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kVHdXqB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1分,满分50分)
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植物不具备的是( )
A.组织 B.系统 C.器官 D.群落
2.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
①皮肤 ②胃黏膜 ③神经细胞 ④蚯蚓 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 ⑥病毒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 ⑧一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⑨一片森林 ⑩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③②①④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③②①④⑦⑨
3.关于显微镜操作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后,即可换上高倍镜观察
B.物像的放大倍数是指被观察物体长或宽的放大倍数
C.在低倍镜下,视野大观察到的物像也大
D.使用高倍镜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4.2015年12月1日为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有关艾滋病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获得大量的HIV,可以在体外用培养基进行培养
B.艾滋病病毒(HIV)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该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合成酶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由8种核苷酸组成
5.某动物消化道内可以完成下列反应式: +水 ◇+O (其中◇、O代表不同的单体)反应式中 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
A.麦芽糖 B.乳糖 C.蔗糖 D.二肽
6.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含有核糖核酸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能产生水分的结构,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D.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7.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蔗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脂肪鉴定实验中要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切片
C.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向样液中加入1 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B液4滴,且不能过量
8.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不具有染色体的生物的一组是( )
①念珠藻 ②酵母菌 ③蓝球藻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⑥发菜 ⑦曲霉菌 ⑧SARS病毒.p分页标题e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9.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 )
A.有无叶绿体 B.有无核糖体 C.有无中心体 D.有无细胞壁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所以不具有生物膜
B.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C.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
D.SARS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细胞质
11.下列有关各种细胞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高尔基体由扁平囊和小泡构成,是细胞分泌物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场所“车间”及“发送站”
C.液泡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其内含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
D.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
12.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B.甲图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C.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13.如图为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构成一个核苷酸
B.图中的核苷酸不一定是脱氧核苷酸
C.图中的b表示一个核苷酸
D.图中所示的结构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可出现
14.如图是某化合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了36
B.该化合物是三肽,内含有三个肽键
C.该多肽链中含有2个游离羧基,3个游离氨基
D.②④⑥不同决定了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15.下列关于蛋白质功能的举例合理的是( )
A.免疫?抗原 B.运输?脂肪酶
C.调节?胰岛素 D.催化?血红蛋白
16.烟草、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三种生物中,核酸的基本单位种类和碱基种类分别是( )
A.5和8;5和8;4和4 B.8和8;5和8;4和4
C.4和4;4和4;4和4 D.8和5;4和4;4和4
17.细胞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
A.具有细胞膜 B.具有细胞核
C.具有细胞质 D.细胞结构保持完整
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p分页标题e
A.ATP中的“A”与DNA中的碱基“A”含义不同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19.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B.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C.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⑤过程产生的[H]和②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用于矿质离子吸收等
20.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当温度增加到15℃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21.将一小块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三种状态的细胞(如图所示).推断这三个细胞在加入蔗糖溶液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②>①>③
22.某生物科研小组,从清水河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等量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并密封,剩余的水样测得初始溶解氧的含量为10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温度保持不变,8h后,实测获得六对黑白瓶中溶解氧的含量,请根据其记录数据(表),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e f
光照强度(Llx) 0(黑暗) 2 4 6 8 10
白瓶溶氧量(mg/L) 5 10 20 29 35 35
黑瓶溶氧量(mg/L) 5 5 5 5 5 5
A.由表中数据可知,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B.黑瓶中的生物存在有氧呼吸,不存在光合作用
C.d组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速率为3 mg/(L▪h)
D.f组若向白瓶中补充CO2,白瓶溶氧量可能会增加
23.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如果将环境中CO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此时叶肉细胞内的C3化合物、C5化合物和ATP含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是( )
A.上升;下降;上升 B.下降;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上升 D.上升;下降;下降
24.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等
B.在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油脂层隔绝O2
C.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p分页标题e
D.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Na0H溶液除去泵入空气中的CO2
25.图表示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纸层析的结果,据图判断用作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 )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26.历经一个半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指出了植物更新空气和光在这个过程起关键作用
B.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C.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D.鲁宾和卡门实验中,用18O标记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27.慢跑是一种健康的有氧运动,肌细胞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有氧呼吸的状态,肌细胞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消耗氧气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一和第二阶段
28.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29.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可能正发生着( )
A.细胞板形成 B.着丝粒一分为二
C.中心粒移向两极 D.染色质复制
30.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A.解离→漂洗→压片→染色 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 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31.二硫键“?S?S?”是蛋白质中连接两条肽链之间的一种化学键.如图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蛋白质至少有2个游离的羧基
B.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脱去了277个水分子
C.该蛋白质至少有280个氨基
D.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三方面决定
32.某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肽”其分子式是C55H70O19N10,将其彻底水解后只能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见图),则参与该毒性肽合成的谷氨酸分子数是( )
A.4 B.3 C.2 D.1
33.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是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
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C.结构②、④中均不含磷元素p分页标题e
D.①中蛋白质与磷脂的比值,内膜比外膜高
34.如图P1、P2为半透膜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A室内溶液浓度为2mol/L,B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C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实验开始后,P1、P2分别如何移动( )
A.P1向右、P2不动 B.P1向右、P2向右
C.P1向左、P2不动 D.P1向左、P2向左
35.a、b、c、d分别是某些体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D.c图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不变
36.甲、乙、丙三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时间分别是0.5小时、0.6小时和0.7小时,分裂间期的时间分别是10小时、20小时和30小时,要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在这三种细胞中,考虑选择哪种细胞做材料可能好些?( )
A.甲 B.乙 C.丙 D.都可以
37.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
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
③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染色质、染色体染成紫色;
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⑤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③④
38.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成为不受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下列与癌细胞相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周期较正常细胞短
B.细胞中的自由水比例比正常细胞高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D.致癌因子的作用是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39.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40.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l℃的冷库内贮藏.从采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p分页标题e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并依次按如图1处理,根据P1、P2、P3、P4中所含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由图1可知,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破坏,再用 的方法获得各种细胞器.
