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东部六校联考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eRppFkI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60分)
1.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
A.细胞膜:脂质、蛋白质、糖类 B.染色体:核糖核酸、蛋白质
C.核糖体:蛋白质、核糖核酸 D.细胞骨架:蛋白质
2.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一CH2一COOH),则该多肽( )
A.有38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D.至多有36种氨基酸
3.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表所示:对表中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
物质M溶液浓度 通入空气前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
30mmol/L 3mmol/min 3mmol/min
50mmol/L[来源:学科网ZXXK] 3mmol/min 3mmol/min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不可能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不可能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D.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4.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斐林试剂时,应先加入甲液,震荡后再加入乙液
B.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含糖多且颜色近似于白色,可用于还原糖鉴定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5.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6.矿工中有一种常见的职业病??硅肺,其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使肺功能受损.关于此疾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肺功能受损,病人因呼吸困难而影响生命活动
B.硅肺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
D.硅尘可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内的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
7.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已知翅长(A?长翅,a?残翅)、眼色基因(B?红眼,b?白眼)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如图所示均为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哪些极体可能同参与形成该异常果蝇的卵细胞来自同一个卵原细胞( )p分页标题e
A.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以下abcd四图分别是四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与之有关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细胞中含有许多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B.a、b细胞中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d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a、d细胞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
D.a细胞中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n个氨基酸,则该基因的碱基对数为6n
9.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 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A.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 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 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迸行加工
C.“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表达
D.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
10.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专一性
C.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抗体、神经递质、激素、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有这样的过程
1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B.用动物膀胱细胞能成功完成质壁分离实验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来予以确定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操作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12.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如图所示,则BU替换的碱基可能是( )
A.腺嘌呤 B.胸腺嘧啶 C.胞嘧啶 D.鸟嘌呤
1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可含有一到多个染色体组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p分页标题e
14.植物在干旱等不良环境下细胞会出现PR?5蛋白,研究人员从干旱胁迫与恢复水供应(复水)后的番茄植株的根、茎、叶细胞中提取的总RNA,测定细胞中PR?5蛋白基因的转录情况如下表.下列正确 的说法是( )
萎蔫 复水2h 复水4h 复水8h 复水24h 对照
根 ? +++ +++ +++ +++ ++
茎 ? + + + + ?
叶 ? ? ? + ? ?
注:“+”表示检出;“?”表示未检出,“+”越多表示相对含量越多.
A.干旱导致萎蔫的植株PR?5基因被破坏
B.对照组说明在叶分化过程中PR?5基因丢失
C.复水后根比茎叶产生了更多的PR?5基因
D.干旱后复水促进了PR?5基因的表达
15.生物体没有水就不能正常生活的原因是( )
A.水提供物质运输的动力
B.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C.水决定物质运输的方向
D.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有水参加
16.为研究提高大棚内CO2浓度对油桃光合作用的影响,测得自然种植的大棚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油桃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请据图以下正确的是( )
A.曲线变化规律可知人工施加CO2最佳时间为10时
B.7?8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C.17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部位有叶绿体、线粒体
D.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两种处理的一昼夜净光合速率差
17.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大致为14CO2→14C3→14C6H12O6
B.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给水稻叶片提供C18O2,水稻根细胞中不会产生含18O的乳酸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一定不含18 O
18.油菜的凸耳和非凸耳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甲、乙、丙三株凸耳油菜分别与非凸耳油菜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P F1 F2
甲×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15:1
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A.凸耳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2均表现为凸耳
D.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3:1
19.下列有关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聚合酶可以与RNA结合并催化转录过程
B.少数RNA可降低某些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C.tRNA是由3个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单链分子
D.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中转录形成的RNA完全不同
20.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p分页标题e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第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21.动物细胞中的一类基因是维持生存的,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另一类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如图是能产生抗体A的细胞,关于该细胞中标出的三个基因的开闭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抗体基因
B.其中有两个是打开的
C.其中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
D.三个都是打开的
22.如果在一个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
A.23.7% B.20% C.18.2% D.15.6%
23.在如图所示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24.对如图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图1b阶段可进行诱变育种,作用于图1c阶段则可诱导产生多倍体
B.a点和b点酶的活性都很低,且在适宜温度下,均不能恢复活性
C.图3中bc段和de段光合作用速率都下降,此时造成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一样
D.图4中造成cd段的原因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一样的
25.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②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③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平均分配;
④二倍体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6.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的结果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结构破坏
丁 √ √ √ √ √ √ 外层结构破坏
上述甲、乙、丙、丁4种细胞所代表的生物最可能是( )
①衣藻 ②硝化细菌 ③乳酸菌 ④光合细菌 ⑤蛔虫 ⑥水稻.
