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等四校2016届高三二月联考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jHyLA30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下表所列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A 遗传物质 拟核为DNA;细胞质为RNA 细胞核和细胞质均为DNA

B 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 遗传信息表达 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同地点进行 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

D 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A.A B.B C.C D.D

2.某六十肽中有3个丙氨酸(C3H7O2N),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几种不同的有机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有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肽键数目减少6个 B.氢原子数目增加12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氧原子数目增加6个

3.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呼吸酶和抗体,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

B.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

C.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

D.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4.下列与细胞器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

C.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但不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D.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主动运输等过程

5.下列关于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DNA可能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于其他场所,

C.蓝藻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不出现染色体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6.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B点对应的时刻,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C.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p分页标题e

D.消化酶在消化腺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

8.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参与ATP形成的元素包括C、H、O、N、P;

②在叶绿体中,ATP的运动方向是由叶绿体的囊状结构到叶绿体基质;

③洋葱表皮细胞能形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④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9.夏季晴朗的中午,某些植物因为蒸腾过于剧烈而出现气孔关闭的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此时这些植物叶肉细胞内C3、C5、[H]、ATP的含量短期变化分别是( )

A.降低、升高、升高、升高 B.升高、降低、降低、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D.升高、降低、升高、升高

10.图1是“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部分操作图,图2是“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的结果.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盖玻片下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组织细胞

B.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常需要重复几次

C.图2中b代表的是叶绿素b

D.出现图2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研磨时没加碳酸钙

11.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五碳化合物还原

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CO2参与

C.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⑦

D.晴天时小麦①过程比在阴雨天时旺盛

12.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a,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a?4a.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甲类细胞和乙类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

C.乙类细胞中可能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

D.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类细胞,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13.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不使细胞数目增加

B.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改变

C.细胞分化的前途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已决定,不能逆转

D.动物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潜能的体细胞

14.如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③④⑤

B.细胞①的形成过程:④→③→⑤→②→⑥→①

C.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D.图③④⑤⑥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15.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p分页标题e

A.m、 ?1 B.m、 ?12 C.2(m?n)、m、 ?1 D.2(m?n)、m、 ?2

16.如图是A、B两种不同遗传病的家系图,调查发现,人群中患B病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控制A、B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如果第Ⅱ代的3号个体与一患B病的男性结婚,最好生女孩

D.若第Ⅲ代的6号个体与9号个体结婚,生下一个患B病不患A病孩子的概率是

17.如图表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且均可在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

B.若将果蝇一个体细胞核中的8个DNA分子用32P标记,然后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两次后一个细胞核中含放射性的DNA数目可能是0

C.在蓝藻细胞中,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D.④⑤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18.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

B.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

19.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柳树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中,四组同学根据各自选择的浓度区间绘出如下曲线,其中有几条是不可能出现的( )

A.一条 B.两条 C.三条 D.四条

20.糖尿病有I型,II型和III型之分,其中III型的主要特点是脑内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脑内胰岛素水平下降,对维持神经元存活起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水平也降低.而这些机制也导致了脑内神经元死亡,进而加重阿尔兹海默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分子胰岛素都能多次用于调节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

B.因IGF?1及其受体水平降低,致使脑内神经元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较高,诱导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多尿症状

D.人体内,含胰岛素信使RNA和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细胞数量差异较大

21.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

C.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则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p分页标题e

22.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B.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生物体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某人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

23.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下列关于艾滋病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B.HIV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蛋白质外壳

C.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各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D.HIV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24.某小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在岛上物种丰富,椰树成荫,景色优美,已发展为旅游胜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椰树苗与椰树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

C.群落生物数量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

D.该岛屿形成后进行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25.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M表示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M (K?M)/K

S1 10 0.90

S2 25 0.75

S3 50 0.50

S4 75 0.25

S5 100 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2之后

B. 中的值为0.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8分)

26.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实现了中国自然科学诺奖零的突破,其率领的科研团队提取出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疟疾的疟原虫属于__________生物(真核或原核),在青蒿素被提取之前,奎宁广泛被用来治疗疟疾,治疗机理是奎宁可以和疟原虫DNA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直接抑制__________,导致疟原虫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2)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摄取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与该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p分页标题e

(3)氨基酸是组成疟原虫的营养物质,其在细胞中形成各种蛋白质.氨基酸进入疟原虫的方式是__________,在疟原虫体内以方式形成蛋白质,疟原虫DNA与蛋白质的关系是__________.