图1中DNA含量最多的是 ,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 (填写S1~S4、P1~P4).
(3)P2中的细胞器与图2中的 图相对应.
(4)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P3的棒状结构,一般需要利用 进行染色处理.
42.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如下模拟实验:
实验前,他向一个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进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及有关酶等,(如图甲).实验时,按图乙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并不断测定有机物的生成速率,随时间推移绘出了曲线图乙.请分析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曲线图乙中,AB段平坦的原因是 .
图乙BC段的反应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有有机物的生成.这是因为AB段反应为其提供了 等,能用来进行 ,从而生成了有机物.
(3)曲线图乙中CD段迅速下降是因为BC段的消耗使 的数量逐渐降低而造成的.
(4)这个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装置主要是模拟绿色植物的 结构.
(5)在光合作用中,CO 2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是
(6)光合作用总反应方程式 .
43.根据以下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回答问题.
Ⅰ.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唾液1mL.
②加完唾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淀粉液2mL,然后放入37℃温水中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项目 1 2 3 4 5
pH 5.00 6.20 6.80 7.40 8.00
颜色 ++ + 橙黄色 + ++
注:“+”表示蓝色程度.
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 .实验过程中选择37℃恒温的理由是 .
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 .
(3)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处理? .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p分页标题e
Ⅱ.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与结果: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和2.
②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 3%的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mL 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 、 .
44.如图(一)为有丝分裂各时期图象(顺序已打乱),如图(二)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请回答:
图一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 .
图一中,图A与图E和图D相比染色体数增加,原因是
(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图B相比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
(4)图二中能表示DNA复制,含量加倍的是图中 段. 对应图一中的 (填字母)
(5)能表示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的是图二中 段.对应图一中的 (填字母)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1-30每小题1分,31-40每小题1分,满分50分)
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植物不具备的是( )
A.组织 B.系统 C.器官 D.群落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解答】解: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没有系统.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的是( )
①皮肤 ②胃黏膜 ③神经细胞 ④蚯蚓 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 ⑥病毒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 ⑧一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⑨一片森林 ⑩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③②①④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③②①④⑦⑨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p分页标题e
【解答】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①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②胃黏膜属于组织层次;
③神经细胞属于细胞层次;
④蚯蚓属于个体层次;
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⑥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属于种群;
⑧一池塘中的所有鱼类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⑨一片森林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⑩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层次.
因此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③②①④⑦⑩⑨.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3.关于显微镜操作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物像后,即可换上高倍镜观察
B.物像的放大倍数是指被观察物体长或宽的放大倍数
C.在低倍镜下,视野大观察到的物像也大
D.使用高倍镜时,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象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光圈,换用较大光圈使视野较为明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解答】解:A、在换用高倍镜之前,需要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A错误;
B、物像的放大倍数是指被观察物体的边长的放大倍数,B正确;
C、在低倍镜下,视野大观察到的物像也较小,C错误;
D、使用高倍镜时,用细准焦螺旋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高倍镜使用的方法步骤,掌握显微镜使用的相关技能;明确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
4.2015年12月1日为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有关艾滋病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获得大量的HIV,可以在体外用培养基进行培养
B.艾滋病病毒(HIV)结构简单,仅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C.该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合成酶
D.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由8种核苷酸组成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1、HIV没有独立的酶系统,营寄生生活,不能在体外用培养基进行培养,必须在动物的细胞中培养.
2、艾滋病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存在细胞器.p分页标题e
3、遗传物质是RNA,由4种核苷酸组成.
【解答】解:A、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在生存,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中培养,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有任何细胞器,B错误;
C、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物质,蛋白质外壳的原料是氨基酸,RNA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C正确;
D、艾滋病病毒只含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某动物消化道内可以完成下列反应式: +水 ◇+O (其中◇、O代表不同的单体)反应式中 不能代表的物质是( )
A.麦芽糖 B.乳糖 C.蔗糖 D.二肽
【考点】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麦芽糖由两分子相同的葡萄糖构成,存在于植物体内;
2、乳糖由一分子半乳糖和一分子葡萄糖构成,只存在于动物体内;
3、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构成,只存在于植物体内.
