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

2015-2016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生 物 试 题 2015.11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32gRtj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试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并填涂相应的考试号。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请用0.5mm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学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B.胆固醇可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C.多糖都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D.DNA和tRNA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氢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合物相关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细胞中的无机盐常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含量少而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故A正确。胆固醇是细胞中重要的固醇类物质,是构成动物细胞的成分之一,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人体内,胆固醇还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胆固醇在血液中存在于脂蛋白中,其存在形式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几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LDL-C),能对动脉造成损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HDL-C),则具有清洁疏通动脉的功能。故B正确。植物体内的多糖包括纤维素、淀粉等,其中,淀粉是能源物质而纤维素是结构物质,故C错误。DNA的两条单链是通过氢键相连的,tRNA(转运RNA分子)由一条长70~90个核苷酸并折叠成三叶草形的短链组成的(见附图),分子中有碱基互补配对,形成氢键。故D正确。

[答案] C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

B.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C.原癌基因一旦发生突变就会导致细胞癌变

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生命活动稳定状态的维持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相关知识。动物体内的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故A选项错误。细胞衰老的,变化最终表现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具体表现为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皱折,染色质固缩,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等,故B选项错误。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癌症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一系列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并且逐渐积累的结果。故C选项错误。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地由基因决定的生命历程,是细胞正常的生理过程,对生物个体正常的个体发育、生命活动稳定状态的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等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故D正确。p分页标题e

[答案] D

3.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红番茄、苹果等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B.蛋白质鉴定实验中,加入的NaOH溶液可为颜色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C.脂肪鉴定实验中,加入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

D.脂肪鉴定实验中,花生子叶细胞间不可能观察到橘黄色小颗粒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鉴定类的实验。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结果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故实验材料必须符合无色且富含还原糖的要求。而红色番茄本身具有红色,干扰实验的结果。故。A选项错误。蛋白质鉴定的原理是碱性溶液中,蛋白质的肽键与铜离子形成紫色的复杂化合物,故

B选项正确。脂肪鉴定实验中,苏丹染液是脂溶性的,50%的酒精可洗去玻片标本上的染色液的浮色,故C选项错误。本实验需要对花生子叶进行切片,染色,故某些细胞被破坏后,能够造成

叶细胞间存在脂肪微粒,可能观察到橘黄色小颗粒,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 B

4.下表为不同温度条件下三种酶活性高低的相对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温度

酶种类 10℃ 20℃ 30℃ 40℃

a酶 40 65 95 75

b酶 15 60 97 25

c酶 10 25 50 90

A.a酶比b酶的最适温度高

B.c酶的最适温度一定大于40℃

C.温度低于20℃时,酶都因结构被破坏活性降低

D.40℃时,a酶和b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需要学生在理解酶作用原理的基础上,掌握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基本原理,能够利用已有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右图,无法判断a酶、b酶最适温度的具体值,故A、B都是错误的。当环境温度远超过酶的最适温度时,大部分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发生不可逆变的改变。当温度较低的时后,酶的活性会降低,但是温度升高时,活性会升高,表明酶的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故C错误而D正确。

[答案] D

5.下列关于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精母细胞永久装片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选择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培养液内的溶氧量是无关变量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D.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可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动态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与教材中实验相关的知识。“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一个直观感性认识。蝗虫染色体数目较少,同时蝗虫的染色体多为端部或近端部染色体,染色体较大。正是因为染色体少而大,有利于观察染色体在各时期的行为。选择蝗虫作为材料,在同一标本上可以方便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还都可以还原出精子形成过程。虽然在装片中也能看到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但这个材料显然不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选择,故A选项错误。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培养液内的溶氧量的有无和多少应该是自变量而不是无关变量。故B选项错误。鲁宾和卡门用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实验:第一组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向同种植物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分析了两组实验释放的氧气。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O2;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部是18O2。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故C正确。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需要先对实验材料进行解离、染色、漂洗、制片等处理,细胞均已经死亡,无法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动态变化。故D答案错误。p分页标题e

[答案] C

6.下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表示线粒体,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存在于内膜上和基质中

B.图2表示叶绿体,光合色素位于类囊体薄膜上

C.两种细胞器所含DNA不同,但酶的种类相同

D.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并可共存于同一个细胞内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图形,图1代表线粒体,图2代表叶绿体。两种细胞器中都含有DNA,核糖体和双层膜结构。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存在于内膜上和基质中。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上分布有光合色素,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薄膜和基质中。故A和B选项都是正确的。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有叶绿体也有线粒体,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线粒体能够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故D选项是正确的。两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细胞器所含DNA不同,酶的种类不完全相同。