A.②⑤⑥① B.①⑤④⑥ C.①④⑤⑥ D.④⑤⑥①
27.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p分页标题e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
28.某研究性实验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多指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互相影响的
3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 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31.研究人员用不同植物做了两组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
Ⅰ、利用紫苏进行了实验,如图甲表示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紫苏植株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1)图中B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 阶段增强,此时产生的 为CO2的还原提供条件,所产生的O2可被细胞的呼吸作用所利用.
(2)紫苏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的点是 .(用图中字母回答)
(3)该紫苏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 (填“是”或“否”).
Ⅱ、如图乙表示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值和温度时,给予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乙中的丙处添加CO2时,分析短时间内C5的变化为
(2)若图乙中丁处给予光补偿点的光照,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 .
(3)若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 的 .
(4)若在图乙中丁处给予适宜条件,使溶解氧的变化如图中的b,预计1小时后,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 微摩尔.
32.如图一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含量的关系;图二表示该生物的部分细胞分裂图象;图三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p分页标题e
(1)图一中a、b、c柱表示DNA的是 ;图二中甲所示细胞的名称是 .
(2)图一中的数量关系由Ⅱ→Ⅲ变化的原因是 ,这种变化相当于图二中 变化过程,此过程发生在图三曲线中的 段中.
(3)图二甲中组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点上基因为A和a,形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或 .
(4)请绘出甲细胞再分裂为下一个时期的图象,并标注基因. .
33.已知甲图中g与乙图中的“物质X”为同一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f代表染色体,则e能被 染成绿色,将其彻底水解可得到[a]磷酸、[b]碱基和[c] 三种小分子物质,e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 .
(2)若f代表一种细胞器,且是合成物质X的场所,则e是 .在乙图④过程中,所需的转运工具是 ,其具体功能是 .
(3)若f代表一种病毒,现在科学家依次普遍认为它的起源晚于细胞,请根据所学生物学 知识给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
34.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组,原因是 .
(4)B组的育种方法是 .B组育种过程中“处理”的具体方法是 .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该性状出现的原因是 .
2015-2016学年湖南省东部六校联考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60分)
1.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
A.细胞膜:脂质、蛋白质、糖类 B.染色体:核糖核酸、蛋白质
C.核糖体:蛋白质、核糖核酸 D.细胞骨架:蛋白质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成分.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染色体和染色质都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 旋成为染色质.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故A正确;
B、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B错误;
C、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故C正确;
D、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2.一条由39个氨基酸形成的环状多肽,其中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一CH2一COOH),则该多肽( )
A.有38个肽键 B.可能没有游离氨基
C.至少有5个游离羧基 D.至多有36种氨基酸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再形成蛋白质,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题中多肽链含有39个氨基酸,且是环状的.
【解答】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多肽链含有39个氨基酸,且是环状的,所以有39个肽键,A错误;
B、由于该多肽链是环状的,所以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上的所有氨基都发生反应了,所以在不考虑R基团的前提下,该多肽可能没有游离氨基,B正确;
C、由于该多肽链是环状的,所以氨基酸的基本结构上的所有羧基都发生反应了,又因为有4个谷氨酸(R基为一CH2一CH2一COOH),在不考虑其他氨基酸的R基团的前提下,该多肽至少有4个游离羧基,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有至多少种氨基酸,但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只有20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洋葱表皮细胞放置在不同浓度的物质M溶液中,并测定洋葱表皮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表所示:对表中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
物质M溶液浓度 通入空气前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
30mmol/L 3mmol/min 3mmol/min
50mmol/L 3mmol/min 3mmol/min
A.细胞吸收M的方式不可能为自由扩散
B.细胞吸收M的方式不可能为主动运输
C.细胞吸收M不一定需要消耗能量
D.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专题】图形图表题;物质跨膜运输.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物质X的浓度增大的时候,物质吸收的速率并没有改变,可能是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限制;通入空气后不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该物质运输的方式可能是协助扩散.