【解答】解:通过题意可知,该二糖由两分子不同的单糖构成,◇?○代表的二糖不可能的麦芽糖,麦芽糖由两分子相同的葡萄糖构成.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二糖的组成单位,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二糖的基本组成单位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a、c表示细胞中的两种结构,b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B.若b表示含有核糖核酸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若b表示能产生水分的结构,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
D.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没有膜结构.
2、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其中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核糖体只含有RNA一种核酸.
3、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由单体形成大分子过程中形成水.
4、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解答】解:A、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若b表示两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和线粒体,A正确;
B、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含有核糖核酸(R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若b表示含有核糖核酸的细胞器,则a、c肯定是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的任意两者,B错误;p分页标题e
C、细胞核中DNA分子的复制、转录过程都会产生水,植物细胞的高尔基体在合成多糖时会产生水,如果b表示能产生水分的结构,则a、c可能是细胞核和高尔基体,C正确;
D、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中,核糖体和中心体均没有膜结构,若b表示磷脂,a、c肯定不是核糖体和中心体,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a、b、c三图的包含关系,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对细胞各结构和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7.在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甘蔗中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B.脂肪鉴定实验中要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切片
C.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向样液中加入1 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B液4滴,且不能过量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解答】解:A、甘蔗茎中所含的蔗糖是非还原糖,不可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脂肪鉴定实验中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切片料,B错误;
C、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C错误;
D、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向样液中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B液4滴,且不能过量,否则溶液呈蓝色,干扰实验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不具有染色体的生物的一组是( )
①念珠藻 ②酵母菌 ③蓝球藻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⑥发菜 ⑦曲霉菌 ⑧SARS病毒.p分页标题e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核膜,没有染色体.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另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解答】解:①念珠藻是一种蓝藻,属于原核生物,所以不具有染色体,①正确;
②酵母菌是一种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所以具有染色体,②错误;
③蓝球藻属于原核生物,所以不具有染色体,③正确;
④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不具有染色体,④正确;
⑤乳酸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不具有染色体,⑤正确;
⑥发菜属于原核生物,所以不具有染色体,⑥正确;
⑦曲霉菌属于真核生物,所以具有染色体,⑦错误;
⑧SARS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所以不具有染色体,⑧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种类,对于此类试题,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9.鉴别一个细胞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应检查它( )
A.有无叶绿体 B.有无核糖体 C.有无中心体 D.有无细胞壁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只有绿色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解答】解:A、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但是只有绿色植物细胞才具有叶绿体,如植物的根细胞就没有叶绿体,A错误;
B、动植物细胞以及原核细胞都是有核糖体的,B错误;
C、中心体分布在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C错误;
D、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鉴定一个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依据是观察它是否具有细胞壁,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明确只有绿色植物细胞才有叶绿体,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液泡,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p分页标题e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所以不具有生物膜
B.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C.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又有异养生物
D.SARS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细胞质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部分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如蓝藻.原核细胞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解答】解:A、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只有核糖体,但是有生物膜(细胞膜),A错误;
B、分泌到细胞外的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而细胞自身的酶不需要,B错误;
C、原核生物中既有自养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又有异养生物(腐生细菌等),C正确;
D、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没有细胞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各种细胞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高尔基体由扁平囊和小泡构成,是细胞分泌物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场所“车间”及“发送站”
C.液泡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其内含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
D.中心体是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
1、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2、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3、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4、液泡:单膜,成熟植物有大液泡.功能: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解答】解:A、内质网是一种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p分页标题e
B、高尔基体由扁平囊和小泡构成,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B正确;
C、液泡是一种单层膜的细胞器,其中含花青素等色素,但不含叶绿素,因为含有叶绿素的细胞器只有叶绿体,C错误;
D、中心体无膜,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细胞器的图象、结构和功能,能对选项中的叙说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C选项,要求考生明确叶绿素只分布在叶绿体中.
12.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B.甲图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C.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分析题图: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中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
【解答】解:A、甲图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A错误;
B、甲图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B正确;
C、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C正确;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各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能准确图中各字母的含有,再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如图为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②③构成一个核苷酸
B.图中的核苷酸不一定是脱氧核苷酸
C.图中的b表示一个核苷酸
D.图中所示的结构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可出现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1、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p分页标题e
2、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3、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4、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5、分析题图:题图是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含氮碱基(腺嘌呤),③是五碳糖,a是腺嘌呤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是一个鸟嘌呤核苷酸中的磷酸、五碳糖与相邻一个胞嘧啶核苷酸的磷酸相连接构成的部分.
