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广东省珠海市2017届高三九月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摸底生物试卷(9月份)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slu6t7v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经C5形成(CH2O)

B.Fe是组成光合色素的必需元素,缺Fe将影响光反应

C.N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反应过程有ATP的合成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于水

2.有关下列实验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有明显的大液泡

B.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灰绿色

C.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D.做“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时,固定和解离后都用清水漂洗

3.如图表示底物和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

B.抑制剂1和抑制剂2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C.增加底物浓度不会减弱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

D.抑制剂2会使酶不能与底物分子结合

4.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有核糖体,也有核仁 B.黑藻有叶绿体,无中心体

C.蛔虫无线粒体,也无细胞核 D.酵母菌有线粒体,无细胞核

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白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有相同的mRNA

B.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C.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D.致癌病毒能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

6.据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丙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O、N

B.乙物质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酶1、酶2和酶3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

D.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

7.下列关于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家分离出致使水稻植株患苗病的物质,该物质是细胞分裂素

B.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赤霉素分布不均所致

C.史料记载用小便浸黄泥封树枝则生根,现已从人尿中分离出IAA

D.史料记载木瓜释放的“气”可去除未熟红柿涩味,现推测其为脱落酸

8.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p分页标题e

B.用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在核糖体检测不到放射性

C.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9.如图为人体内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染色体交叉互换和基因重组都发生在AC时期

B.在AC时期细胞发生了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

C.DE时期表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分离

D.若该图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每个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10.为了有效防控起源于巴西的寨卡疫情,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移除寨卡病毒中的一个重要基因,从而降低了这种病毒的毒性,并由此研制出减毒疫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被移除了一个重要基因的寨卡病毒,其表面蛋自仍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

B.减毒疫苗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其关键在于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侵入机体的寨卡病毒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红配合,才能被彻底清除

D.经寨卡减毒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浆细胞,只能产生抗寨卡病毒抗体这一种蛋自质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2.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P042?等离子有关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13.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14.有关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B.均在细胞内发生作用后失活

C.均与特定分子结合才能起作用

D.均能在生物体内传递相关信息p分页标题e

15.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②③④

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16.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二者都会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

D.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1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D.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18.下列关于如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均含有①②

B.密码子位于①上

C.②的结构有利于复制的准确性

D.①和②的碱基配对种类相同

19.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培育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B.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C.提取抗病基因导入易感病高产青蒿体细胞中,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D.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得F1,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

20.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其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男性正常的一对夫妻生育的4个孩子中,3个男孩正常,1个女孩患病.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A.该对夫妻中有一方可能为患病者

B.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夫妻双方均为杂合子

C.子代三个正常一个患病的现象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

D.3个正常孩子为杂合子的概率为

21.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小岛连续两年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B.第二年9至11月份有利于社鼠种群密度恢复

C.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p分页标题e

22.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23.如图为神经冲动传导示意图(假设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样且都为兴奋性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神经元示意图)(  )

A.该图显示有三个突触

B.神经冲动经此结构传递后表现为负反馈

C.神经冲动经此结构传递后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

D.该图显示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多向的

24.如图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递抗原的过程,图中MHC?Ⅱ分子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与抗原(图中的a)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a能被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B.图中所示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细胞②受刺激活化后将产生淋巴因子

D.细胞①只参与特异性免疫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25.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研究光照强度变化对某植物叶肉细胞的O2释放速率和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单位:μmolgm?2•s?1),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强光照开始时,氧气的释放速率  ,原因是  .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有  .

(2)图中A点光合作用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点光反应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暗反应速率,此时ADP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  .

(3)在强光照开始后短时间内,叶肉细胞内C3/C5的变化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强光照结束后,CO2的吸收速率下降缓慢的原因是  .

26.瘦素是动物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与肥胖密切相关.其部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为促进,“?”抑制).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物质  .

(2)成熟脂肪细胞中,瘦素最终经  分类和包装后,通过  方式分泌到体液中,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后被  .