(4)屠呦呦分享诺贝尔奖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从根本上降低了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其中淋巴丝虫侵入人体后形成蜂巢状组织造成淋巴管堵塞,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的症状是__________.

27.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见图).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Pi和磷酸丙糖通过磷酸转运器的运输严格按照1:1的反向交换方式进行).

(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可以被卡尔文循环所利用,将物质C转化为磷酸丙糖.图1中物质C的名称是__________.

(2)据图推测,磷酸转运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图1

(3)图中B是由(物质)产生的,为保证此过程的高效进行,应该采用光.(白光、红光、蓝紫光)

(4)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多选).

A.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

B.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经此转运器转运进叶绿体的磷酸会减少

C.若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不利于淀粉的合成

D.若磷酸丙糖运出过少,可能会抑制卡尔文循环.

 

28.将小麦绿色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测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

(1)b点时,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3的量将__________.

(2)在5~1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

(3)如果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__________mol/min.

(4)请写出有氧呼吸作用反应的总方程式:__________.

 

29.某农科院培育出新品种香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其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花色性状的核基因控制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若花色由A、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植物种群中自然条件下红色植株均为杂合体,则红色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__________.

(2)若花色由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图.

①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__________定律.p分页标题e

②该植株花色为__________,其体细胞内的DNA 1和DNA 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③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红色植株占__________.

(3)假设茎的性状由C、c、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那么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3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

(2)家畜的食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3)生活在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生活方式是__________(寄生、腐生).

 

选考题:第31~第32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标清题号.

31.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玉米秸秆 糖液 酒精

(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因该选用__________酶和__________酶形成纤维二糖,再使用__________酶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__________(多选)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__________(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__________.微生物在纯化培养时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__________,生产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

32.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能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说明细胞膜__________,此过程常用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该细胞的特点是既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__________,又能产生__________.

(2)杂交瘤细胞繁殖进行的是__________分裂,其遗传性状__________(改变或保持不变).

(3)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选用的是__________培养基(物理状态),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需加入__________.

(4)单克隆抗体注入体内后可以自动追踪抗原(病原体或癌变细胞等)并与之结合,而绝不攻击任何正常细胞,故称为“生物导弹”,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

(5)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还应用了细胞工程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技术.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一中、长治二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p分页标题e

1.下表所列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正确的是( )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A 遗传物质 拟核为DNA;细胞质为RNA 细胞核和细胞质均为DNA

B 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C 遗传信息表达 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同地点进行 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

D 变异类型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A.A B.B C.C D.D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原核细胞中的DNA分布在拟核和细胞质中的质粒中;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中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只能发生基因突变这种类型的变异.

【解答】解:A、原核细胞拟核中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均为DNA,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中进行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原核细胞不适用,B错误;

C、由于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同地点进行;而真核细胞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C正确;

D、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因此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异同点方面的知识,包括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表达以及变异类型等方面,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为DNA;明确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识记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等.

2.某六十肽中有3个丙氨酸(C3H7O2N),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几种不同的有机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有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肽键数目减少6个 B.氢原子数目增加12个

C.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3个 D.氧原子数目增加6个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六十肽是由60个氨基酸形成的,至少有1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共59个肽键,将3个丙氨酸去掉后,形成四条肽链和3个氨基酸,肽键数目减少6个,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6个;该过程中肽键数目减少6个,需要消耗6分子水,氢原子数目增加12个,氧原子数目增加6个.

