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四川省南充市2016届高三二诊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南充市2016届高三二诊理综生物试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eRUZZMi

第I卷 (选择题 共42分)

1.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生物细胞一定含有核糖体

B.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的突起途观胞吐释放神经递质

C.细胞核与生命的连续性有密切关系,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D.效应T细胞与癌变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癌变细胞凋亡并裂解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双链DNA一定有氢键,单链RNA一定没有氢键

B.等重量的圆粒豌豆和皱粒豌豆中,含水量较多的应该是圆粒豌豆

C.麦芽糖水解一定产生葡萄糖,mRNA的合成不一定在细胞核中进行

D.缺水时,动物体内的反馈调节能促使机体减少水的排出

3.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化、衰老、癌变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衰老、癌变都与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改变有关

B.衰老细胞内染色质固缩会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

C.皮肤上的“老年斑”是细胞凋亡的结果

D.衰老细胞代谢变慢,是因为细胞各种酶的活性都降低

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不能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实验中,NaOH用于营造碱性环境

C.用健那绿染液对解离后的细胞染色可观察其线粒体的分布

D.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酵母菌的提取液后,不可能产生二氧化碳

5.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温度适宜且恒定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2min测定一次小室中的 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此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减弱, 含量将增加

四川省南充市2016届高三二诊理综生物试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B.当 浓度约为0.8mmol/L时,B植物比A植物具有更大的净光合速率

C.25min以后,两种植物叶片各自的光合速率大于其细胞呼吸速率

D.从开始到第10min期间,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总量A植物大于B植物

6.下列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发高烧时食欲减退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失去了活性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能产生ATP

C.人的肝细胞和神经细胞中ATP的结构和酶的种类是相同的

D.ATP中的“A”与构成RNA中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7.图甲中P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一致的浓度;图乙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图丙表示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同种水稻种子,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后测得秧苗的干重和鲜重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p分页标题e

A.图甲可表示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的变化,但不能表示正常放置的胚芽鞘尖端向光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B.植株横置时,茎弯曲部位的近地侧可与图乙P点相对应的

C.图丙显示,用脱落酸为0.1mg/L处理后秧苗鲜重与0.5mg/L处理后秧苗干重有差异

D.图丙显示,用1.0mg/L的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能生长。

第II卷 (非选择题 共48分)

8.(8分)微生物强化采油(MEOR)是利用某些微生物能讲解石油,增大石油的乳化度,降低石油粘度的原理,通过项油井中注入含微生物的水来提高采油率的新技术。以下是人们筛选、纯化和扩大培养该类微生物的实验操作。请分析回答:

(1)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该类微生物应取自 的土壤。

(2)为筛选和纯化该类微生物,从功能上分,应选用 培养基,常用的接种方法是 或

(3)接种后,必须密封培养,其原因是该类微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是 。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上形成降油圈,此时选取降油圈 的菌落作为高效菌株。

(4)扩大培养过程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取0.2mL样品,用固体培养基对其培养,最后统计三个平板,菌落数分别是200、180、220,则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为 个/mL。该统计结果 (低于/高于)实际值。

9.(11分)请分析回答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I.研究发现,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

(1)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胸腺能抑制 细胞的发育成熟,使 (填写一类免疫活性物质)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乙酰胆碱抗体的产生,阻碍患者 (体液/细胞)免疫的应答。

II.动物通过嗅觉感受器探测外界环境的气味分子,下图为嗅觉感受器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

(2)气味分子与细胞膜上的 结合后,再通过G蛋白激活蛋白X,蛋白X使ATP分子转化为环腺苷酸(cAMP),由此可知蛋白X具有 功能。

(3)cAMP分子可开启细胞膜上的 通道,引起大量的 内流,使膜内电位变为 ,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 ,形成嗅觉。

III.下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

(4)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 过程。

(5)据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 和激活 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短时间内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 (填“增加”、“不变”、“减少”)。

10.(11分)图甲为地震毁损的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解(单位为 );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到一草原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率和时间的关系;图丙是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 );图丁是有关食物网。请据图回答:p分页标题e

(1)由图甲可知,流经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总能量是 。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的强度变化趋势是 。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逐渐增强。

(3)图丙中B表示 。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g。

11.(18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通过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科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假设野生型青蒿白青杆(A)对紫红杆(a)为显性,稀裂叶(B)对分裂叶(b)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野生型青蒿最多有 种基因型;若F1代中白青杆、稀裂叶植株所占比例为3/8,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 。

(2)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从而获得四倍体细胞并发育成四倍体植株,低温诱导产生四倍体的原因是 ,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最多为 条。

(3)从青蒿中分离了cyp基因(注:下图为基因结构示意图;图中K、M不编码蛋白质;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基因结构的左侧),其编码的CYP酶参与青蒿素合成。若cyp基因的一个碱基对被替换,使CYP酶的第50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则该基因突变发生的区段是 (填字母)

(4)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中实线方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液能够产生合成青蒿素的中间产物FPP(如下图中虚线方框内所示)。

①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②还需要 (至少写三种)等物质或结构的参与。②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的目的基因是

。③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很少。为提高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思路 。

(5)控制青蒿株高的等位基因有4对,它们对株高的作用相等,且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ccddeeff的青蒿高为10cm,基因型为CCDDEEFF的青蒿高为26cm。如果已知亲代青蒿高是10cm和26cm,则F1青蒿高是 cm,F2中株高不同于亲代的几率是 。

南充市高2016届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6分,共42分)p分页标题e

1.C 2.A 3.B 4.B 5.B 6. D 7.B

8.(8分,每空1分)(1)长期被石油污染(含石油多的)(2)选择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3)厌氧型 最大(4)1000 低于

9. (11分,每空1分)(1)T(或T淋巴)淋巴因子体液(2)受体 催化 (3)正电位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4)表达(转录和翻译) (5)神经递质的释放 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 减少

10.(11分)(1)129(2分)(2)40(1分)逐渐增强(1分)阳光等环境资源(1分)抵抗力(1分) (3)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1分) 3(2分)(4)875(2分)

11.(18分,除标注给分外,每空2分)(1)9(1分) AaBb×aaBb、AaBb×Aabb(答对其中一种组合给全分) (2)低温抑制纺锤体形成(1分) 54 (3)L (4)①氨基酸、ATP、tRNA、核糖体(答对其中的三种才能给分) ②ADS酶基因、CYP71AV1酶基因(答对一项给1分) ③降低ERG9酶的合成量(干扰ERG9酶合成的过程或降低ERG9酶活性) (5)18 127/128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88969.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