基中
D. 若物质乙具有催化功能,则该物质应该是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甲表示氨基酸,图乙表示核糖核苷酸。
【详解】A、图甲所示的是氨基酸,图乙所示的是核糖核苷酸,由此可知物质甲是蛋白质,物质乙是RNA,人体内具有调节功能的蛋白质可能是激素,A项正确;
B、生物体内含有密码子的RNA是mRNA,B项正确;
C、氨基酸的R基中不含铁元素,C项错误;
D、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或RNA,D项正确。
故选C。
【点睛】酶具有催化作用,激素具有调节作用,载体具有运输功能,抗体具有免疫功能。
3.利用颜色反应可鉴定特定的化合物,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A. 利用斐林试剂可以鉴定出特定的还原糖
B. 利用苏丹Ⅲ鉴定脂肪时必须用到光学显微镜
C.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能与酒精发生颜色反应
D. 甲基绿能将DNA染色,而不能将RNA染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p分页标题e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斐林试剂能用于鉴定还原糖,但不能鉴定出特定的还原糖,A项错误;
B、鉴定脂肪时,若使用的是待测样液,则向待测样液中添加苏丹Ⅲ,样液会呈现相应的橘黄色,不需要光学显微镜即可以观察,B项错误;
C、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能与酒精发生颜色反应,由橙色变成灰绿色,C项正确;
D、甲基绿与DNA和RNA的亲和能力不同,但甲基绿都能将DNA和RNA染成绿色,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也不能确定检测的还原糖具体是哪种。
4.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可以被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B. 内质网中至少含有C、H、O、N、P五种元素
C. 有无中心体是动物细胞和所有植物细胞的重要区别
D. 液泡和叶绿体中都含有色素,且都能吸收和利用光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葡萄糖氧化分解的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而不能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A项错误;
B、内质网为具膜细胞器,含有磷脂和蛋白质,磷脂的组成元素有C、H、O、N、P五种,因此内质网中至少含有C、H、0、N、P五种元素,B项正确;
C、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都含有中心体,C项错误;
D、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吸收和利用光能,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参与氧化分解。
5.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囊泡1和囊泡2包裹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B. 若无其他细胞器的参与,则图示过程一般不能正常进行
C. 囊泡1和囊泡2不属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D. 完成图示过程,细胞器3的膜面积基本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形成多肽链,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将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囊泡发送到细胞膜,蛋白质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据图分析,细胞器1是核糖体,细胞器2 是内质网,细胞器3是高尔基体。
【详解】囊泡1和囊泡2包裹的分别是较成熟的蛋白质和成熟的蛋白质,因此两者包裹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A正确;图示过程的正常进行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囊泡1和囊泡2都属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C错误;该过程中,细胞器3(高尔基体)接受了来自于内质网的囊泡,同时形成囊泡移到了细胞膜,因此其面膜机几乎不变,D正确。p分页标题e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详细过程,判断图中各种细胞器的名称,明确细胞内包括囊泡在内的所有膜结构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6.如图所示为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甲图所示的相同
B. 乙图所示的是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C. 无氧状态下丙图所示的运输方式不能进行
D. 丙图中的ATP和B都可以重复使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图所示为自由扩散,乙图所示为协助扩散,丙图所示为主动运输。
【详解】AB、人体内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A项错误、B项正确;
C、无氧状态下细胞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主动运输提供ATP,C项错误;
D、丙图中的B是载体蛋白,载体蛋白可以重复使用,但ATP不能重复使用,必须是不断的合成和分解,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7.研究发现在高浓度淀粉保护下α-淀粉酶的耐热性很强,在适量的钙盐和食盐存在下,pH值为5.3~7.0时,温度提高到93~95℃仍能保持足够高的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溶液pH属于无关变量
B. 当底物浓度较高时,94℃下α-淀粉酶的空间结构不会改变
C. α-淀粉酶的耐热性虽然很强,但该酶也不应在高温环境中保存
D. 不同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速率有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最适宜温度或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宜温度或pH酶的活性都会降低,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丧失活性。
【详解】探究温度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而溶液pH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在适量的钙盐和食盐存在下,pH值为5.3~7.0时,温度提高到94℃仍能保持足够高的活性,即空间结构没有改变,B错误;α-淀粉酶的耐热性虽然很强,但高温不适宜其保存,即该酶应该在低温环境中,C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同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速率有可能相同,D正确。
8.下图表示芍药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CO2和[H]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⑧产生的CO2中的O全部来自于葡萄糖(丙酮酸)
B. 过程①产生的[H]与过程③产生的[H]是同一种物质p分页标题e
C. ④⑦⑧三个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是④
D. 图中的所有过程发生于线粒体或叶绿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光反应阶段,②表示暗反应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一二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⑤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⑥表示C3的还原,⑦表示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⑧表示呼吸作用第二阶段。