【解答】解:A、图中①②③构成一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正确;
B、图中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时)或核糖核苷酸(五碳糖是核糖时),B正确;
C、图中的b是一个鸟嘌呤核苷酸中的磷酸、五碳糖与相邻一个胞嘧啶核苷酸的磷酸相连接构成的部分,不能表示一个核苷酸,C错误;
D、图中的核苷酸链(部分)可构成DNA或RNA,DNA或RNA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可出现,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查核酸的知识,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明确DNA和RNA组成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是某化合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化合物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增加了36
B.该化合物是三肽,内含有三个肽键
C.该多肽链中含有2个游离羧基,3个游离氨基
D.②④⑥不同决定了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一脱去水分子数×18.p分页标题e
3、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多肽化合物的示意图,其中①是氨基(?NH2);②、④、⑥表示R基(依次是?CH2?CH2?COOH、?CH3、?CH2?SH);③、⑤是肽键(?CO?NH?);⑦是羧基(?COOH).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知,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2个肽键(题图的③、⑤),在形成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为2个,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2=36,A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该化合物分子中含有2个肽键(题图的③、⑤)、3个R基(题图中的②、④、⑥),是由3个氨基酸形成的三肽,B错误;
C、构成该多肽链的3个氨基酸的R基中均不含氨基、只含有1个羧基(位于②处),所以该多肽链中含有的游离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羧基数=1+1=2个、含有的游离的氨基数=肽链数=1个,C错误;
D、构成该多肽的各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题图中的②、④、⑥表示R基,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多肽链的结构简式,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和实质、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蛋白质功能的举例合理的是( )
A.免疫?抗原 B.运输?脂肪酶
C.调节?胰岛素 D.催化?血红蛋白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解答】解:A、体现蛋白质的免疫功能的物质是抗体,不是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有的抗原不是蛋白质、如某些花粉粒),A错误;
B、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催化脂肪的水解,体现的是蛋白质的催化功能、不是运输功能,B错误;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降低血糖浓度,体现的是蛋白质的调节功能,C正确;
D、血红蛋白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体现的是蛋白质的运输功能、不是催化功能,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功能的知识,考生对蛋白质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6.烟草、烟草花叶病毒和噬菌体三种生物中,核酸的基本单位种类和碱基种类分别是( )p分页标题e
A.5和8;5和8;4和4 B.8和8;5和8;4和4
C.4和4;4和4;4和4 D.8和5;4和4;4和4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解答】解:烟草含的核酸有DNA和RNA,所含核酸的基本单位种类和碱基种类依次是8和5;
烟草花叶病毒属RNA病毒,核酸是RNA,所含核酸的基本单位种类和碱基种类依次是4和4;
噬菌体属于DNA病毒,核酸是DNA,所以所含核酸的基本单位种类和碱基种类依次是4和4.
故选:D.
【点评】掌握本考点需要重点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和核酸的种类.
17.细胞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
A.具有细胞膜 B.具有细胞核
C.具有细胞质 D.细胞结构保持完整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随不相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解答】解: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细胞只有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只要考生识记细胞的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1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中的“A”与DNA中的碱基“A”含义不同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1、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断裂和合成的是第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ADP和ATP的关系:ADP是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分子式可简写成A?P~P.从分子简式中可以看出.ADP比ATP少了一个磷酸基团和个高能磷酸键.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 p分页标题e
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
(3)ATP的合成: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与一个Pi结合转化成ATP.ATP与ADP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环利用,所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ATP时所需能量绝不是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ADP与AT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
【解答】解:A、ATP中的“A”是腺苷,DNA中的碱基“A”是碱基,二者含义不同,A正确;
B、光反应产生的ATP其中的能量来自光能,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其中能量来自有机物质中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ATP中的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萤火虫的光能是由ATP中的化学能转变来的,B正确;
C、有氧时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无氧时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都产生ATP,C正确;
D、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同无氧呼吸产生ATP,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结构,ATP的合成和利用;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9.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⑥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
B.⑤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C.图示①~④依次为[H]、ATP、CO2、(CH2O)
D.⑤过程产生的[H]和②不仅用于还原C3化合物,还可用于矿质离子吸收等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H],②是ATP,③是二氧化碳,④是碳水化合物,⑤是光反应阶段,⑥是暗反应阶段.
【解答】解:A、⑥为暗反应过程,发生场所为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
B、⑤为光反应过程,发生场所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B正确;
C、据图分析,①是[H],②是ATP,③是CO2(二氧化碳),④是(CH2O)(碳水化合物),C正确;
D、⑤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和②ATP可为⑥暗反应过程提供还原剂和能量,但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反应过程,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图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0.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如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当温度增加到15℃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p分页标题e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根据曲线可以得出:在0到15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嵌合体几乎不变;在15到35度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形成的嵌合体越来越多.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与温度有关系,温度增加到15℃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A正确;
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根据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B正确;
C、在0到15度之间,形成嵌合体几乎不变;在15到35度之间,形成嵌合体的百分比增大,说明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C正确;
D、在图中横坐标是温度,也就是说自变量是温度,所以 图中数据不能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有效分析,准确得出结论的能力.
21.将一小块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三种状态的细胞(如图所示).推断这三个细胞在加入蔗糖溶液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②>①>③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1、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3、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细胞没有吸水和失水,处于临界状态,说明①细胞液浓度和蔗糖溶液浓度相当或大于蔗糖溶液浓度;
②和③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说明它们细胞液浓度都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但是③质壁分离程度较大,故③与蔗糖溶液浓度差更大,说明③细胞液浓度小于②细胞液浓度.