【解答】解:A、根据图示,六十肽是条多肽链,含有60?1=59个肽键.如果将其中的3个丙氨酸去掉后,就形成四条多肽链,则肽键数=60?6=54,因此肽键数减少了6个,A正确;p分页标题e

B、由于减少了6个肽键,相当于多增加了6个水分子,因此氢原子数目增加了12个,B正确;

C、一条肽链变成四条肽链,氨基和羧基都增加3个,而3个丙氨酸也含有3个氨基和羧基,故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6个,C错误;

D、由于减少了6个肽键,相当于多增加了6个水分子,因此氧原子数目增加了6个,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3.正常人体内的胰岛素、呼吸酶和抗体,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

B.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

C.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

D.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分析】胰岛素、呼吸酶及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是有机大分子,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抗体由浆细胞分泌,A错误;

B、呼吸酶在细胞内合成并在细胞内起作用,B错误;

C、三类物质都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C正确;

D、呼吸酶不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等四校2016届高三二月联考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4.下列与细胞器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

C.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但不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D.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主动运输等过程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分析题干,找知识落脚点是细胞器,回忆相关细胞器的知识,然后对比选项,分析、比较作答.

【解答】解:蓝藻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只有核糖体,A选项描述错误;

分泌蛋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形成囊泡进入高尔基体,由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形成囊泡,运向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所以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B描述正确;

溶酶体的功能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C选项描述错误;

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阶段,主动运输消耗的ATP由细胞呼吸提供,D选项描述错误.

故答案应为:B

【点评】本题涉及到多种细胞器的功能,通过比较更容易掌握.D选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ATP的产生、用途往往容易混.p分页标题e

5.下列关于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DNA可能存在于染色体上,也可能存在于其他场所,

C.蓝藻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时不出现染色体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解答】解:A、染色质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A正确;

B、真核生物中,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少数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B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也不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

D、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染色体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的定义;明确染色体和染色质之间的关系;识记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明确原核细胞中没有染色体结构.

6.将小鼠红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红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NO3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小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

B.与B点相比,A点对应时刻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较大

C.AB段失水使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KNO3溶液,从而出现BC段的变化

D.B点对应的时刻,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据图分析,AB段,将小鼠红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外界溶液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渗透压,细胞失水,体积变小.BC段,由于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高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细胞体积变大.

【解答】解:A、据图分析,AB段细胞体积变小,说明硝酸钾溶液的起始渗透压大于红细胞内液的起始渗透压,细胞失水,A错误;

B、AB段细胞体积变小,细胞失水,则B点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于A点,B错误;

C、硝酸根离子和钾离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使得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高于外界溶液,细胞吸水,才出现BC段,C错误;

D、B点细胞体积不变,说明KNO3溶液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巧妙,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p分页标题e

A.酶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C.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D.消化酶在消化腺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

【考点】酶的概念;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本题考查酶的基础知识,结合酶的定义和酶的特点进行解答.在生物体内,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称为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量的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解答】解:A、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激素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错误;

B、酶的化学本质多数是蛋白质,少量的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RNA不能,B错误;

C、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可以被再次利用,C错误;

D、消化酶经合成,出细胞是胞吐作用,不穿过膜,故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酶的化学本质以及主要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8.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①参与ATP形成的元素包括C、H、O、N、P;

②在叶绿体中,ATP的运动方向是由叶绿体的囊状结构到叶绿体基质;

③洋葱表皮细胞能形成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④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①ATP的组成元素包括C、H、O、N、P,①正确;

②在叶绿体中,ATP的运动方向是由叶绿体的囊状结构到叶绿体基质,②正确;

③洋葱表皮细胞中能形成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没有叶绿体,③错误;

④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之一,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ATP的结构、ATP的合成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其中B选项中ADP的移动方向是叶绿体基质到类囊体膜上.

9.夏季晴朗的中午,某些植物因为蒸腾过于剧烈而出现气孔关闭的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此时这些植物叶肉细胞内C3、C5、[H]、ATP的含量短期变化分别是( )p分页标题e

A.降低、升高、升高、升高 B.升高、降低、降低、降低

C.降低、升高、降低、降低 D.升高、降低、升高、升高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解答】解:A、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降低,消耗的C5降低,积累的C5升高.C3降低,消耗[H]和ATP的量将降低,而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量不变,故积累的[H]和ATP的量将升高,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知识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含水量、矿质元素等.