【解答】解:A、自由扩散的影响因素是浓度差,而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细胞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p分页标题e
B、主动运输的影响因素是载体和能量,而通入空气后吸收速率没有增加,则不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通入空气后不没有改变吸收速率,说明与能量供应无关,C正确;
D、物质M溶液浓度增加,而物质运输速率没有增加,说明M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关知识,属于中档题.
1、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3、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凡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4.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斐林试剂时,应先加入甲液,震荡后再加入乙液
B.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含糖多且颜色近似于白色,可用于还原糖鉴定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
D.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
【考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应将甲液和乙液混合使用,A错误;
B、甘蔗中富含蔗糖,而蔗糖不是还原糖,因此甘蔗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B错误;
C、在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试管内液体呈现蓝色(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加热后变成砖红色,C正确;
D、斐林试剂应该现配现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还原糖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
【考点】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产物B浓度低时酶1有活性时,将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产物A和另外一种物质在酶2的作用下合成产物B;当产物B浓度过高时,与酶1的变构位点结合,使得酶1失去活性.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由图中关系可知:酶1失活后与有活性时相比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
B、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不同是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B正确;
C、从图中可知,酶1只催化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C错误;
D、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矿工中有一种常见的职业病??硅肺,其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使肺功能受损.关于此疾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肺功能受损,病人因呼吸困难而影响生命活动
B.硅肺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C.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
D.硅尘可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内的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膜的通透性
【考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专题】正推法;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分析】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坏死被认为是因病理而产生的被动死亡,如物理性或化学性的损害因子及缺氧与营养不良等均导致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解答】解:A、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肺功能受损,病人因呼吸困难而影响生命活动,A正确;
B、硅肺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异常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
C、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中所有的膜结构,C正确;
D、硅肺细胞死亡是由于溶酶体被破坏,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所致,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酶的专一性以及细胞坏死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关键是考生能够区分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
7.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白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已知翅长(A?长翅,a?残翅)、眼色基因(B?红眼,b?白眼)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如图所示均为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哪些极体可能同参与形成该异常果蝇的卵细胞来自同一个卵原细胞( )p分页标题e
A.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翅长(A?长翅,a?残翅)、眼色基因(B?红眼,b?白眼)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长翅红眼雄蝇(A_XBY)与长翅白眼雌蝇(A_XbXb)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则该残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Y,由此可推断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残翅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Y,它是由基因型为aY的精子和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产生的,可见问题出在亲代雌果蝇,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子染色体未分离.
(1)若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XbXb、A、A,即①④;
(2)若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Xb和Xb这一对子染色体未分离,则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为a、AXb、AXb,即②③.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首先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亲代和子代的基因型及残翅白眼子代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推断同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的基因型,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8.以下abcd四图分别是四种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与之有关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b细胞中含有许多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B.a、b细胞中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d中的基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a、d细胞的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和需氧呼吸
D.a细胞中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n个氨基酸,则该基因的碱基对数为6n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甲细胞中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液泡等结构,属于植物细胞;乙细胞没有细胞壁,有中心体等细胞器,属于动物细胞;丙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并且具有鞭毛,为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丁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藻.
【解答】解:A、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a、b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B错误;[来源:Z,xx,k.Com]
C、a细胞中有叶绿体,d是蓝藻,细胞中有藻蓝素和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两者都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a细胞中某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n个氨基酸,则该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为3n,D错误.p分页标题e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9.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 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A.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 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 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B.“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迸行加工
C.“癌症蛋白”的作用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表达
D.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是细胞癌变的机理,先阅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选项描述分析综合,做出判断.
【解答】解:A、“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正确.
B、分析题干可知,癌症蛋 白的合成与运输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类似,所以形成需要由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迸行加工.B正确.
C、由题干知,癌症蛋 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其实质是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表达.C正确.
D、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细胞分裂加快,周期变短.D错误.
故应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癌变的机理,主要考查学生阅读题干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来源:Zxxk.Com]
A.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专一性
C.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抗体、神经递质、激素、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有这样的过程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酶的特性.
【分析】该图展示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分析题图可知,信号肽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信号肽可以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由信号肽酶切将信号肽切下,多肽链通过信号肽的诱导进行内质网腔内,在内质网中进行加工.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是由信号肽诱导进入内质网腔内的,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因此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B正确;p分页标题e
C、蛋白质进入内质网在内质网内被加工后,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囊泡运输蛋白质到高尔基体,C正确;
D、血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经过此过程,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酶作用的专一性,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根据题图反应的信息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1.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现象及原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B.用动物膀胱细胞能成功完成质壁分离实验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以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来予以确定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操作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必须有细胞壁、成熟的大液泡、液泡中有色素等,常用洋葱表皮细胞.