【详解】A、过程⑧产生的CO2中的O来自于葡萄糖(丙酮酸)和H2O,A错误;
B、过程①产生的[H]是NADPH,过程③产生的[H]是NADH,B错误;
C、④⑦⑧三个过程分别是有氧呼吸的第三、一、二阶段,第三阶段产生的ATP最多,C正确;
D、过程③的第一阶段和过程⑦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可产生ATP,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可以产生少量的能量。
9.如图所示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从时期1到8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图中时期2染色质已变成空间结构稳定的染色体
C. 图中时期3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并形成四分体
D. 图中时期6到7在赤道板的位置不会出现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其中1表示分裂间期,2表示前期,3表示中期,4、5表示后期,6、7、8表示末期。
【详解】细胞周期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因此图中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应该是从时期8到8,A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空间结构才稳定,而图中时期2表示前期,B错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并形成四分体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图示为有丝分裂过程图,C错误;图示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不会出现细胞板,D正确。
10.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当机体内细胞发生癌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癌症患者体内处于衰老状态的红细胞不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
B.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抑癌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
C. 癌症患者体内癌细胞的分裂过程不受基因控制
D. 癌症患者的正常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细胞不会有新功能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②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③获得无限增值的能力。
【详解】A、癌症患者体内处于衰老状态的红细胞内没有细胞核,因而不会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A项正确;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项错误;p分页标题e
C、癌细胞的增殖受基因控制,C项错误;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新基因表达,所以会有新功能的出现,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正常的细胞内也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可以负责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11.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自交,子代中高茎∶矮茎=3∶1。将一包混有基因型为DD、Dd和dd的豌豆种子种在同一块试验田内自然繁殖一代,若子代中高茎∶矮茎=3∶1,则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最不可能的是
A. 3∶2∶1B. 3∶4∶1C. 9∶4∶3D. 5∶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基因型为Dd的豌豆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Dd:dd=1:2:1,因此子代中高茎:矮茎=3:1。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3:2:1,让其自然繁殖,即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2/6×1/4+1/6=1/4,因此后代高茎:矮茎=3:1,与题意相符,A正确;
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3∶4∶1,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4/8×1/4+1/8=1/4,因此后代高茎:矮茎=3:1,与题意相符,B正确;
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9∶4∶3,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4/16×1/4+3/16=1/4,因此后代高茎:矮茎=3:1,与题意相符,C正确;
若该包种子中DD∶Dd∶dd的比值为5∶2∶3,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矮茎的比例为2/10×1/4+3/10=7/20,因此后代高茎:矮茎=13:7,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D
12.果蝇的有眼与无眼、长翅与残翅、灰体与黑檀体是三对相对性状,依次由等位基因A-a、B-b和D-d控制。若雌性果蝇甲与雄性果蝇乙交配,子代中有眼雌性、有眼雄性、无眼雌性和无眼雄性各占1/4,另外这四种表现型中均出现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的现象。根据上述信息(不考虑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下列推断较为严谨的是
A. 有眼对无眼为显性,该相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B. 等位基因B-b和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C. 雄性果蝇乙的体细胞中含有A、a、B、b、D和d基因
D. 雌性果蝇甲和雄性果蝇乙的表现型均为灰身长翅无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后代中体色和翅形出现9:3:3:1的分离比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眼色在后代中的表现型可知,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交配。
【详解】A、只考虑有眼和无眼性状时,由于子代中有眼雌性:有眼雄性:无眼雌性:无眼雄性=1:1:1:1,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或XAXa×XaY,即两亲本的表现型不同,等位基因A -a所在染色体不能确定,A错误;p分页标题e
B、根据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檀体长翅:黑檀体残翅=9:3:3:1,所以等位基因B-b和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又因雌性子代和雄性子代的这两对相对性状没有出现性别差异,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雄性果蝇乙的基因型为AaBbDd、aaBbDd或BbDdXaY,可见,雄性果蝇乙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A基因,C错误;
D、甲和乙均可能是有眼或无眼,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根据亲本杂交后代眼色的表现型只能确定亲本为测交,无法确定基因的位置。