[答案] C

7.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ATP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B.人的心肌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相同

C.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D.有光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

[解析] 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但不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糖类才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A错误。心肌细胞中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才是产生ATP的场所。故B错误。无氧条件下,植物细胞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也能产生ATP,故C错。有光条件下,叶绿体光反应能够产生ATP。有氧条件下,细胞有氧呼吸,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都能产生ATP,故D选项正确。

[答案] D

8.下图表示植物细胞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H]的转移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伴随有ATP的消耗 B.过程②发生时的产物还有C3

C.过程③需要消耗水 D.过程④发生在线粒体的基质中

[解析]图中①代表光合作用光反应,同时产生ATP而不是消耗ATP,故A选项错误。②代表光合作用暗反应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消耗C3而不是产生C3,故B选项错误。③代表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在丙酮酸彻底分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水,故C正确。④代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故D选项错误。

[答案] C

9.下列各项与细胞呼吸原理无关的是

A. 低温可以延长水果的保存期   B. 水涝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C. 利用葡萄、高粱和酵母菌酿酒   D. 温室大棚适当补充光照可提高产量p分页标题e

[解析]保存水果的要求是能尽可能保留水果的糖分和水分,不改变品质。故可以采用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减缓呼吸作用。A正确。水涝使土壤中缺少氧气,农作物根系供氧不足,只能进行有限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会造成烂根,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故B正确。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可以利用葡萄、高粱等作为原料产生酒精。所以C正确。

温室大棚中适当补充光照,能够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此技术没有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故D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1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分泌功能的活细胞才能产生酶

B.酶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

C.一种酶只能催化一定的反应物发生反应

D.酶通过为化学反应供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解析]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具有分泌功能的活细胞可能产生胞外酶,故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者RNA,可被水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故B错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定的反应物发生反应,故C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本身不能提供能量。故D错误。

[答案] C

1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假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假说的主要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结果相同,验证了假说是成立的

C.假说能解释F1自交出现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D.根据假说推断,F1能产生数量比例为1∶1的雌雄配子

【解析】题考查对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的理解以及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孟德尔假说的内容: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随机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是假说的主要内容,故A正确。对假说进行验证的实验是测交,当用假说预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际实验的结果相同,验证了假说是成立的,故B、C错误。根据假说内容,F1产生配子时,雌配子中含显性遗传因子和含隐性遗传因子两者类型数目相同,雄配子中含显性遗传因子和含隐性遗传因子两者类型数目相同,但雌雄配子的数量往往不等,一般同种生物的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数量,故D错误。

【答案】A

12. 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选用紫花植株分别与红花、白花、紫花植株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p分页标题e

 A.红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红花植株

B.白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均为白花植株

C.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后代只有紫花植株

D.决定萝卜花色的等位基因遗传时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抽测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由“萝卜的花有红色、紫色和白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萝卜花色的遗传是不完全显性遗传。假设萝卜花色由A--a控制,由图③可知紫色的基因型为Aa,结合图①②可推知红花、白花都是纯合子。故A、B、C均正确。决定萝卜花色的等位基因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故D错误。

【答案】D

13.蜗牛壳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14% B.30%、21% C.70%、2l% D.70%、42%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频率的理解。在一个种群中控制同一性状所有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又知AA占55%,无条纹个体(aa)占15%,Aa个体占1-55%-15%=30%。当个体之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没有选择作用,子、亲代中相同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55%+1/2×30%=70%。在一个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频率之和为1,a基因频率=1-70%=30%。当个体之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没有选择作用时,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乘积的2倍,Aa的基因型频率=2×30%×70%=42%,故D正确。

【答案】D

14.下列关于果蝇体内X、Y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次级精母细胞都含有Y染色体 B. X、Y染色体上不存在等位基因

C. 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D. X、Y染色体上的基因均与性别决定相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减数分裂及性别决定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源染色体是指在联会时期能配对的两条染色体。X、Y染色体在联会时期能配对,因此X、Y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故C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含XY)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X、Y分离)形成二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X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含有Y染色体,故A错误。X、Y染色体虽然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但是有同源区段,在同源区段可能存在等位基因,故B错误。在X、Y染色体上某些基因与性别决定没有联系,如X、Y染色体上同源区段的基因B、b,XBXB与XbYb交配,子代雌(XB Xb)、 雄(XB Yb) 个体均为显性性状,故D错误。