因此,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①>②>③.p分页标题e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某生物科研小组,从清水河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等量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并密封,剩余的水样测得初始溶解氧的含量为10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温度保持不变,8h后,实测获得六对黑白瓶中溶解氧的含量,请根据其记录数据(表),判断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e f
光照强度(Llx) 0(黑暗) 2 4 6 8 10
白瓶溶氧量(mg/L) 5 10 20 29 35 35
黑瓶溶氧量(mg/L) 5 5 5 5 5 5
A.由表中数据可知,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越强
B.黑瓶中的生物存在有氧呼吸,不存在光合作用
C.d组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速率为3 mg/(L▪h)
D.f组若向白瓶中补充CO2,白瓶溶氧量可能会增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黑白瓶法常用于水中生物光合速率的测定.白瓶就是透光瓶,里面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就是不透光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黑瓶中所测得的数据可以得知正常的呼吸耗氧量,白瓶中含氧量的变化可以确定表观光合作用量,然后就可以计算出总光合作用量.
【解答】解:A、由中数据?贾??灼咳苎趿康脑黾恿渴枪夂献饔镁徊?浚?谄咳苎趿考跎倭渴呛粑??牧浚?庹涨慷鹊酱?KLx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加,A错误;
B、黑瓶无光照,不存在光合作用,B正确;
C、d组8h产生的氧气量为光合作用净产量(29?10)十呼吸消耗量(10?5)=24mg/L,每小时产氧量为3mg/L,C正确;
D、f组与e组对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在增加,限制因素可能是 C02浓度,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表格或曲线图的分析往往是考生的弱项,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考生的分析表格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在分析表格时,表中黑瓶溶氧量的减少表示呼吸作用强度,而白瓶溶氧量的变化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23.将植物栽培在适宜的光照、温度和充足的CO2条件下.如果将环境中CO2含量突然降至极低水平,此时叶肉细胞内的C3化合物、C5化合物和ATP含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是( )
A.上升;下降;上升 B.下降;上升;下降
C.下降;上升;上升 D.上升;下降;下降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从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在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参与暗反应,CO2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C3化合物,当CO2突然减少时,这个过程必然受阻,因而导致C5化合物的含量上升和C3化合物含量下降.而C3化合物的减少,又使暗反应中C3化合物还原成葡萄糖的过程受阻,消耗光反应提供的ATP量也减少,使细胞中ATP含量上升.p分页标题e
【解答】解: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 C5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C5相对增多;生成物C3生成量减少.由于C3化合物的生成量减少,则又影响了C3化合物的还原,使得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消耗的[H]和ATP量减少,所以[H]和ATP剩余的量增多,生成物(CH2O)减少.所以ATP的含量增多、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多.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本质是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光合作用的模式图进行相关生理过程的分析.
24.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等
B.在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油脂层隔绝O2
C.可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Na0H溶液除去泵入空气中的CO2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一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解:A、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等,且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A正确;
B、在探究无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油脂层隔绝O2,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
D、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NaOH溶液除去泵入空气中的CO2,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5.图表示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纸层析的结果,据图判断用作实验材料的叶片颜色为( )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紫色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实验中,在纸层析上,从上往下(距离点样处由远到近)的色素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解答】解:正常绿叶中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叶绿素a,其次是叶绿素b,第三位的是叶黄素,含量最少的是胡萝卜素,所以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原因是叶绿素的含量高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秋天叶子变黄的原因是叶绿素不稳定分解了,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从图中可以看出,胡萝卜素、叶黄素明显高于叶绿素a、叶绿素b,故叶片呈黄色.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分离、不同色素带表示的色素种类及其颜色等,要求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
26.历经一个半世纪,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在下面几个著名实验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指出了植物更新空气和光在这个过程起关键作用
B.恩格尔曼的实验中,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C.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
D.鲁宾和卡门实验中,用18O标记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解答】解:A、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但并未指出了光在植物更新空气这个过程起关键作用,A错误;
B、恩格尔曼的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产物有氧气,并未定量分析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B错误;
C、萨克斯的实验中,叶片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以排除叶片中原有营养物质的干扰,C正确;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H2O而不是CO2,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的知识,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明确各位科学家的基本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27.慢跑是一种健康的有氧运动,肌细胞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有氧呼吸的状态,肌细胞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消耗氧气的阶段是(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一和第二阶段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反应物是葡萄糖,不消耗氧气,A错误;
B、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反应物是丙酮酸和水,不消耗氧气,B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因此氧气消耗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C正确;
D、由A、B项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对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的比较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8.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是同步进行的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凋亡
C.细胞癌变是细胞高度分化的结果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产物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综合性考查,回忆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可见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衰老并不是同步进行的,A错误;
B、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会随着发育逐渐凋亡,保证了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B正确;
C、细胞癌变是由于境中的致癌因子损伤细胞中的DNA,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是细胞不正常分化的结果,C错误;
D、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衰老及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及其意义,细胞癌变的机理,对于细胞的衰老及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及其意义,细胞癌变的机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9.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可能正发生着( )
A.细胞板形成 B.着丝粒一分为二
C.中心粒移向两极 D.染色质复制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染色体数目、b表示染色单体数、c是DNA分子数,且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1:2:2,说明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或有丝分裂中期.