13.某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性个体内一个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应为次级卵母细胞,内含中心体
B. 该细胞内出现B和b基因源于交叉互换
C.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均不参与受精作用
D. 该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动物是雌性的,且图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是第一极体;该雌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XDXD,因此图中B、b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应该是第一极体,A错误;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细胞中B和b基因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也可能是交叉互换产生的,B错误;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不能参与受精作用,C正确;
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但是没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够根据图示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的有无、着丝点分裂等特点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并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判断等位基因出现的可能原因。
14.一个T2噬菌体的DNA双链被32P标记,其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将T2噬菌体培养在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即可标记其DNA
B. T2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也可释放出DNA被32P标记的子代噬菌体
C. N个子代噬菌体中蛋白质均被35S标记,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31P
D. 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可表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以自身的DNA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氨基酸合成新的DNA和蛋白质外壳。
【详解】A、T2噬菌体为病毒,不能用培养基进行直接培养,A错误;
B、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B错误;p分页标题e
C、N个子代噬菌体中蛋白质均被35S标记,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故这些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均含31P,C错误;
D、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被32P标记可表明亲本DNA的两条链分别进入不同的子代噬菌体中,故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不能侵染其他生物。
15.请根据中心法则及其拓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IV在宿主细胞中可通过逆转录或RNA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
B. DNA转录可产生多种RNA,该过程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G-C和C-G
C. 转录和翻译过程都以核酸作为模板,都需要运载工具
D. 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发生DNA复制与转录过程需要核糖体的直接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RNA复制和逆转录
【详解】A、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在宿主细胞中通过逆转录、DNA复制和转录传递遗传信息,不能进行RNA的自我复制,A项错误;
B、DNA转录可产生tRNA、rRNA和mRNA等多种RNA,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产物是RNA,所以该过程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G-C和C-G,B项正确;
C、转录与翻译的模板分别是DNA和mRNA,都是核酸,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为氨基酸的运载工具,而转录不需要运载工具,C项错误;
D、根尖分生区细胞中DNA复制与转录过程不需要核糖体的直接参与,核糖体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逆转录和RNA复制不能发生在正常的细胞中,只能发生在被某些RNA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中。
16.下列关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往往育种年限较长
B. 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
D.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获得新物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p分页标题e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详解】杂交育种能够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原理是基因重组,但是往往育种年限较长,A正确;
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B错误;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植株的幼苗,C错误;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形成的多倍体与物种之间可能产生生殖隔离,如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因此可以获得新物种,D错误。
17.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可遗传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也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可遗传变异
B. 基因重组可得到新的基因型,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C. 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就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
D. 某生物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完整的染色体组数可能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
【详解】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普遍性,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
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B正确;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某生物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其完整的染色体组数可能不变,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D正确。