(3)当体重增加,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  ,减少摄食. 正常情况下,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   调节机制.

(4)现有三组肥胖症小鼠,A组肥胖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抗瘦素受体的抗体曰B尧C两组肥胖原因不明,请分析以下实验:

处理措施 血浆中神经肽Y含量 摄食量

A组 注射免疫抑制剂 下降 下降

B组 注射瘦素 下降 下降

C组 注射瘦素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实验前血浆中瘦素含量高于正常鼠的是   组,B组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p分页标题e

27.果蝇的眼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B基因的表达需要经过  两个过程,在后一过程中,需要特异性识别氨基酸的  作为运载工具.

(2)为确定A、a和B、b这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用纯合粉红眼雄果蝇和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请预期实验结果:

①如果F2雌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雄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如果F2雌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雄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如果实验结果与②相同,则果蝇种群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

2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的两大“桥梁”是  .

(2)图中丁是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  (填序号).

(3)图中D的数量下降,导致C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其大小取决于  .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若C增加1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  kg.

 

[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

29.金桔果实金黄、清香,富含维生素C、金桔甙等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桔皮色素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用金桔自然发酵产生果酒,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发酵过程中温度需要保持在  ℃范围内.

(2)将制作的果酒放置一段时间后,有时会出现酸味,其原因是  

(3)金桔皮易焦糊,宜采用  法提取桔皮精油,该过程中得到的糊状液体可通过  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0.埃博拉病毒(EBOV)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利用相应的生物学技术制备出抗EBOV的单克隆抗体,可快速检测EBOV.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一:在制备抗EBOV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先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EBOV蛋白,一段时间后,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  细胞,将获得的细胞与小鼠的  细胞融合,再经过筛选、检测,最终可获得所需的杂交瘤细胞.诱导细胞融合的化学方法一般是用  作为诱导剂来诱导融合.p分页标题e

(2)途径二:可将无限增殖的基因用  技术导入能产生抗EBOV抗体的小鼠免疫细胞中,以便源源不断地产生抗EBOV的单克隆抗体,此项工程所需要的工具是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摸底生物试卷(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元素与光合作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从CO2经C5形成(CH2O)

B.Fe是组成光合色素的必需元素,缺Fe将影响光反应

C.N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反应过程有ATP的合成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于水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部分无机盐离子的具体功能分析.

无机盐 功能 含量异常

I? 甲状腺激素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Fe2+ 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缺乏时患贫血

Ca2+ 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血钙过低时,会出现抽搐现象;血钙过高时,会患肌无力

Mg2+ 组成叶绿素的元素之一 缺乏时叶片变黄,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硼时,会出现“花而不实”

K+ 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运输;动物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 缺乏时植物抗逆能力减弱,易受病害侵袭

Na+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缺乏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2、光合作用过程:

【解答】解:A、在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A错误;

B、Mg是组成光合色素的必需元素,缺Mg将影响光反应,B错误;

C、ATP的组成元素包括C、H、O、N、P,因此N是构成ATP的必需元素,光反应过程有ATP的合成,C正确;

D、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氧来自于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盐、光合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作用;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有关下列实验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有明显的大液泡

B.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灰绿色

C.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D.做“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时,固定和解离后都用清水漂洗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酵母菌细胞呼吸能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在酸性条件下,酒精能使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p分页标题e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解答】解:A、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没有液泡,A错误;

B、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B错误;

C、若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中,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所做的滤纸条上则不会得到任何的色素带,C正确;

D、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等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如图表示底物和抑制剂与酶的结合机理,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

B.抑制剂1和抑制剂2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C.增加底物浓度不会减弱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

D.抑制剂2会使酶不能与底物分子结合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酶的活性位点的结构具有特异性,一定的酶的活性位点只能与相应结构的底物结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起催化作用;竞争抑制剂可以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使反应底物失去与酶结合的机会而抑制酶的催化作用,当竞争抑制剂消除以后,酶的活性会恢复;非竞争抑制剂是通过与酶的非活性部位结合,使活性部位的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结合.抑制剂1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2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X位点是酶与底物结合的活性位点,A正确;