【答案】C

15.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所得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人工去掉隐性个体,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让其自交,第二组让其自由传粉。则一、二组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p分页标题e

A. 1/9、1/6 B.3/8、1/9 C.1/6、5/12 D.1/6、1/9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分离定律的运用。将基因型为Aa的玉米自交,子代有3种基因型AA、Aa、aa,比例为1:2:1;,去掉隐性个体后剩下AA、Aa,分别占1/3,、2/3。第一组:当让其自交时有两种情况即AA自交,Aa自交,只有Aa自交才会产生aa个体,aa基因型所占比例为2/3(Aa的比例)×1/4(Aa自交后代中aa的比例)=1/6;第二组:当让其自由传粉时,有3种情况即AA×AA、AA×Aa、Aa×Aa,只有Aa×Aa才会产生aa个体,aa基因型所占比例为2/3(Aa的比例)×2/3(Aa的比例)×1/4(Aa自交后代中aa的比例)=1/9,故D正确。

【答案】D

16.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中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

C.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应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特有的元素32P和35S,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因此只能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得到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细菌,然后让噬菌体分别侵染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细菌得到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噬菌体,故A错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很重要,如果时间过短,部分被32P 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如果时间过长,32P 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含32P噬菌体,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离心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故B正确。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因此无法确定蛋白质的功能,故C错误。因为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均有H元素,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中,故D错误。

【答案】B

17.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的特异性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有关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数目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3

【解析】本题考查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及DNA复制的理解。 DNA分子的特异性与碱基对(碱基、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关,故A正确。在双链DNA分子中,两种不互补碱基之和占50%,因A占20%,故C占30%,当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有23=8个DNA分子,原来有1个DNA分子,利用原料合成了7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中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30%×5000×2=3000个,复制3次需要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3000×7=21000=2.1×104,故B错误。该DNA复制3次共有23=8个DNA分子,2×8=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32P的单链只有亲代的2条与含31P的单链有16-2=14条,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数目之比为1∶7,故C正确。该DNA复制3次共有23=8个DNA分子,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含32P的DNA有2个,只含31P的DNA分子有8-2=6个,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3,故D正确p分页标题e

【答案】B

18.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因a、b仅有图③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①③

B.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C.④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

D.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等内容的理解。图①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故D错误②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图③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属于基因突变,故B错误。④是染色体中多了或少了一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增添(重复)或缺失,故C正确。如果图中4种变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都能够遗传,故A错误。

【答案】C

19.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条件下,二倍体多数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个体都是单倍体

D.三倍体无籽西瓜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染色体组数目及育种的理解。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故A正确。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如果本物种体细胞中有多个染色体组时,则相应的单倍体中染色体组数目大于1个,如果本物种体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则相应的单倍体中有1个染色体组,故B正确,C错误。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三倍体,故D正确。

【答案】C

20.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研究其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正确方法是

①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②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研究遗传方式

③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④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研究遗传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对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理解。研究其发病率时应在足够大的群体中随机调查,发病率=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在研究其遗传方式时应选择患者家系中进行。故D正确。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不得分。

2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内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核孔使核质之间的物质可以自由进出

C.核膜为双层膜,外膜上附着有核糖体 D.克隆羊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p分页标题e

【解析】本题考查对真核细胞细胞核结构和功能及克隆原理的理解。真核细胞细胞核结构包括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等,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因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而得名,故A正确。镶嵌在核孔上的一种复杂的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对进出细胞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故B错误。核膜为双层膜,核外膜面向胞质,附着有核糖体,核内膜面向核内,表面上无核糖体,故C正确。克隆羊是用已经分化的成熟的体细胞(乳腺细胞)的细胞核和未受精的去核的卵细胞形成的融合细胞发育而来的。克隆羊的诞生证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故D正确。