10.图1是“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部分操作图,图2是“叶绿体中色素分离”的结果.以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盖玻片下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组织细胞

B.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常需要重复几次

C.图2中b代表的是叶绿素b

D.出现图2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研磨时没加碳酸钙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图1是部分操作图,因此既可以表示质壁分离的操作,也可以表示质壁分离复原的操作,只是两个过程中的滴管中的溶液有所区别.图2中从上到下色素分别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

【解答】解:A、在做质壁分离实验时,必须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因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A正确;

B、质壁分离或复原是一个逐渐失水和吸水的过程,因此该操作要重复几次,从而使细胞完全浸泡在溶液中,B正确;

C、图2中滤纸条由于倒置,因此图中b表示胡萝卜素,C错误;

D、滤纸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叶绿素a和叶绿素b色素带很淡,而色素中,这两种色素占 ,可能是由于研磨时没加碳酸钙,导致叶绿素被破坏,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质壁分离与复原、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p分页标题e

11.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五碳化合物还原

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CO2参与

C.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⑦

D.晴天时小麦①过程比在阴雨天时旺盛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是以[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结合题图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进行梳理,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描述进行判断.

【解答】解:A、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三碳化合物还原,而不是将五碳化合物还原.所以A描述错误.

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02参与,而不是需C02参与.所以B描述错误.

C、②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都不产生ATP,所以C描述错误.

D、由图知,①是光反应阶段,晴天比阴天时旺盛.所以D描述正确.

故应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以[H]转移途径为线索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12.小鼠体细胞培养过程中,发现细胞分为3种类型: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a,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a?4a.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甲类细胞和乙类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B.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乙类细胞比例将增加

C.乙类细胞中可能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

D.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类细胞,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文材料:甲类细胞核DNA量为4a,是体细胞核DNA含量的2倍,应包括处于有丝分裂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乙类细胞核DNA量为2a,与体细胞核DNA含量相等,应包括处于G1期和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丙类细胞核DNA量为2a?4a,应为S期的细胞.

【解答】解:A、小鼠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

B、用药物抑制细胞的DNA复制,使细胞核中DNA含量不能加倍,因此会导致乙类细胞的比例增加,B正确;

C、乙包括处于G1期和有丝分裂末期的细胞,其中G1期细胞中正在大量合成蛋白质(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因此存在DNA解开双螺旋的现象,C正确;

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而丙类细胞为S期的细胞,因此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类细胞,不能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材料,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甲类、乙类和丙类细胞所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p分页标题e

13.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不使细胞数目增加

B.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改变

C.细胞分化的前途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已决定,不能逆转

D.动物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潜能的体细胞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但细胞核仍保持着全能性.

【解答】解:A、细胞分化不会使细胞数目增多,但能使细胞种类增多,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但形成的信使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前途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已决定,且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即分化了的细胞一般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C正确;

D、已经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中仍具有该生物体全套的遗传物质,所以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如图所示细胞均来自同一生物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③④⑤

B.细胞①的形成过程:④→③→⑤→②→⑥→①

C.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D.图③④⑤⑥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间期;⑤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图是④⑤,A错误;

B、细胞①是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原始生殖细胞需先进行有丝分裂增殖,再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细胞①的形成过程:④→⑤→③→②→⑥→①,B错误;p分页标题e

C、根据图③中的染色体组成,可知图①和图②可能来自于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C正确;

D、图③④⑤中都具有同源染色体,但图⑥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重点考查细胞分裂图象的辨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并根据各自的过程特点,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分别处于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关键是学会根据同源染色体来进行判断,首先辨认细胞分裂图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若存在同源染色体,还要看同源染色体是否有特殊行为.