B、据图示可知,抑制剂1为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2为非竞争性抑制剂;故抑制剂1和抑制剂2都能抑制酶的活性,B正确;

C、由于抑制剂1为竞争性抑制剂,故增加底物浓度会减弱抑制剂1的抑制作用,C错误;

D、抑制剂2为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不能与底物分子结合,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酶促反应原理图解,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能分析题图,明确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竟争性抑制剂的作用原理及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菌有核糖体,也有核仁 B.黑藻有叶绿体,无中心体p分页标题e

广东省珠海市2017届高三九月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解析版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C.蛔虫无线粒体,也无细胞核 D.酵母菌有线粒体,无细胞核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有核糖体,没有核仁,A错误;

B、黑藻属于真核生物,为高等植物,有叶绿体,无中心体,B正确;

C、蛔虫属于真核生物,为高等动物,只进行无氧呼吸,其细胞中无线粒体,但含有细胞核,C错误;

D、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有线粒体,也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涉及生物的类别,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白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有相同的mRNA

B.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C.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D.致癌病毒能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1、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成为细胞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2、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同一个体内两种细胞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表达,比如呼吸酶相关的基因,A正确;

B、只有连续进行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B错误;

C、衰老细胞内色素积累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C正确;

D、致癌病毒能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导致细胞发生癌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分裂、细胞衰老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6.据图判断,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丙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O、N

B.乙物质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酶1、酶2和酶3催化的反应均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

D.细胞的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产生了ATP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1、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是腺苷,由1分子核糖和腺嘌呤组成,“~”是高能磷酸键,“P”是磷酸,ATP水解掉1分子磷酸是ADP,水解掉2分子磷酸是AMP,及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水解掉3个磷酸基是腺苷.

2、由分析可知,甲是ADP,乙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丙都腺苷,丁是磷酸;酶1、酶2催化水解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多,酶3水解的是普通化学键,释放能量少.

【解答】解:A、丙是腺苷,由核糖和腺嘌呤碱基组成,元素是C、H、O、N,A正确;

B、由分析知,乙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组成成分之一,B正确;

C、由分析可知,酶3水解的是普通化学键,释放能量少,C错误;

D、细胞无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产生ATP,第二阶段不能产生ATP,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ATP的组成成分和组成元素,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ATP与RNA之间的关系,细胞无氧呼吸过程能量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7.下列关于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家分离出致使水稻植株患苗病的物质,该物质是细胞分裂素

B.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赤霉素分布不均所致

C.史料记载用小便浸黄泥封树枝则生根,现已从人尿中分离出IAA

D.史料记载木瓜释放的“气”可去除未熟红柿涩味,现推测其为脱落酸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达尔文发现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是因为人体没有合成和分解生长素的酶,最可能人尿中的生长素来源于植物的分生组织(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着的种子).p分页标题e

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解答】解:A、科学家分离出致使水稻植株患苗病的物质,该物质是赤霉菌,A错误;

B、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该现象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B错误;

C、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植物生长素,C正确;

D、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木瓜释放的“气”为乙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发现历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B.用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在核糖体检测不到放射性

C.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A、小白鼠吸入18O2后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生成H218O,因此尿液中会含有H218O,H218O又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含有18O的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二氧化碳中会含有18O,A错误;

B、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而核糖体中不含DNA,因此用含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在核糖体检测不到放射性,B正确;

C、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细菌中才能生存,因此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试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掌握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p分页标题e

 

9.如图为人体内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则染色体交叉互换和基因重组都发生在AC时期

B.在AC时期细胞发生了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

C.DE时期表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分离

D.若该图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的每个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解答】解:A、AC是染色体复制时期,是间期,染色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基因重组有2类,一类是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另一类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AC是染色体复制时期,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故在AC时期细胞发生了DNA复制、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等过程,B正确;