【解答】解:A、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中,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酒精使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A正确;
B、动物膀胱不能作质壁分离实验的 实验材料,因为动物细胞无细胞壁,B错误;
C、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均产生二氧化碳,不能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来确定呼吸方式,C错误;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要积累.
12.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如图所示,则BU替换的碱基可能是( )
A.腺嘌呤 B.胸腺嘧啶 C.胞嘧啶 D.鸟嘌呤
【考点】基因突变的原因.
【分析】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A?BU、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G?C碱基对,则替换部位的碱基实际情况应为C(胞嘧啶)或G(鸟嘌呤).p分页标题e
【解答】解: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为A?BU、A?T、G?C、G?C,说明子一代DNA分子中碱基对为A?BU、G?C,亲代DNA分子的碱基对为G(C)?BU,则替换部位的碱基实际情况应为C(胞嘧啶)或G(鸟嘌呤).
故选:CD.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可含有一到多个染色体组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二倍体的单倍体为一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单倍体含有多个染色体组,故单倍体植株的细胞中可含有一到多个染色体组,A正确;
B、染色体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低温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植物在干旱等不良环境下细胞会出现PR?5蛋白,研究人员从干旱胁迫与恢复水供应(复水)后的番茄植株的根、茎、叶细胞中提取的总RNA,测定细胞中PR?5蛋白基因的转录情况如下表.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萎蔫 复水2h 复水4h 复水8h 复水24h 对照
根 ? +++ +++ +++ +++ ++
茎 ? + + + + ?
叶 ? ? ? + ? ?
注:“+”表示检出;“?”表示未检出,“+”越多表示相对含量越多.
A.干旱导致萎蔫的植株PR?5基因被破坏
B.对照组说明在叶分化过程中PR?5基因丢失
C.复水后根比茎叶产生了更多的PR?5基因
D.干旱后复水促进了PR?5基因的表达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表格:干旱后,植株萎蔫,根、茎和叶中均检测不到PR?5蛋白基因的转录;复水后,根、茎和叶中均检测到了PR?5蛋白基因的转录,其中根最多,其次是茎,叶最少.据此答题.p分页标题e
【解答】解:A、复水后,能检测出PR?5蛋白基因的转录,说明干旱没有破环PR?5基因,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基因丢失,B错误;
C、复水后根比茎叶产生了更多的PR?5基因表达的产物,C错误;
D、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干旱后复水促进了PR?5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细胞分化、遗传信息的转录和表达,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来源:学|科|网Z|X|X|K]
15.生物体没有水就不能正常生活的原因是( )
A.水提供物质运输的动力
B.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C.水决定物质运输的方向
D.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有水参加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专题】正推法;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细胞内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自由水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
【解答】解: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是在水中进行的,没有水,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不能进行,细胞新陈代谢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对于自由水与结合水功能的记忆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6.为研究提高大棚内CO2浓度对油桃光合作用的影响,测得自然种植的大棚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油桃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请据图以下正确的是( )
A.曲线变化规律可知人工施加CO2最佳时间为10时
B.7?8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C.17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部位有叶绿体、线粒体
D.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两种处理的一昼夜净光合速率差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自然种植的大棚和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油桃光合速率变化曲线,从8点~13点,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油桃光合速率快于自然种植的大棚.
【解答】解:A、从8点开始,人工一次性施加CO2的大棚内油桃光合速率快于自然种植的大棚,说明人工施加CO2的最佳时间是8时,A错误;
B、早上由于光照强度低,故7?8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B正确;
C、17时叶肉细胞积累有机物为正值,故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C错误;p分页标题e
D、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人工施加CO2后,油桃多积累有机物的量,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能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并能得出正确.