故选C
18.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I、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需过程
B. 湖泊I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C. 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D. 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p分页标题e
【详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项错误;
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I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B项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C项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9.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有些物质不能进入内环境,因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的pH仅在微小范围内波动
C. 由于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有差异,故内环境的温度并非恒定不变
D. 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因为垂体向内环境释放较多的抗利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详解】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内有的物质可以运出细胞,而有些物质不能运出细胞,A项正确;
B、内环境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维持酸碱平衡,内环境的pH仅在微小范围内波动,B项正确;
C、每时每刻,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并非相等,致使内环境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项正确;
D、垂体向内环境释放较多的抗利尿激素会使内环境中渗透压降低,而不是升高,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温度、pH都不是恒定不变的,会出现上下波动。
20.图中c为肌肉,②为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一肌肉接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有4个神经元,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B. 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在a上双向传导
C. 刺激b引起肌肉收缩也属于反射
D. ②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含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神经肌肉接头。
【详解】A、图中有3个神经元,肌肉c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项错误;
B、由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的传导,只能从感受器到效应器,因此兴奋在a上单向传导,B项错误;
C、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发生的肌肉收缩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项错误;
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②类似于突触,因此能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化,D项正确。
p分页标题e故选D。
【点睛】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能单向传递。
2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诱导靶细胞坏死释放抗原
C. 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不完全相同
D. 多次注射某疫苗的目的是刺激不同浆细胞产生不同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监控、清除。特异性免疫包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快、更强、产生抗体更多。
【详解】A、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A项错误;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诱导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释放抗原,B项错误;
C、初次免疫中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而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和记忆细胞,C项正确;
D、多次注射某疫苗的目的是增加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的数量,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疫苗具有特异性,多次注射某种疫苗,可以增加体内记忆细胞以及抗体的量。
22.生长素(IAA)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锌是色氨酸合成酶的组分,缺锌时导致由吲哚和丝氨酸结合而形成色氨酸的过程受阻,色氨酸含量下降,从而影响IAA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的合成可反映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B. 人类最先从高等植物体内发现并提取出了生长素
C. 植物细胞内色氨酸只能作为合成生长素的原材料
D.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单侧光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详解】A、生长素不是蛋白质,其合成需要酶的催化,而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A项错误;
B、人类最先从人的尿液中提取出了生长素,B项错误;
C、色氨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因此,植物细胞内色氨酸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材料,C项错误;
D、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植物的固有属性,不受外界条件的制约,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会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在植物体内分布较为均匀
B. 植物激素合成和分布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C.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存在拮抗作用p分页标题e
D. 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激素调节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以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
【详解】A、乙烯在植物体内并不是均匀分布的,A项错误;
B、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激素合成和分布等的多种变化,B项正确;