15.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A.m、 ?1 B.m、 ?12 C.2(m?n)、m、 ?1 D.2(m?n)、m、 ?2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则一个mRNA分子的A+U=m?n;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2(m?n);根据mRNA碱基:蛋白质的氨基酸数比值为3:1,可推知氨基酸数,则合成蛋白质是脱水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解答】解:由下图可知DNA分子中A+T的数量等于2倍的信使RNA上的A+U的数量,信使RNA上的A+U的数量=m?n,则DNA分子中A+T的数量=2(m?n).信使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形成的肽链上的氨基酸数位 , 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2条多肽链时失去的水分子数是 ?2.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转录、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知识理解应用及计算能力.

16.如图是A、B两种不同遗传病的家系图,调查发现,人群中患B病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控制A、B两种遗传病的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如果第Ⅱ代的3号个体与一患B病的男性结婚,最好生女孩

D.若第Ⅲ代的6号个体与9号个体结婚,生下一个患B病不患A病孩子的概率是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4号、5号都患A病,而子女7号和8号都正常,且8号为女性,说明A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调?朔⑾郑?巳褐谢?病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说明B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

【解答】解:A、7号和8号都正常,而其父母都患A病,说明A病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控制A、B两种遗传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如果第Ⅱ代的3号个体(AaXBXb)与一患B病的男性(aaXBY)结婚,所生女孩一定患B病,C错误;

D、若第Ⅲ代的6号个体(aaXBXb)与9号个体( AAXbY、 AaXbY)结婚,生下一个患B病不患A病孩子的概率是 × × = ,D正确.p分页标题e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运用口诀准确判断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推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计算相关概率.

17.如图表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则,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且均可在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进行

B.若将果蝇一个体细胞核中的8个DNA分子用32P标记,然后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两次后一个细胞核中含放射性的DNA数目可能是0

C.在蓝藻细胞中,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

D.④⑤过程发生在某些病毒体内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逆转录过程;⑤表示R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⑥表示RNA分子控制蛋白质合成.据此答题.

【解答】解:A、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都含有DNA,因此可发生①DNA分子复制和②转录过程,乳酸菌、酵母菌、线粒体、叶绿体中还有核糖体,因此也能进行③翻译过程,各过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A正确;

B、DNA的为半保留复制,1个DNA分子用32P标记,然后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两次后,可得到4个DNA分子,其中用32P标记的有2个,含31P的有2个,它们移向两极进入不同的细胞是随机的,所以若将果蝇一个体细胞核中的8个DNA分子用32P标记,然后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两次后一个细胞核中含放射性的DNA数目可能是0,B正确;

C、在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所以②③过程可在细胞同一区域同时发生,C正确;

D、④是逆转录过程,⑤是RNA分子复制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而不能发生在病毒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根据题干要求答题即可.

18.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杀虫剂的使用决定了害虫变异的方向

B.有性生殖的出现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率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D.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但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B正确;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植物的自交,C错误;

D、无籽西瓜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而产生的新物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9.探究不同浓度2,4?D溶液对柳树插条生根影响的预实验中,四组同学根据各自选择的浓度区间绘出如下曲线,其中有几条是不可能出现的( )

A.一条 B.两条 C.三条 D.四条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4?D溶液是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2,4?D溶液是植物生长素的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生根条数在较低浓度范围即其最适浓度以下内可能会出现图甲的曲线,在超过最适浓度时,会出现图乙的曲线,在最适浓度范围附近会出现图丙的曲线,但不会出现图丁的曲线.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0.糖尿病有I型,II型和III型之分,其中III型的主要特点是脑内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出现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脑内胰岛素水平下降,对维持神经元存活起重要作用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水平也降低.而这些机制也导致了脑内神经元死亡,进而加重阿尔兹海默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分子胰岛素都能多次用于调节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

B.因IGF?1及其受体水平降低,致使脑内神经元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较高,诱导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多尿症状

D.人体内,含胰岛素信使RNA和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细胞数量差异较大

【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与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p分页标题e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解答】解:A、每分子胰岛素只能1次用于调节细胞膜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作用后就被灭活,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因IGF?1及其受体水平降低,致使脑内神经元的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属于病理性死亡,B错误;

C、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多尿的原因是由于原尿中含有过多的葡萄糖,导致原尿的渗透压过高,原尿中水分子的浓度过低,由于水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则肾小管和集合管无法吸收水分,进而导致多尿,C错误;

D、人体内,含胰岛素信使RNA的细胞只有胰岛B细胞,而含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细胞几乎是全身细胞,故数量差异较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凋亡及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1.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同

C.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则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根据分析回答.