17.下面是几个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对其结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水稻提供14CO2,14C在水稻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大致为14CO2→14C3→14C6H12O6
B.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给水稻叶片提供C18O2,水稻根细胞中不会产生含18O的乳酸
D.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一定不含18O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蛋白质,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二氧化碳中的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有机物;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产物水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A、给水稻提供14CO2,二氧化碳首先参加二氧化碳的固定,然后再进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14C在水稻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是14CO2→14C3→14C6H12O6,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该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
C、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不是乳酸,C正确;
D、小白鼠吸入18O2后与还原氢结合生成H218O,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含有18O,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的类型、具体过程和产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8.油菜的凸耳和非凸耳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甲、乙、丙三株凸耳油菜分别与非凸耳油菜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P F1 F2
甲×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15:1
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A.凸耳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2均表现为凸耳
D.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3:1p分页标题e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甲、乙、丙与非凸耳杂交,F1都是只有一种表现型,F1自交,F2代出现两种性状,根据数字比例分析作答.
【解答】解:A、根据甲与非凸耳杂交后得到的F1自交,F2代出现两种性状,凸耳和非凸耳之比为15:1,可以推知,凸耳性状是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A正确;
B、由于甲、乙、丙与非凸耳杂交,F1都是只有一种表现型,故甲乙丙均为纯合子,B正确;
C、由于甲×非凸耳得到的F2代凸耳:非凸耳=15:1,说明非凸耳是双隐性状,甲是双显性状的纯合子,乙×非凸耳得到的F2代凸耳:非凸耳=3:1,说明乙是单显性状的纯合子,故甲与乙杂交得到的F2代中一定有显性基因,即一定是凸耳,C正确;
D、由于丙×非凸耳得到的F2代凸耳:非凸耳=3:1,故丙也为单显性状的纯合子.若乙和丙的基因型均为AAbb或均为aaBB,则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2表现型均为凸耳;若乙和丙分别为AAbb、aaBB,则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为双杂合子,F2表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15:1,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19.下列有关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聚合酶可以与RNA结合并催化转录过程
B.少数RNA可降低某些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C.tRNA是由3个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单链分子
D.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中转录形成的RNA完全不同
【考点】酶的概念;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促反应原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DNA聚合酶催化的是DNA的复制过程,A错误;
B、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因此少数RNA可降低某些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B正确;
C、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单链分子,C错误;
D、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中转录形成的RNA不完全相同,而不是完全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酶的概念、酶促反应原理、RNA分子的种类及细胞分化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和化学本质,掌握酶促反应的原理;识记RNA分子的种类及结构;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p分页标题e
20.如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第一阶段
D.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分析柱形图:甲图中染色体:DNA:染 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甲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乙图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由此可见,乙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丙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由此可知,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丁图中无染色单体,且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说明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解答】解: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各时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A正确;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B正确;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或有丝分裂末期,C正确;
D、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不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柱状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规律,重点考查柱形图的分析,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能根据染色体:染色单体:DAN的比值和染色体含量来判断细胞可能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
21.动物细胞中的一类基因是维持生存的,在各种细胞中都处于活动状态;另一类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如图是能产生抗体A的细胞,关于该细胞中标出的三个基因的开闭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抗体基因
B.其中有两个是打开的
C.其中有一个是打开的,即ATP合成酶基因
D.三个都是打开的
【考点】细胞的分化;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标出三个基因,即ATP合成酶基因、A抗体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其中ATP合成酶基因是维持生存的基因,肯定是打开的;该细胞能产生抗体,所以A抗体基因是打开的;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表达,在其他细胞是关闭的.
【解答】解:A、除了A抗体基因打开,ATP合成酶基因也是打开的,故A错误;p分页标题e
B、该细胞中有两个基因是打开的,即A抗体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故B正确;
C、除了ATP合成酶基因打开,A抗体基因也是打开的,故C错误;
D、该细胞中有两个基因是打开的,即A抗体基因和ATP合成酶基因,而胰岛素基因使关闭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和关闭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2.如果在一个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
A.23.7% B.20% C.18.2% D.15.6%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本题采用赋值法解题相对较简单,假设一开始该种群有100个个体,已知其中AA占25%,Aa占50%,aa占25%,则AA的个体数为100×25%=25个,Aa的个体数为50个,aa的个体数为25个.
【解答】解: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则一年后,AA的个体数目为25×(1+20%)=30个,Aa的个体数目为50×(1+20%)=60个,aa的个体数目为25×(1?20%)=20个,所以一年后,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本题解题的方法是赋值法,再根据题干信息“每年aa的个体减少20%,AA和Aa的个体分别增加20%”计算出一年后各种基因型对应东侧个体数,最后再计算出aa的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3.在如图所示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DNA分子的基本单位;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ATP(三磷酸腺苷),是生物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②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③具有双链结构,且含有碱基T,属于DNA分子片段;④是单链结构,且含有碱基U,属于RNA分子片段.