C、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若该图为减数分裂,则CD时期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0.为了有效防控起源于巴西的寨卡疫情,目前研究人员通过移除寨卡病毒中的一个重要基因,从而降低了这种病毒的毒性,并由此研制出减毒疫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被移除了一个重要基因的寨卡病毒,其表面蛋自仍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

B.减毒疫苗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其关键在于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侵入机体的寨卡病毒须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红配合,才能被彻底清除

D.经寨卡减毒疫苗刺激后产生的浆细胞,只能产生抗寨卡病毒抗体这一种蛋自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p分页标题e

【分析】1、预防接种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疫苗一般是减毒或无毒的抗原,具有抗原性,而无感染性.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疫苗只是减毒或无毒的抗原,仍然能够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因此被移除了一个重要基因的寨卡病毒,其表面蛋白仍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A正确;

B、减毒疫苗能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其关键在于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

C、病毒一般会侵入人体的细胞内,需要首先进行细胞免疫使病毒从细胞中暴露,然后再进行体液免疫清除该病毒,才能被彻底清除,C正确;

D、浆细胞除了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一种蛋白质以外,还能产生自身细胞的结构蛋白以及代谢必需的相关酶,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素材,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以及免疫预防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病毒的结构,明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考查,梳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

B、蜂鸟的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蜂鸟与倒挂金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抗药性突变不是在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的,细菌中原来存在着各种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青霉素对抗药性的突变个体起到了选择作用,C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共同进化,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和生物进化的关系,理解相关知识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2.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p分页标题e

A.A、B分别是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B.C可表示体温,其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P042?等离子有关

D.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

B、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

C、血浆pH的稳定与HC03?、HP0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识记内环境的理化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下列关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D.大量口服胰岛素,可使血糖快速降低而使机体表现出休克症状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依靠胰腺和肾上腺,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受体受损或缺乏.

【解答】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分泌,A错误;

B、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肌糖原的分解,C错误;

D、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被消化而失效,只能注射,D错误.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加深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的作用等的理解与记忆.

 

14.有关酶、激素和神经递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能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B.均在细胞内发生作用后失活

C.均与特定分子结合才能起作用

D.均能在生物体内传递相关信息

【考点】酶的特性;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在细胞内产生,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能发挥作用;激素的化学本质不确定,有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确定.激素需要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解答】解:A、酶只有催化作用,A错误;

B、酶也可在细胞外起作用,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B错误;

C、酶、激素和神经递质均具有特异性,激素和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酶需要与底物结合后,均与特定分子结合才能起作用,C正确;

D、酶不能传递信息,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酶和信息分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中等难度题.

 

15.如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a´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②③④

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①②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的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②中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变异;③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④中染色体对了一端或少了一端,属于染色体变异.

【解答】解:A、图中4种变异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错误;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C正确;

D、图①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而②表示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并注意对3种可遗传变异进行区分,再准确判断图中各种情况所属的变异类型,进而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p分页标题e

 

16.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二者都会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

D.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以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个体表现型,B错误;

C、用光学显微镜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但是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一般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实验失败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

D.④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所以在标记噬菌体时,需要利用细菌;又检测放射性时不能区分何种元素,所以要分别利用含有35S和32P的细菌,A正确;p分页标题e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但不会导致实验失败,B错误;

C、搅拌和离心的作用是让细菌和噬菌体分开,C错误;

D、标记的元素不同,放射性部位不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8.下列关于如图中①、②两种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均含有①②

B.密码子位于①上

C.②的结构有利于复制的准确性

D.①和②的碱基配对种类相同

【考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

图①为tR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图②为DNA分子(部分),其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解答】解:A、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即病毒只含有①或②,A错误;

B、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①为tRNA、其一端相邻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1个),B错误;

C、图②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DNA分子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分子复制准确无误地进行,C正确;

D、题图①为tRNA,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图②为DNA分子,其碱基配对的方式为A?T、T?A、C?G、G?C,所以①和②的碱基配对种类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DNA分子和tRNA分子结构示意图,考查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的知识,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明确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是解题的关键.