【解答】解:A、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板,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板形成于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着丝粒一分为二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中心粒移向两极发生在前期,C正确;p分页标题e
D、染色质复制发生在间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考生在解题时首先根据柱形图确定细胞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然后根据选项中的变化进行判断;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难度不大.
30.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A.解离→漂洗→压片→染色 B.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C.漂洗→解离→染色→压片 D.解离→染色→漂洗→压片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据此答题.
【解答】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因此,制作装片的正确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故选:B.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1.二硫键“?S?S?”是蛋白质中连接两条肽链之间的一种化学键.如图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蛋白质至少有2个游离的羧基
B.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脱去了277个水分子
C.该蛋白质至少有280个氨基
D.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三方面决定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链状)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链状)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链状)肽链数.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由280个氨基酸组成的某蛋白质的结构图,该蛋白质分子由3条肽链组成,这3条肽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连接,且其中有一条肽链是环状肽链.
【解答】解:A、该蛋白质由3条肽链组成,其中有两条是链状肽链和一条环状肽链,而每条链状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羧基,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A正确;p分页标题e
B、该蛋白质合成时脱去水分子数目=280?2=278,因此其完全水解时也需要278个水分子,B错误;
C、该蛋白质由3条肽链组成,其中有两条是链状肽链,每条链状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因此该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2个氨基,C错误;
D、该蛋白质的功能由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蛋白质结构图,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及相关计算,能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延伸规律答题.
32.某细菌能产生一种“毒性肽”其分子式是C55H70O19N10,将其彻底水解后只能得到下列四种氨基酸(见图),则参与该毒性肽合成的谷氨酸分子数是( )
A.4 B.3 C.2 D.1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相邻两个氨基酸之间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
3、分析分子式是C55H70O19N10的“毒性肽”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四种氨基酸:在甘氨酸(C2H5NO2)、丙氨酸(C3H7NO2)、苯丙氨酸(C9H11NO2)、谷氨酸(C5H9NO4)中,每种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1个氮原子,只有谷氨酸每分子含有4个氧原子、其它三种氨基酸每分子均含有2个氧原子.
【解答】解:分子式是C55H70O19N10的“毒性肽”彻底水解后得到的四种氨基酸中,每种氨基酸分子都只含有1个氮原子,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该“毒性肽”是由10个氨基酸形成的十肽;设该多肽中含有谷氨酸x个,则其它三种氨基酸共有10?x个,根据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得4x+(10?x)×2?(10?1)=19,解得x=4个.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某细菌产生的一种“毒性肽”(其分子式是C55H70O19N10)彻底水解得到的四种氨基酸的结构式,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考生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明确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p分页标题e
33.如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是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
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C.结构②、④中均不含磷元素
D.①中蛋白质与磷脂的比值,内膜比外膜高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①线粒体是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的,这是线粒体最富有标志性的结构.②中心体,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每个中心体含有两个中心粒,这两个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③是由光面膜组成的囊泡系统,它由扁平膜囊、大囊泡、小囊泡三个基本成分组成.④核糖体没有细胞膜结构,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解答】解:A、该图能看到2层膜结构、核糖体和中心粒等结构,所以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A错误;
B、此细胞不可能是原核细胞,但是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都具有中心体,B错误;
C、结构④为核糖体,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其中RNA中含磷元素,C错误;
D、①为线粒体,其中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上附着有大量的酶,因此线粒体中蛋白质与磷脂的比值,内膜比外膜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如图P1、P2为半透膜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A室内溶液浓度为2mol/L,B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C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实验开始后,P1、P2分别如何移动( )
A.P1向右、P2不动 B.P1向右、P2向右
C.P1向左、P2不动 D.P1向左、P2向左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渗透作用条件(半透膜和浓度差),水分子的扩散方向(顺浓度梯度)和高度差取决于浓度差.由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要有半透膜和膜两侧有浓度差,根据题干信息“A室内溶液浓度为2mol/L,B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C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说明水分子的运输方向是A←B.
【解答】解:1、由于“A室内溶液浓度为2mol/L,B室内溶液浓度为1.5mol/L”,导致水分子向A←B,结果是导致A的压力增大,又因为“P1、P2为半透膜制成的结构,且在如图的小室内可自由滑动”,这样导致P1右移;
2、由于B失水后溶液浓度上升,所以水分子也会发生B←C运输,结果是导致B室的压力增大,又因为P2也能自由移动,所以P2右移.
3、综合分析看,由于P1、P2可自由移动,最终三者浓度达到平衡,所以均向右滑动.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渗透作用这类习题理论的高度比较复杂,但是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也就是研究水分的运输方向的问题,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从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的高的地方去运输.本题中A的溶液浓度比较高,所以水分由B→A运输,进而导致水分由C→B运输,最终达到平衡.