【解答】解:A、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放,5?羟色胺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开放,A错误;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B正确;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和图文转化的能力.p分页标题e

22.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B.体内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生物体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某人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组织液中大部分物质直接渗回血浆,少数通过淋巴循环回血浆,A正确;

B、细胞一般在血浆或是组织液中,同时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比如水、二氧化碳等)有些是内环境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说细胞也参与形成与维持内环境,B正确;

C、葡萄糖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错误;

D、在沙漠中多日滴水未进,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内环境渗透压可能发生大幅度变化,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3.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下列关于艾滋病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而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B.HIV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蛋白质外壳

C.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各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

D.HIV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衰退而体液免疫也会降低,A错误;

B、HIV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蛋白质外壳,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C、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故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各种病原体感染或恶性肿瘤,C正确;p分页标题e

D、HIV为RNA病毒,其遗传物质为RNA,可以通过逆转录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艾滋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24.某小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在岛上物种丰富,椰树成荫,景色优美,已发展为旅游胜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椰树苗与椰树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游人与岛上生物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

C.群落生物数量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

D.该岛屿形成后进行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考点】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特征.

【专题】信息转化法;种群和群落.

【分析】1、地形变化、土壤酸碱度和盐碱度不同、光强差异以及人为影响,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不同,同一地段种群密度不同,为群落水平结构.

2、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是从来无植被覆盖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椰树苗与椰树属于同一种群,不会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由于该小岛已发展为旅游胜地,游人与岛上生物可能存在竞争、寄生、捕食的关系,B正确;

C、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分该岛屿群落与其它群落的重要特征,C错误;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5.种群的自然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某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M表示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M (K?M)/K

S1 10 0.90

S2 25 0.75

S3 50 0.50

S4 75 0.25

S5 100 0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2之后

B. 中的值为0.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

C.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D.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种群数量增加的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种群数量呈现S型,其中S3点时种群增长量最大,表示 处.

【解答】解:A、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影响始终存在,A错误;

B、根据表中数据知,在S3点时该种群 值为0.5,增长率最大,即为 值,B正确;

C、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 值以下,即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前进行,C错误;p分页标题e

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该种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K值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38分)

26.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实现了中国自然科学诺奖零的突破,其率领的科研团队提取出的青蒿素可以有效地治疗疟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疟疾的疟原虫属于真核生物(真核或原核),在青蒿素被提取之前,奎宁广泛被用来治疗疟疾,治疗机理是奎宁可以和疟原虫DNA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直接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疟原虫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2)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摄取方式主要是胞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该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3)氨基酸是组成疟原虫的营养物质,其在细胞中形成各种蛋白质.氨基酸进入疟原虫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在疟原虫体内以方式形成蛋白质,疟原虫DNA与蛋白质的关系是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屠呦呦分享诺贝尔奖的另外两位科学家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从根本上降低了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其中淋巴丝虫侵入人体后形成蜂巢状组织造成淋巴管堵塞,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的症状是组织水肿.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2、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如下表: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如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或胞吐(如分泌蛋白).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p分页标题e

4、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5、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

6、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

【解答】解:(1)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中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奎宁可以和疟原虫DNA结合,形成复合物,影响DNA分子中双链的解旋,从而直接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导致疟原虫生命活动出现异常.

(2)疟原虫是单细胞动物,通过胞吞的方式从外界摄取食物,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胞吞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3)虐原虫是单细胞动物,氨基酸进入疟原虫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在疟原虫体内氨基酸以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蛋白质,疟原虫DNA与蛋白质的关系是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由以上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不能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从而造成组织液在组织间隙大量积累,形成组织水肿.