 

19.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培育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B.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C.提取抗病基因导入易感病高产青蒿体细胞中,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

D.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得F1,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p分页标题e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基因突变可产生新的基因,形成新的性状,因此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A正确;

B、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这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提取抗病基因导入易感病高产青蒿体细胞中,这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转基因植物细胞培育成转基因植株,C正确;

D、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得F1,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在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几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先天性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症为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其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男性正常的一对夫妻生育的4个孩子中,3个男孩正常,1个女孩患病.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A.该对夫妻中有一方可能为患病者

B.该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夫妻双方均为杂合子

C.子代三个正常一个患病的现象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

D.3个正常孩子为杂合子的概率为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文: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正常的一对夫妻生育的4个孩子中,有1个女孩患病,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该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

【解答】解:A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由于有患病女儿,则妻子的基因型为Aa或aa,A正确,B错误;

C、若双亲都正常,则子代三个正常一个患病的现象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但亲代中,父亲正常,母亲未知,因此该现象不一定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

D、由于母亲的基因型未知,因此无法计算这3个正常孩子为杂合子的概率,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该遗传病的类型及正常男性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小岛连续两年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p分页标题e

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B.第二年9至11月份有利于社鼠种群密度恢复

C.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

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秋冬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解答】解:A、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错误;

B、据图示可知,第二年9至11月份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故有利于社鼠种群密度恢复,B正确;

C、由于是封闭小岛,无迁入和迁出,故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

D、丰富度是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知识点,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玉米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解答】解:A、玉米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硫元素,所以可以用35S进行标记,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其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C.p分页标题e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几句结论性语句,并能据此准确判断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如图为神经冲动传导示意图(假设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样且都为兴奋性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神经元示意图)(  )

A.该图显示有三个突触

B.神经冲动经此结构传递后表现为负反馈

C.神经冲动经此结构传递后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

D.该图显示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多向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的类型主要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两种类型.由于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样且都为兴奋性突触,所以神经传导通过该结构时具有放大作用和持续时间长的作用.

【解答】解:A、该图显示有六个突触结构,A错误;

B、由于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样且都为兴奋性突触,所以神经传导通过该结构时具有放大作用,故神经冲动经此结构传递后表现为正反馈,B错误;

C、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样且都为兴奋性突触,神经传导通过该结构时具有持续时间长的作用,C正确;

D、该图显示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突触的类型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如图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递抗原的过程,图中MHC?Ⅱ分子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与抗原(图中的a)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a能被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B.图中所示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细胞②受刺激活化后将产生淋巴因子

D.细胞①只参与特异性免疫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在特异性免疫中唯一不识别抗原的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唯一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吞噬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能够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解答】解:A、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a,而浆细胞(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具有合成并分泌抗体的能力,A错误;

B、图中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没有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细胞②,说明细胞②是T细胞,该细胞受刺激活化后能够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正确;p分页标题e

D、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非特性免疫,如第二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以及呈递抗原的过程.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但可以产生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特定的抗体.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25.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研究光照强度变化对某植物叶肉细胞的O2释放速率和CO2吸收速率的影响(单位:μmolgm?2•s?1),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强光照开始时,氧气的释放速率 增大 ,原因是 光反应速率加快 .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结构有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

(2)图中A点光合作用速率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点光反应速率 等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暗反应速率,此时ADP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 由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

(3)在强光照开始后短时间内,叶肉细胞内C3/C5的变化是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强光照结束后,CO2的吸收速率下降缓慢的原因是 强光照下积累了ATP和[H] .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根据对光照的要求可以将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必须有光,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暗反应可以分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两个过程.据此分析题图作答.