C、脱落酸抑制种子的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的萌发,因此两者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C项正确;
D、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D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24.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现将动物Y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 动物X种群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
C. 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
D. 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详解】A、由表中的信息可知,动物Y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后稍微减少至稳定,伴随着动物X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最可能为捕食关系,A项错误;
B、引入动物Y后,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项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大约是175,C项错误;
D、第5年后,动物X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故第五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稳定型种群数量大致不变,衰退型种群数量会出现下降。
25.图1是水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内卷叶螟的变化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种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
B. 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值为P,卷叶螟呼吸消耗的能量值为R
C. 图2可反映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双向性和逐级递减性
D. 利用标志重捕法可估算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青蛙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表示碳循环;图2中M表示表示卷叶螟的摄入量,M1表示卷叶螟的同化量,R表示呼吸散失的能量,M2表示卷叶螟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M3表示下一营养级的摄入量。p分页标题e
【详解】A、该水稻田生态系统内的蚯蚓属于分解者,A项错误;
B、卷叶螟粪便中的能量值为M摄入量 – M1同化量,B项错误;
C、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性,C项错误;
D、青蛙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该方法只能估算,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二、非选择题
26.某兴趣小组将生长状态良好的一盆无土栽培植物移入密闭的小型容器内培养;期间温度保持不变且适宜,另外,11∶00~19∶00和7∶00~11∶00的光照强度相同。测量24小时内该容器中CO2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微生物的作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提取该植株的光合色素,则所用试剂是_____________(填“无水乙醇”或“层析液”)。
(2)图中CD段的斜率小于BC段的斜率,由此可得出CD段该植物的呼吸速率 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C段的呼吸速率的结论,而导致该结论的外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DE段(不考虑D点),该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 ___________ 。
(4)测量期间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 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水乙醇 (2). 小于 (3). CD段CO2浓度太高或O2浓度太低抑制了植株呼吸作用 (4).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5). 等于 (6). 测量结束时容器内CO2浓度与开始时的相同
【解析】
【分析】
密闭的小型容器内的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而在有光的条件下既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图中11∶00~19∶00和7∶00~11∶00的光照强度相同,且AB段和EF段容器内的CO2浓度也不变,说明AB段和EF段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详解】(1)提取叶绿体色素常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
(2)图中CD段的斜率小于BC段的斜率,即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减弱了,而此时没有光照且温度不变,说明其原因可能是CD段CO2浓度太高或O2浓度太低抑制了植株的呼吸作用。
(3)图中DE段有光照,此时植物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该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4)据图分析,测量结束时容器内CO2浓度与开始时的相同,说明测量期间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等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并根据题干信息分析CD斜率下降的可能原因。p分页标题e
27.图1表示人体内部分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抗体1攻击细胞b可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则图1中A指的是__________,②所示的生理反应除图示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l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内环境中激素D的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有关。
(4)已知激素D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作用,而药物M(只能用于注射)对激素D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药物M的作用,利用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蝌蚪进行相关实验,记录结果如图2所示。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则乙组和丙组的处理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胰高血糖素 (2). 促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3). 胰岛、垂体、甲状腺 (4). 分级(或分级调节和负反馈) (5). 乙组和丙组先注射等量激素D(或喂养等量含激素D的饲料),适宜时间后丙组再注射适量的药物M
【解析】
【分析】
图1中:甲表示胰岛、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胰高血糖素、B表示胰岛素、C表示TRH、D表示甲状腺激素