【解答】解:①是ATP,其中“○”中所对应的部分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②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中所对应的部分称为腺嘌呤;
③是DNA分子片段,其中“○”中所对应的部分称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④是RNA分子片段,其中“○”中所对应的部分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其中①和④的“○”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
p分页标题e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考查ATP、核苷酸、DNA和RNA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图,要求考生掌握ATP、核苷酸、DNA和RNA的结构,准确判断图中“○”中所对应的部分的含义,找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4.对如图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图1b阶段可进行诱变育种,作用于图1c阶段则可诱导产生多倍体
B.a点和b点酶的活性都很低,且在适宜温度下,均不能恢复活性
C.图3中bc段和de段光合作用速率都下降,此时造成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一样
D.图4中造成cd段的原因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一样的
【考点】细胞周期的概念;酶的特性;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1中,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其中a、c为分裂间期,b、d为分裂期;
图2为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点和b点酶的活性都很低,但b点在高温下酶变性失活,a点酶未失活,在适宜温度下,a点能恢复活性;
图3为典型的夏季一天的光合作用图解,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使光合速率下降;
图4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数的变化,图中ab段为间期的DNA复制,cd段由于着丝点分裂,使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
【解答】解:A、诱变育种应是作用于分裂间期,图1b阶段属于分裂期,多倍体育种应是作用于分裂前期,图1c阶段属于分裂间期,A错误;
B、a点和b点酶的活性都很低,b点在高温下酶变性失活,a点酶未失活,在适宜温度下,a点能恢复活性,B错误;
C、bc段下降是因为气孔关闭,CO2供应减少,de段下降是因为光照减弱,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是因为着丝点分裂,一条染色体上DNA由两个变成一个,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考生了细胞周期、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变化,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准确分析图解,识记诱变育种作用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的前期等知识.
25.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②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每一极均不含同源染色体;
③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与细胞质DNA平均分配;
④二倍体生物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p分页标题e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二倍体动物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时由于着丝点分裂,使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并且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使每一极均存在于与体细胞中相同的染色体.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平均分配的,因此染色体上的DNA是平均分配的;而细胞质的DNA是位于线粒体中的,由于细胞质在分裂过程中是随机分配的,因此细胞质DNA分配也是随机的.
【解答】解: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的每一极都有相同的一套染色体,每一套染色体都和体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因此二倍体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每一极都含有同源染色体,①正确,②错误;
③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DNA的分配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而细胞核中的DNA是均等的分配,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且明确有丝分裂全过程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DNA是平均分配的,而位于细胞质的DNA分配是随机的、不均等.
26.研究人员对分别取自4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细胞(甲、乙、丙、丁)进行分析、观察等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核仁 叶绿素 叶绿体 线粒体 中心体 核糖体 纤维素酶处理的结果
甲 × √ × × × √ 无变化
乙 √ × × × √ √ 无变化
丙 √ × × √ × √ 外层结构破坏
丁 √ √ √ √ √ √ 外层结构破坏
上述甲、乙、丙、丁4种细胞所代表的生物最可能是( )
①衣藻 ②硝化细菌 ③乳酸菌 ④光合细菌 ⑤蛔虫 ⑥水稻.
A.②⑤⑥① B.①⑤④⑥ C.①④⑤⑥ D.④⑤⑥①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和核仁;
真核生物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利用纤维素酶可以水解细胞壁;
中心体一般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解答】解:分析表格可知,甲有叶绿素和核糖体,但没有核仁、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结构,可推测很可能是光合细菌;
乙有核仁、中心体和核糖体,但无叶绿体和线粒体,并且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说明没有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动物,可能为蛔虫;
丙有核仁、线粒体和核糖体,并且纤维素酶处理外层结构被破坏,因此属于植物细胞,但是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因此该细胞可能是水稻中非叶肉细胞;p分页标题e
丁有核仁、叶绿体、中心体和细胞壁,因此该细胞为低等植物细胞,可能为衣藻.
故选:D.
【点评】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区别、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区别等知识,考生要明确,不是所有的高等植物细胞均具有叶绿体,叶绿体只分布在叶肉细胞或幼茎的皮层细胞中.