【答案】ACD

22.右图为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④在生物体内约有20种

B.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于②和③

C.结构④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一般不参与脱水缩合

D.生物体内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多肽链需要n种密码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氨基酸结构、脱水缩合、翻译等内容的理解。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每种氨基酸分子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故A正确。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氨基、氢原子、羧基和R基,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失去-OH)和另一个氨基酸中的氨基(失去-H)相连接,同时脱去一个水分子,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即①和③,故B错误。在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时一般不会用侧链缩合,这是由酶的专一性决定的,负责氨基酸活化的氨酰tRNA合成酶不会与侧链反应形成肽键,故C正确。mRNA上3个相连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这3个碱基叫做1个密码子,生物体内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多种,而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因此n个氨基酸形成的一条多肽链需要n个密码子,小于等于n种密码子。故D错误。

【答案】AC

23.在某哺乳动物(2n=24)的睾丸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和12、24、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甲一定在进行有丝分裂 B.细胞甲中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

C.细胞乙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D.细胞乙一定在进行减数分裂

【解析】本题考查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则一个染色体组中有12条染色体,故C正确。当细胞甲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24、48、48时,细胞甲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A错误。但细胞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故B正确。细胞乙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数依次是12、24、24,细胞乙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故D正确。p分页标题e

【答案】BCD

24.兔子的毛色是由常染色体上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A和Aa控制黑色素的合成且等效,B基因可以淡化黑色的深度,其中BB将黑色素全部淡化使其为白色,Bb只是部分淡化使其为黄褐色。现将纯种的黑色兔子和基因型为aaBB的兔子进行交配,F1全部为黄褐色,让F1随机交配得到F2。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F1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F2白色个体中纯合子占1/7

C.F2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

D.F2的性状分离比为黑色∶黄褐色∶白色=3∶6∶7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和Aa控制黑色色素的合成且等效,而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且BB将色素全部淡化,Bb只是部分淡化色素.因此,黑色的基因型为A-bb,黄褐色的基因型为A-Bb,白色的基因型为A-BB和aa--.纯种黑色和基因型为aaBB的兔子进行交配,F1全部为黄褐色,说明纯种黑色的基因型为AAbb, F1黄褐色为AaBb,故A错误。F2白色个体(共7份)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1:2:1:2:1,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各1份,占3/7,故B错误。 F2中黑色个体(共3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2,故C正确。F2黄褐色个体(共6份)的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Bb:AaBb=2:4,F2中黑色∶黄褐色∶白色=3∶6∶7,故D正确。

【答案】AB

25.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若干年之后,这些兔子的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C.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物种

D.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当若干年后小岛上的这些兔子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说明小岛上的这些兔子与欧洲家兔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欧洲家兔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故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地理环境只能将众多变异类型中适应环境的个体选择出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但是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生物的变异,故A错误、B正确。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故D错误。

【答案】A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5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65分。

26.(8分)如图所示,图1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代表浆细胞,则直接参与抗体蛋白加工和转运的细胞器有 ▲ (填编号)。抗体蛋白分泌出细胞要穿过 ▲ 层膜,此项生理活动体现了细胞膜结构具有 ▲ 特点。p分页标题e

(2)图1中具有类似图2功能的结构还有 ▲ (填编号)。

(3)图2中Y物质是转运到细胞内的,判断依据是 ▲ 。

(4)图2中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则图1中与b方式相关的细胞器有 ▲ (填编号)。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细胞结构及物质运输等部分内容。题干中问直接参与抗体蛋白加工和转运的细胞器,没有问合成的场所,所以不能选④。分泌蛋白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不属于跨膜运输,因此没有穿过细胞膜,胞吞胞吐过程均可体现细胞膜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图2反映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其他生物膜均有细胞膜一样的功能特点,因此图1中具有类似图2功能的结构还有②⑤⑦。Y物质是转运方向是进或者出细胞,需要判断细胞膜的内外,细胞膜外表面有糖蛋白(的糖链)。图2中a、b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均需要载体蛋白参与,因此需要核糖体参与合成蛋白质;方式b还需要细胞呼吸供能,因此需要线粒体的参与。

[答案]

(1)⑤⑦ 0 一定的流动性

(2)②⑤⑦(2分)

(3)糖蛋白(的糖链)在细胞膜外表面

(4)②③(或②③⑦,②③必答)(2分)

27.(8分)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容易获得只具有单层细胞的材料,但内表皮是无色透明的,用其直接作观察材料,效果不理想。中性红是一种弱碱性pH指示剂,变色范围为pH 6.4~8.0之间(酸性为红色,碱性为黄色)。植物的活细胞能大量吸收中性红并进入液泡;死细胞用中性红染色后,不产生液泡着色现象,但可使细胞核染色。回答下列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实验步骤