【解答】解:(1)光反应主要受光照影响,强光照开始时,光反应速率加快,水的光解增强,氧气释放速率增大.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据图分析,A点时两条曲线重合,表示整个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但植物体内还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A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点时较长时间处于弱光条件下,此时光反应速率等于暗反应速率.此时ADP在叶绿体中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3)在强光照开始后短时间内,光反应加快,三碳化合物的消耗加快,五碳化合物的生成增多,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来源不变,五碳化合物的去路不变,最终导致三碳化合物的含量下降,五碳化合物的含量上升, 减小,强光照结束后,强光照下积累了较多的ATP和[H]导致CO2的吸收速率下降缓慢.p分页标题e

故答案为:

(1)增大 光反应速率加快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大于 等于 由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薄膜

(3)减小 强光照下积累了ATP和[H]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理解与运用.

 

26.瘦素是动物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与肥胖密切相关.其部分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为促进,“?”抑制).

(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物质 储能 .

(2)成熟脂肪细胞中,瘦素最终经 高尔基体 分类和包装后,通过 胞吐 方式分泌到体液中,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后被 灭活 .

(3)当体重增加,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 降低(减少、下降) ,减少摄食. 正常情况下,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 (负)反馈  调节机制.

(4)现有三组肥胖症小鼠,A组肥胖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抗瘦素受体的抗体曰B尧C两组肥胖原因不明,请分析以下实验:

处理措施 血浆中神经肽Y含量 摄食量

A组 注射免疫抑制剂 下降 下降

B组 注射瘦素 下降 下降

C组 注射瘦素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实验前血浆中瘦素含量高于正常鼠的是 A、C  组,B组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不能(正常)合成瘦素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体重增加,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抑制下丘脑分泌神经肽Y,神经肽Y促进摄食,故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降低(减少、下降),减少摄食,神经肽Y分泌增多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从而减少神经肽Y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分析表格:A组肥胖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抗瘦素受体的抗体,A小鼠内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高;B组注射瘦素,血浆中神经肽Y含量下降,说明B小鼠肥胖的原因可能是瘦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组注射瘦素,血浆中神经肽Y含量基本不变,说明C组体内不缺乏瘦素,据此答题.

【解答】解:(1)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2)瘦素是动物成熟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瘦素最终经高尔基体分类和包装后,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体液中,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受体结合后就被灭活.

(3)据图可知,当体重增加,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降低(减少、下降),减少摄食. 正常情况下,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总是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

(负)反馈调节机制.

(4)根据试题的分析,实验前血浆中瘦素含量高于正常鼠的是A、C组,B组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不能(正常)合成瘦素.p分页标题e

故答案为:

(1)储能

(2)高尔基体 胞吐 灭活

(3)降低(减少、下降) (负)反馈

(4)A、C 不能(正常)合成瘦素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脂肪、蛋白质、体液调节和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脂肪和蛋白质的基础知识,掌握实验设计的原则,能对实验进行分析和完善,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27.果蝇的眼色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

(1)B基因的表达需要经过 转录和翻译 两个过程,在后一过程中,需要特异性识别氨基酸的 tRNA 作为运载工具.

(2)为确定A、a和B、b这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用纯合粉红眼雄果蝇和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请预期实验结果:

①如果F2雌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全为红眼 ,雄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眼:粉红眼=1:1 ,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如果F2雌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眼:粉红眼=3:1 ,雄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眼:粉红眼=3:1 ,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如果实验结果与②相同,则果蝇种群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Y、AaXbY、AAXbY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据题意可知,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假设A、a位于常染色体上,即A_XB_为红眼,aaXB_为粉红眼,其它_XbY._XbXb为白眼.

【解答】解:(1)基因的表达即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异性识别氨基酸的tRNA作为运载氨基酸工具.