27.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本题是根 据遗传系谱图分析人类遗传病,先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和基因的位置,然后写出相关的个体的基因型,根据基因型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解答】解:据图,该病表现为父母正常,子女患病,因而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如果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3、Ⅱ?4都是携带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则Ⅱ?4一定带有致病基因,B正确;
C、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Ⅱ?4、Ⅰ?1都为携带者,Ⅰ?2基因型正常,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0,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为携带者的概率是 ,C错误;
D、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 ,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Ⅲ一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 ,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型的判断和遗传概率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28.某研究性实验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多指症,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红绿色盲,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C.苯丙酮尿症,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D.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
1、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根据调查目标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 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
【解答】解:AC、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AC错误;p分页标题e
B、红绿色盲是群体中发病率高的单基因遗传病,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好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正确;
D、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不适合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错误.
故选:B.
【点评】学生容易将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混淆起来.可以从调查对象、注意事项、结果计算及分析三方面去分析它们的区别.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如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对象是患者家系时,则发病率很高,就不符合实际了.
2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互相影响的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的形成.
【分析】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关影响,而表现为共同进化,所以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是进化形成的,A正确;
B、生物与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B错误;
C、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C正确;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求考生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原因,掌握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之间的关系,结合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要求考生明确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
3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的考查,回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比较二者的异同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①错误;p分页标题e
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 成的标志,因此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②正确;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③正确;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新物种形成导致物种的多样性出现,④正确;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个体,不是种群,⑤错误;
⑥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进而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⑥错误.
故选:B.
【点评】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和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30分)
31.研究人员用不同植物做了两组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
Ⅰ、利用紫苏进行了实验,如图甲表示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紫苏植株一昼夜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1)图中B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 光反应 阶段增强,此时产生的 [H]和ATP 为CO2的还原提供条件,所产生的O2可被细胞的呼吸作用所利用.
(2)紫苏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的点是 B、C .(用图中字母回答)
(3)该紫苏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 否 (填“是”或“否”).
Ⅱ、如图乙表示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在保持一定的pH值和温度时,给予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乙中的丙处添加CO2时,分析短时间内C5的变化为 减少
(2)若图乙中丁处给予光补偿点的光照,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的 d .
(3)若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则正确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a~g中 的 e .
(4)若在图乙中丁处给予适宜条件,使溶解氧的变化如图中的b,预计1小时后,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 750 微摩尔.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题图,正确理解各个曲线的关键点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解答】解:Ⅰ(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由A到B(0时到6时)及C到D(18时到24时)O2含量不断减少,说明呼吸作用消耗O2的大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由B到C(6时到啊18时)O2含量不断增加,说明呼吸作用消耗O2的小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故图中B点后曲线上升的原因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增强,而CO2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p分页标题e
(2)紫苏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相等的点就是图中的转折点,即B点和C点.
(3)由图可以看出D点低于A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氧气减少,故总体来讲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是在减少,所以没有有机物的积累.Ⅱ.(1)由图可知由于在图乙中的丙处添加CO2时,氧气在大量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CO2和C5结合形成C3,消耗C5增多,但短时间内生成C5基本不变,故C5减少.
(2)由图可以看出从7分到9分氧气增多50微摩尔,可以算出7分到9分增多25微摩尔,由图中0分到4分看以看出因呼吸作用氧气减少10微摩尔,每分减少2.5微摩尔,图乙中丁处给予光补偿点的光照,溶解氧变化的曲线应该不变,即是d.
(3)在图2中丁处加入使光反应停止的试剂,光反应停止,此时细胞只有呼吸作用曲线应该平行于黑暗时的呼吸作用曲线,故表示溶解氧变化的曲线是e.
由图可以看出从9分到11分氧气增多20微摩尔,可以算出9分到10分增多10微摩尔,由图中0分到4分看以看出因呼吸作用氧气减少10微摩尔,每分减少2.5微摩尔,故每小时实际产生的氧气量为:10+2.5=12.5微摩尔,12.5×60=750微摩尔.
故答案为:
Ⅰ:(1)光反应[H]和ATP
(2)B、C
(3)否
Ⅱ:(1)减少
(2)d
(3)e
(4)750.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的知识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如图一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含量的关系;图二表示该生物的部分细胞分裂图象;图三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a、b、c柱表示DNA的是 c ;图二中甲所示细胞的名称是 次级精母细胞 .