故答案为:

(1)真核 DNA复制和转录

(2)胞吞 一定的流动性 线粒体

(3)主动运输 脱水缩合 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组织水肿

【点评】本题结合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为题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物质的运输方式、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内环境的稳态等知识,考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7.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见图).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Pi和磷酸丙糖通过磷酸转运器的运输严格按照1:1的反向交换方式进行).

(1)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可以被卡尔文循环所利用,将物质C转化为磷酸丙糖.图1中物质C的名称是CO2.

(2)据图推测,磷酸转运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图1

(3)图中B是由(物质)产生的,为保证此过程的高效进行,应该采用光.(白光、红光、蓝紫光)

(4)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BD(多选).

A.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

B.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经此转运器转运进叶绿体的磷酸会减少

C.若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不利于淀粉的合成

D.若磷酸丙糖运出过少,可能会抑制卡尔文循环.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磷酸丙糖和淀粉都是暗反应的产物,产物的量积累过多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所以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p分页标题e

【解答】解:(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错误主要有氧气、[H]和ATP,其中,[H]和ATP可以作为暗反应的原料.据图分析,C是二氧化碳.

(2)磷酸转运器位于叶绿体膜上,其功能是转运磷酸丙糖和Pi,可见它起的是载体蛋白的作用,因而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3)据图分析,B是氧气,是由水光解后产生的.为保证此过程的高效进行,应该采用白光.

(4)A,据图分析,蔗糖和淀粉都是暗反应的产物,所以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A正确;

B、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暗反应的进行,B正确;

C、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有利于淀粉的合成,C错误;

D、磷酸丙糖运出过少,其会积累在叶绿体基质中,可能会抑制卡尔文循环,D正确.

故选:ABD.

故答案为:

(1)ATP和[H]CO2

(2)蛋白质

(3)水 白(光)

(4)AB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8.将小麦绿色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测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

(1)b点时,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3的量将减少.

(2)在5~1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3)如果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6×10?8mol/min.

(4)请写出有氧呼吸作用反应的总方程式: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在0~5min之间,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减少量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同时也可以计算出呼吸速率;5min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减少量可以表示净光合作用量,由此可以计算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解答】解:(1)b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a点时容器内氧气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正好被呼吸作用消耗掉,即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a点给予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反应,导致C3化合物开始还原,C3化合物合成不变,因此C3化合物在短时间内减少.p分页标题e

(2)5~15min给予光照后,小麦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大量氧气.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3)据图可知,0~5分钟之间,小麦叶片在暗室中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呼吸作用每分钟消耗氧气量=(5?4)×10?7mol÷5min=0.2×10?7mol/min;5~15min之间,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速率=(8?4)×10?7mol÷10min=0.4×10?7mol/min;故5~15min小麦的平均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消耗=0.4×10?7mol/min+0.2×10?7mol/min=6×10?8mol/min.

(4)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故答案为:

(1)等于 减少

(2)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3)6×10?8

(4)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图中黑暗时只进行呼吸作用,光照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由此分别计算出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并且运用公式: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9.某农科院培育出新品种香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其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但不清楚花色性状的核基因控制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若花色由A、a这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植物种群中自然条件下红色植株均为杂合体,则红色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红色:白色=2:1.

(2)若花色由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化流程如图.

①花色的两对基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②该植株花色为红色,其体细胞内的DNA 1和DNA 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同源染色体.

③该植株自交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中纯合子的表现型为白色,红色植株占 .

(3)假设茎的性状由C、c、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有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那么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理论上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由题意可知,种群中的红色均为杂合体,因此该种群红色是显性,而且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2)图示可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红色终产物的合成,需要酶A酶B两种酶,因此基因型是A_B_才能表达红色.p分页标题e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种群中的红色均为杂合体,因此该种群红色是显性,而只有出现显性纯合致死才能有该现象出现,红色Aa自交后代分离比应该为:1AA(致死):2Aa:1aa,所以后代表现型比例是红色:白色=2:1.