35.a、b、c、d分别是某些体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D.c图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数目不变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
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属于植物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b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
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d细胞含有中心体,没有细胞壁,属于动物细胞,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解答】解:A、a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A错误;
B、b表示蛙红细胞无丝分裂的某个阶段,B错误;
C、d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C正确;
D、c图细胞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染色单体数目变为0,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丝分裂的特征,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36.甲、乙、丙三种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时间分别是0.5小时、0.6小时和0.7小时,分裂间期的时间分别是10小时、20小时和30小时,要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在这三种细胞中,考虑选择哪种细胞做材料可能好些?( )
A.甲 B.乙 C.丙 D.都可以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
【分析】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因此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容易找到分裂期细胞,相对来说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比例越大,就越容易找到分裂期细胞(尤其是中期).据此答题.
【解答】解:分裂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比例越大,就越容易找到分裂期细胞(尤其是中期)进行观察.
甲细胞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 =4.8%;
乙细胞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 =2.9%;
丙细胞的分裂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 =2.3%;p分页标题e
从细胞周期的时间考虑,应选择甲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阶段,明确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应选择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较大的物种进行观察,再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37.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
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
③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染色质、染色体染成紫色;
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
⑤当看到一个中期细胞时,要注意它如何进入后期、末期,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③④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解答】解:①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①正确;
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酸(解离液),避免与碱性染料发生中和,便于染色,②正确;
③染色质(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染色质、染色体染成紫色,③正确;
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压成单层,使之不相互重叠,这样便于观察,④正确;
⑤经过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可能观察到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⑤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8.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成为不受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下列与癌细胞相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周期较正常细胞短
B.细胞中的自由水比例比正常细胞高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D.致癌因子的作用是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有:1、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粘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转移.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癌细胞由于无限增殖而细胞周期较正常细胞短,A正确;
B、细胞中的自由水比例比正常细胞高,B正确;
C、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C错误;
D、致癌因子的作用是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癌细胞的特点,考生要能够识记癌细胞的特点,并能够与衰老细胞的特征进行区分比较.由于癌细胞无限增殖,因此代谢旺盛.
39.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用伊乐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距离下单位时间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A点和C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图中灯泡与试管距离在15cm到45cm处,三条曲线平行,说明此区段光照强度不影响气泡,而温度改变则气泡明显变化;BC段时,三条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是限制因素,此区段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B点没有产生气泡,说明达到光补偿点,该藻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解答】解:A、A处距离改变不影响气泡,而温度改变则气泡明显变化,所以限制因素是温度;在三条曲线中,C点都处于曲线的下降阶段,且三条曲线重合,说明温度不是限制因素,所以C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故A正确;
B、A处距离改变不影响气泡,而温度改变则气泡明显变化,所以限制因素是温度;在三条曲线中,C点都处于曲线的下降阶段,即光合强度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C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故B正确;
C、B点没有产生气泡,说明伊乐藻能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C正确;
D、若培养液缺镁,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作用减弱,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变,需要增大光照强度才能增大光合作用强度,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即B点向左移动,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一个曲线图中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知识,提升了考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0.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l℃的冷库内贮藏.从采后算起每10天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p分页标题e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C.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D.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考点】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二氧化碳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先分析曲线明确曲线所表达的含义,然后根据选项描述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有氧呼吸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无氧呼吸不吸氧只释放二氧化碳,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分析题图曲线知,第20天,处理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1,只进行有氧呼吸,对照组大于1,存在无氧呼吸,对照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B正确.
C、分析题图曲线知,第40天,对照组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比值等于2,设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x,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y,则有关系式(6x+2y)÷6x=2,解得x:y=1: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C错误.
D、分析题图曲线知,储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D正确.
故应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产物,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利用题图信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反应式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并依次按如图1处理,根据P1、P2、P3、P4中所含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由图1可知,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破坏,再用 差速离心 的方法获得各种细胞器.
图1中DNA含量最多的是 P1 ,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 S1、S2、S3、P2、P3和P4 (填写S1~S4、P1~P4).
(3)P2中的细胞器与图2中的 a 图相对应.
(4)若要在高倍镜下观察P3的棒状结构,一般需要利用 健那绿染液 进行染色处理.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1、图1中P1是细胞核,P2是叶绿体,P3是线粒体,P4是核糖体;
2、图2中a是叶绿体,b是核糖体,c是中心体,d是线粒体,e是高尔基体.
【解答】解:由于不同细胞器的质量不同,差速离心法可以将不同细胞结构沉淀、分离.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结构中细胞核的密度最大,差速离心时最先沉淀,因此图中DNA含量最多的结构位于P1;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相对质量较轻,存在于S1、S2、S3中,P4是核糖体.p分页标题e
(3)P2中的细胞器表示叶绿体,与如图2的a相对应.