(2)图一中的数量关系由Ⅱ→Ⅲ变化的原因是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 ,这种变化相当于图二中 乙→丙 变化过程,此过程发生在图三曲线中的 CD 段中.
(3)图二甲中组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点上基因为A和a,形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或 交叉互换 .
(4)请绘出甲细胞再分裂为下一个时期的图象,并标注基因. .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图一中Ⅰ时期a、c为4,b为0,而Ⅱ时期a为4、b为8、c为8,所以a、b、c分别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
2、图二中甲图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图处于有丝分裂后期.p分页标题e
3、图三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的变化,其中AB段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加倍,表示DNA分子在间期发生了复制;CD段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减半,说明染色体的着丝点发生了分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二后期.
【解答】解:(1)图一中a、b、c柱表示DNA的是c,图二中甲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裂中期,又是雄性动物,所以其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
(2)图一中的数量关系由Ⅱ→Ⅲ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染色单体消失.这种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相当于图二中的乙→丙,此过程发生在图三曲线中的CD段中.
(3)图二甲中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点上基因由于复制关系应该相同,但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可变为A和a.
(4)
故答案为:
(1)c 次级精母细胞
(2)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 乙→丙 CD
(3)交叉互换
(4)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3.已知甲图中g与乙图中的“物质X”为同一物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f代表染色体,则e能被 甲基绿 染成绿色,将其彻底水解可得到[a]磷酸、[b]碱基和[c] 脱氧核糖 三种小分子物质,e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 双螺旋结构 .
(2)若f代表一种细胞器,且是合成物质X的场所,则e是 RNA .在乙图④过程中,所需的转运工具是 tRNA ,其具体功能是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
(3)若f代表一种病毒,现在科学家依次普遍认为它的起源晚于细胞,请根据所学生物学 知识给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理由: 病毒必须寄生于细胞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专题】模式图;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图乙:该图是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逆转录过程,③是RNA复制过程,④是翻译过程,⑤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物质X是蛋白质.
【解答】解:(1)f是染色体,e是DNA,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NA初步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f如果是细胞器,且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则为核糖体,e是RNA;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3)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p分页标题e故答案为:
(1)甲基绿 脱氧核糖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核糖体RNA(rRNA) 转运RNA(tRNA)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3)病毒必须寄生于细胞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核酸的分类、分布、结构、结构特点和功能及中心法则的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
34.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自交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Ⅱ 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C 组,原因是 基因突变的频率极低 .
(4)B组的育种方法是 单倍体育种 .B组育种过程中“处理”的具体方法是 对矮杆抗病Ⅱ的幼苗低温处理或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处理 .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该性状出现的原因是 环境引起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 .
【考点】杂交育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分析】A组是杂交育种,F2代获得矮抗植株后要连续自交来纯化;B组是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矮秆抗病Ⅱ是单倍体,要进行加倍处理才能获得二倍体纯合植株;C组属于诱变育种.
【解答】解:(1)A组的F1是双杂植株TtRr,自交后代F2的分离比是:9:3:3:1,矮抗个体占 ,其中 ttRR、 ttRr的杂合体,所以矮秆抗病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ttRr的杂合体占 .
(2)Ⅰ、Ⅱ、Ⅲ三类矮杆抗病植株中,Ⅰ、Ⅲ都是二倍体植株,而矮秆抗病Ⅱ是花粉离体培养得来的单倍体植株,基因型是tR,还要进行加倍处理成为二倍体才能获得可育品种,因此矮抗Ⅱ是高度不育的.
(3)A、B、C三组方法中, AB是对原有的基因进行分离组合,C方法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矮杆基因,由于基因突变的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所以这种方法较难获得矮秆抗病的新品种.
(4)B组单倍体育种,对F1代进行花药离体培养,由于F1产生四种配子,因而获得四种单倍体幼苗,其中矮抗的基因型是tR,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需要对幼苗进行低温处理或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加倍后二倍体植株ttRR才是可育的品种.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可能是有两种情况引起:①环境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例如:少水、少肥或病虫害等;②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的变异p分页标题e
综上答案:
16分)
(1)自交
(2)II
(3)C 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
(4)单倍体育种 对矮杆抗病Ⅱ的幼苗低温处理或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处理
(5)该性状的出现可能是由环境引起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点评】考查几种育种方法的基本过程,以及处理方法.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eRppF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