(2)若花色由A、a,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如图,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因此符合分离规律;该植株能合成酶A酶B所以表现性是红色.根据分离规律该植株自交时各产生Ab、aB两种雌雄配子,因此后代基因型和比例为:1AAbb:2AaBb:1aaBB,表现性之比:红色:白色=1:1,所以红色占 ,纯合体不能同时合成两种酶都是白色.

(3)由题意可知:茎有粗、中粗和细三种.茎的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核基因控制,因此C、c,D、d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茎的性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又因为该花是闭花授粉,基因型为CcDd的植株自然状态下繁殖是自交,所以后代基因型的比为:9C_D_:3C_dd:3ccD_:1ccdd,由于只有d基因纯合时植株表现为细茎,只含有D一种显性基因时植株表现为中粗茎,其他表现为粗茎,表型之比为:9粗茎:3中粗茎:4细茎

故答案为:

(1)红色:白色=2:1

(2)①分离②红色同源染色体③白色

(3)粗茎:中粗茎:细茎=9:3:4

【点评】考查分离规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该题首先分析出显性纯合致死是关键,另外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和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也非常重要.

30.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2)家畜的食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生活在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其生活方式是腐生(寄生、腐生).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态系统.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3)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分解者,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体还原成无机物的食物链,营腐生生活.

故答案为:

(1)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 p分页标题e

(2)直接

(3)分解者 腐生

【点评】本题结合生态型农业生产体系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选考题:第31~第32题,考生根据要求任选一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标清题号.

31.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玉米秸秆 糖液 酒精

(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因该选用C1酶和CX酶形成纤维二糖,再使用葡萄糖苷酶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BD(多选)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 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 D.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按功能分),培养基中的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在纯化培养时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4)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生产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无氧(密封、密闭).

【考点】微生物的利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用植物秸秆生产酒精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的过程.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主要是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将其水解成葡萄糖.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必须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并且需要做产纤维素酶发酵葡萄糖的实验进行酶活性的检测.

2、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的过程是:由接种环以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

【解答】解:(1)玉米秸秆预处理后,因该选用C1酶和CX酶形成纤维二糖,再使用葡萄糖苷酶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由于纤维素分解酶存在于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中,故应从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去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则应从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和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中提取.故选:BD.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的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在纯化培养时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p分页标题e

(4)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生产酒精时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无氧(密封、密闭).

故答案为:

(1)C1 CX 葡萄糖苷

(2)BD

(3)选择培养基 纤维素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4)酵母菌 无氧(密封、密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和发酵产纤维素酶分解葡萄糖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2.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淋巴细胞能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此过程常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病毒作为诱导剂,该细胞的特点是既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杂交瘤细胞繁殖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遗传性状保持不变(改变或保持不变).

(3)杂交瘤细胞的体外培养选用的是液体培养基(物理状态),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相比需加入动物血清.

(4)单克隆抗体注入体内后可以自动追踪抗原(病原体或癌变细胞等)并与之结合,而绝不攻击任何正常细胞,故称为“生物导弹”,这是利用了抗体的特异性.

(5)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还应用了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两大技术.

【考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据图分析,给小鼠注射抗原从体内提取能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体内和体外培养筛选出单克隆抗体.

【解答】解:(1)淋巴细胞能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两种细胞膜也能“融合”在一起,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此过程,常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该细胞的特点是具有无限增殖能力,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杂交瘤细胞繁殖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遗传性状保持不变.

(3)动物细胞培养用的是液体培养基,且其中含有动物血清;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而且含有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单克隆抗体注入体内后可以自动追踪抗原并与之结合,而绝不攻击任何正常细胞,故称为“生物导弹”,这是利用了抗体的特异性.

(5)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还应用了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两大技术.p分页标题e

故答案为:

(1)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聚乙二醇或灭活病毒 无限增殖 特异性抗体

(2)有丝保持不变

(3)液体 动物血清

(4)抗体的特异性

(5)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

【点评】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过程.

http://pan.baidu.com/s/1jHyLA30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89222.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