(2)用纯合粉红眼雄果蝇和纯合红眼雌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F2,请预期实验结果:

①若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XaBY×XABXAB,F1的基因型为XABXaB、XABY,F2基因型为XABXAB、XABXaB、XABY、XaBY,且各占 ,故如果F2雌性表现型及比例为全为红眼,雄性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1:1,即在雌雄中性状分离比不同,且与性别有关,则两对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则亲代基因型为aaXBY、AAXBXB,F1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则F2基因型为A_(aa)XBXB、A_(aa)XBY.故如果F2雌性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3:1,雄性表现型及比例为 红眼:粉红眼=3:1,则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故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如果实验结果与②相同,即另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果蝇种群中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aaXbY、AaXbY、AAXbY.p分页标题e

故答案为:

(1)转录和翻译   tRNA

(2)①全为红眼  红眼:粉红眼=1:1

②红眼:粉红眼=3:1      红眼:粉红眼=3:1

(3)aaXbY、AaXbY、AAXbY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2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 光合作用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的两大“桥梁”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甲和丙) .

(2)图中丁是 大气中的CO2 ,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 化石燃料燃烧 ;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 ①②③④ (填序号).

(3)图中D的数量下降,导致C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 能力,其大小取决于 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逐级递减 .若C增加1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 25 kg.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由于甲与丁之间为双箭头,且丁指向外的箭头只有一个,所以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③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之间传递,⑥⑦为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解答】解:(1)图中②表示的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甲和丙).

(2)图中丁是大气中的CO2,其主要来源除图中所示过程外,还有化石燃料燃烧;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所以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有①②③④.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大小取决于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含有两条食物链甲→A→C→D,甲→B→C→D,则若C增加1kg,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的量为1÷20%÷20%=25kg.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 生产者和分解者(甲和丙)

(2)大气中的CO2 化石燃料燃烧 ①②③④

(3)自我调节 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逐级递减 25

【点评】该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图形中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p分页标题e

 

[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

29.金桔果实金黄、清香,富含维生素C、金桔甙等成分,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桔皮色素对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用金桔自然发酵产生果酒,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 酵母菌 ,发酵过程中温度需要保持在 18~25 ℃范围内.

(2)将制作的果酒放置一段时间后,有时会出现酸味,其原因是 容器密闭不严,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醋酸(果酸) 

(3)金桔皮易焦糊,宜采用 压榨 法提取桔皮精油,该过程中得到的糊状液体可通过 过滤 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2CO2+2C2H5OH+能量.

【解答】解:(1)果酒发酵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发酵过程中温度需要保持在18~25℃范围内.

(2)将制作的果酒放置一段时间后,有时会出现酸味,其原因是容器密闭不严,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醋酸(果酸).

(3)金桔皮易焦糊,宜采用压榨过滤法提取桔皮精油,该过程中得到的糊状液体可通过除去其中的固体杂质.

故答案为:

(1)酵母菌 18~25

(2)容器密闭不严,醋酸菌进行有氧呼吸,将果酒转变成醋酸(果酸)

(3)压榨过滤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区分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要识记制作果酒对应的微生物;掌握其制作原理和过程等有关知识,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0.埃博拉病毒(EBOV)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利用相应的生物学技术制备出抗EBOV的单克隆抗体,可快速检测EBOV.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途径一:在制备抗EBOV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先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EBOV蛋白,一段时间后,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 B 细胞,将获得的细胞与小鼠的 骨髓瘤 细胞融合,再经过筛选、检测,最终可获得所需的杂交瘤细胞.诱导细胞融合的化学方法一般是用 聚乙二醇(PEG) 作为诱导剂来诱导融合.

(2)途径二:可将无限增殖的基因用 显微注射 技术导入能产生抗EBOV抗体的小鼠免疫细胞中,以便源源不断地产生抗EBOV的单克隆抗体,此项工程所需要的工具是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p分页标题e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解答】解:(1)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首先给小鼠注射抗原,然后从小鼠的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过筛选、检测,最终可获得所需的杂交瘤细胞.诱导细胞融合的化学方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来诱导融合.

(2)基因工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此项工程所需要的工具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故答案为:

(1)B 骨髓瘤 聚乙二醇(PEG)

(2)显微注射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识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slu6t7v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88310.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