(4)健那绿染液可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故答案为:
差速离心
P1 S1、S2、S3、P2、P3和P4
(3)a
(4)健那绿染液
【点评】对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及不同细胞器的分布的综合理解应用,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2.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如下模拟实验:
实验前,他向一个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进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及有关酶等,(如图甲).实验时,按图乙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并不断测定有机物的生成速率,随时间推移绘出了曲线图乙.请分析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曲线图乙中,AB段平坦的原因是 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二氧化碳固定 .
图乙BC段的反应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有有机物的生成.这是因为AB段反应为其提供了 [H]和ATP 等,能用来进行 C3还原(或暗反应) ,从而生成了有机物.
(3)曲线图乙中CD段迅速下降是因为BC段的消耗使 [H]和ATP 的数量逐渐降低而造成的.
(4)这个科学家设计的实验装置主要是模拟绿色植物的 叶绿体 结构.
(5)在光合作用中,CO 2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是 二氧化碳→C3→(CH2O)
(6)光合作用总反应方程式 CO2+H2O (CH2O)+O2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还原氢和ATP.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解答】解:分析题图乙可知,AB有光照、无CO2,不能进行二氧化碳固定,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有机物.
图乙BC段的反应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有有机物的生成,原因是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可以用来进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生成了有机物.
(3)由于CD段由于BC段还原氢和ATP的消耗,还原氢与ATP的量不足,暗反应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
(4)分析图甲装置可知,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进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五碳糖及有关的酶等,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5)光合作用中,CO 2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首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三碳化合物,经还原后形成(CH2O),即二氧化碳→C3→(CH2O).
(6)光合作用总反应方程式为:CO2+H2O (CH2O)+O2
故答案为:
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二氧化碳固定
[H]和ATP C3还原(或暗反应)
(3)[H]和ATP
(4)叶绿体
(5)二氧化碳→C3→(CH 2O)
(6)CO2+H2O (CH2O)+O2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阶段的关系,光照和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准确分析题图获得对实验的控制条件是解题的关键.p分页标题e
43.根据以下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实验,回答问题.
Ⅰ.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唾液1mL.
②加完唾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的淀粉液2mL,然后放入37℃温水中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项目 1 2 3 4 5
pH 5.00 6.20 6.80 7.40 8.00
颜色 ++ + 橙黄色 + ++
注:“+”表示蓝色程度.
实验设计中,因变量是 颜色变化 .实验过程中选择37℃恒温的理由是 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 .
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 淀粉已经完全分解 .
(3)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处理? 适当稀释唾液 .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
Ⅱ.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与结果: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和2.
②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 3%的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mL 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 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 、 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 .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1、实验课题为“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pH值,因变量为淀粉分解的速度,温度、淀粉液的量、唾液的量等均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2、实验课题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其余为无关变量.
【解答】解:Ⅰ.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因此自变量为pH值,因变量是颜色变化,则温度为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过程选择37℃恒温是为了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而且37℃是人体正常的体温,也是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由于淀粉遇碘液变蓝,而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淀粉已被完全分解.
(3)反应速率较快时,可对唾液加水进行适当稀释,从而减慢反应速率.p分页标题e
(4)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活性逐渐降低.
Ⅱ.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但放置在100℃恒温水浴5分钟,酶有可能已经失活,故不会产生气泡.过氧化氢自身在高温下会分解较快,因此也有可能是在高温下已经分解完,故加入酶后看不到气泡.
故答案为:
Ⅰ.颜色变化 保证温度恒定,排除温度对实验过程的干扰; 37℃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
淀粉已经完全分解
(3)适当稀释唾液
(4)唾液淀粉酶催化的最适pH是6.80,高于或低于此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Ⅱ.高温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去活性;高温使底物过氧化氢全部分解(或过氧化氢酶变性 底物被全部分解)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相关探究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能正确区分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4.如图(一)为有丝分裂各时期图象(顺序已打乱),如图(二)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请回答:
图一中细胞分裂的正确排序是 CEDABF .
图一中,图A与图E和图D相比染色体数增加,原因是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图B相比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 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报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4)图二中能表示DNA复制,含量加倍的是图中 OA 段. 对应图一中的 C (填字母)
(5)能表示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的是图二中 A~C 段.对应图一中的 D、E (填字母)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图一:A细胞处于后期;B细胞处于后末期,其中1是细胞板;C细胞处于间期,其中2是细胞核;D细胞处于中期,其中3是纺锤体,4是染色体;E细胞处于前期;F细胞处于末期,其中5为细胞壁.
分析图二:该图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中OA表示间期,之后分别表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A细胞处于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分裂后末期,C细胞处于分裂间期,D细胞处于分裂中期,E细胞处于分裂前期,F细胞处于分裂末期,因此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CEDABF.
图一中,图A与图E和图D相比染色体数增加,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p分页标题e
(4)图二中能表示DNA复制,含量加倍的是图中OA段,即有丝分裂间期. 对应图一中的C.
(5)由于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消失,并且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因此能表示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的是图二中A~C段.对应图一中的D、E.
故答案为:
CEDABF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3)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报的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4)OA C
(5)A~C D、E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及各细胞分裂图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kVHdX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