【详解】(1)若抗体1攻击细胞b即胰岛B细胞,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居高不下,则图1中细胞a是胰岛A细胞,A是胰高血糖素。B表示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且促进糖原合成及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2)图l中甲表示胰岛、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
(3)人体内环境中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相对稳定,主要与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及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有关。
(4)若甲组为空白对照组,因为乙、丙起始发育程度均大于丙,说明乙、丙均经过激素D处理,一段时间后,丙组生长受抑制,可能是注射了药物M。故乙组和丙组的处理情况为乙组和丙组先注射等量激素D(或喂养等量含激素D的饲料),适宜时间后丙组再注射适量的药物M。
【点睛】下丘脑分泌的TRH会促进垂体分泌TSH,垂体分泌的TSH会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稳定。
28.豚鼠的毛色受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其中基因E控制黑色素的合成,而基因F对黑色素有淡化功能,淡化的结果是基因型为E_Ff的个体毛色为灰色,基因型为E_FF的个体毛色为白色。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豚鼠的基因型有____种。白色雌、雄豚鼠交配,子一代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黑色个体。p分页标题e
(2)两只基因型均为EeFf的雌、雄豚鼠交配,若所得子一代中黑色:灰色:白色=________,则表明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若基因型为EeFf的灰色豚鼠能产生EF、Ef、eF和ef四种配子且EF:ef=l:1.Ef:eF =1:1,则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 (2). 不会 (3). 3:6:7 (4). 能 (5). 该灰色豚鼠产生的配子中E:e=l:1,F:f=l:1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黑色豚鼠的基因型为E_ff,灰色豚鼠的基因型为E_Ff,白色豚鼠的基因型为E_FF、eeF_ eeff。
【详解】(1)白色豚鼠的基因型共有5种,即EEFF、EeFF、eeFF、eeFf、eeff。白色亲本交配能产生黑色豚鼠,说明至少由一方能产生Ef配子,而白色豚鼠都不能产生Ef配子。故白色亲本交配的后代不能出现黑色豚鼠。
(2)若等位基因E-e和F-f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基因型为EeFf的雌、雄豚鼠交配,所得子一代黑色豚鼠E_ff占3/4×1/4= 3/16,灰色豚鼠E_Ff占3/4×2/4= 6/16,白色豚鼠占3/4 ×1/4 +1/4×3/4 +1/4×1/4= 7/16,即黑色:灰色:白色=3:6:7。
(3)等位基因E-e和F-f遵循分离定律时,产生的配子中E:e=l:1,F:f=l:1,故两对基因均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点睛】该题的难点在于各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的判断,注意E_FF表现型为白色豚鼠。
29.如图所示为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和扩大培养某种微生物的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称量土样时,土壤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进行消毒和灭菌。
(2)进行梯度稀释操作时,若待稀释菌液取1 ml,注入9 ml的无菌水,则该1 ml待稀释菌液被稀释了____倍。
(3)平板浇注法分离指的是将1ml稀释的样品放于空白的无菌培养皿之后,将冷却到45~50°C的培养基倒入,轻摇混匀、凝固,然后放于恒温箱中培养。从土壤中分离酵母菌和醋酸菌时,可以使用平板浇注法的是____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纯化阶段,对图示培养皿进行划线时接种环取菌液____次,该培养皿划线完成时接种环共需进行灼烧灭菌______次。
(5)扩大培养阶段,所用培养基是____(填“液体”或“固体”)培养基。
【答案】 (1). 不需要 (2). 10 (3). 1 (4). 酵母菌平板浇注会使部分菌体埋入培养基中,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可以在低氧甚至无氧环境下生存繁殖 (5). 1 (6). 6 (7). 液体
【解析】
【分析】
培养基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
常用的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要从土壤中分离相关的微生物,所以不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和灭菌。p分页标题e
(2)若待稀释菌液取1 ml,注入9 ml的无菌水,则相当于稀释了10倍。
(3)酵母菌平板浇注会使部分菌体埋入培养基中,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可以在低氧甚至无氧环境下生存繁殖,而醋酸菌是需氧生物,不能在无氧条件下生存,故从土壤中分离酵母菌和醋酸菌时,只需使用1次平板浇注法。
(4)划线纯化阶段,图中只有一个培养皿,接种环取一次菌液即可,接种之前对接种环需要进行一次灼烧灭菌处理,图中共划了5个区,每个区划线后均需进行灼烧灭菌,故共灼烧6次。
(5)扩大培养常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点睛】
30.“人重组激活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会引起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 SCID)。患者淋巴样干细胞先天性分化异常,引发严重的T、B细胞早期发育停滞,它们的外周血没有成熟的循环T、B淋巴细胞。科学家设计以下流程图,试图对“人重组激活基因”缺失患者进行治疗。回答以下问题:
(1)“人重组激活基因”缺失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使____________发生缺陷。图中的A为_______________,若要得到较多数量的A,需要对供体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图结构C中的a为____;b将发育成______________。之所以能用图C中的c诱导成造血干细胞,是因为c具有____________。
(3)②过程采用的技术为_____________,需要满足____________、适宜的温度和pH、相应的气体环境及营养等条件。
【答案】 (1).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 去核卵母细胞 (3). 促性腺激素 (4). 透明带 (5). 胎膜和胎盘 (6). 发育的全能性 (7). 早期胚胎培养 (8). 无菌无毒的环境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核移植,②是早期胚胎培养,③属于转基因技术。A是去核的卵细胞,B表示重组细胞,C是囊胚。
【详解】(1)由于患者淋巴样干细胞先天性分化异常,引发严重的T、B细胞早期发育停滞,它们的外周血没有成熟的循环T、B淋巴细胞,所以“人重组激活基因”缺失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发生缺陷。图中的A为去核卵母细胞,若要得到较多数量的A,需要对供体注射促性腺激素进行超数排卵。
(2)结构C中的a为透明带,b(滋养层)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图C中的c内细胞团具有发育的全能性,故可以诱导成造血干细胞。
(3)②过程为早期胚胎培养,需要满足无菌无毒的环境、适宜的温度和pH、相应的气体环境及营养等条件。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免疫调节、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胚胎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识记核移植的具体过程;识记体外受精的具体过程及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