步骤一:用小刀在鳞片叶内侧划成约2cm2的小块,两手握住小块的两侧并朝内表皮方向对折,露出内表皮,然后用镊子取下小片内表皮。

步骤二:将取下的内表皮放入0.03%的中性红溶液中染色3min后,放在清水中浸泡10 min,以褪去细胞壁的颜色。

步骤三: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加一滴清水,将上述内表皮置于清水中,盖上盖玻片。

步骤四:从盖玻片一侧滴加0.5g/mL的蔗糖溶液,在另一侧 ▲ 。这样的操作需要 ▲ ,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步骤五: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右图所示。

步骤六:将装片上的蔗糖溶液置换成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现象分析

①观察结果显示,液泡的颜色为桃红色,由此可判断细胞液偏 ▲ 性。

②图中A处的物质是 ▲ 。细胞B的细胞核被着色,而其他结构没有着色,可能的原因是 ▲ 。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质壁分离无法复原,原因可能是蔗糖溶液浓度 ▲ ,导致 ▲ 。

④换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重复该实验,发现在没有将KNO3溶液置换成清水的情况下,质壁分离的细胞发生了自动复原现象。在此过程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 ▲ 。p分页标题e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步骤四考察的是引流法的操作,从盖玻片一侧滴加0.5g/mL的蔗糖溶液,在另一侧要用吸水纸吸引,这样可以将蔗糖溶液吸引到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中,且这样的操作需要重复多次,以保证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题干告诉我们:中性红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碱性条件下呈黄色,植物的死细胞用中性红染色后,不产生液泡着色现象,但可使细胞核染色。由题干中给出的信息判断:细胞液偏酸性;细胞B的细胞核被着色,而其他结构没有着色,可能是因为该细胞已死亡。因为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因此发生质壁分离后,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间隙中的物质就是实验中所选用的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质壁分离无法复原,原因可能是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第④小题中,涉及到的物质运输有水分的运输和K+、NO3-的运输,因此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自由(简单)扩散、主动运输。

[答案]

(1)用吸水纸吸引 重复多次

(2)①酸 ②蔗糖溶液 该细胞已死亡 ③过高 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④自由(简单)扩散、主动运输(答全给分)

28.(8分)有两个纯种小麦品种,甲品种是高秆抗锈病(DDTT),乙品种是矮秆不抗锈病(ddtt)。现将这两个品种进行下列3组实验, 结果都能筛选出矮秆抗锈病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组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所占比例是 ▲ 。

(2)第②组育种方法称为 ▲ ,其优点是 ▲ 。其中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 ▲ ,所得幼苗中含矮秆抗病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

(3)第③组育种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 ,一般来说,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 ▲ (高或低)。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原因是 ▲ 。

[解析]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有关育种的知识。第①组F1的基因型是DdTt,F2中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是ddTT,所占比例是 。第②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花药离体培养为幼苗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由于F1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分别是DT、Dt、dT、dt,因此所得幼苗中含矮秆抗病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4。第③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多种变异植株中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比例较低。休眠种子的代谢缓慢,细胞几乎不发生分裂,而萌发的种子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所以育种时所需处理的种子应当是萌发的而非休眠的。

[答案]

(1)1/16

(2)单倍体育种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全能性 1/4p分页标题e

(3)基因突变 低 细胞分裂旺盛,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29.(8分)某科研小组利用鬼针草研究可可碱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可可碱

浓度

(mmol•L-1)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指数

(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分裂期细胞占比(%)

前期和

中期 后期和

末期

0 3.73 3.04 0.69

0.1 2.90 2.16 0.74

0.5 2.10 1.72 0.38

1.0 1.96 1.72 0.24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 ▲ 。镜检时应注意移动装片,寻找根尖 ▲ 区细胞,对处于 ▲ 期且染色体 ▲ 的细胞进行拍照、计数。

(2)计数时应随机观察多个视野,目的是 ▲ 。

(3)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 ▲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4)右图为一位同学镜检时所拍摄的显微照片,其中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可能是 ▲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丝分裂的实验、显微镜操作、多倍体的形成等内容。解离剂是盐酸(或盐酸和酒精)。观察有丝分裂,应该选择分生区细胞进行观察。因为要计算有丝分裂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而分裂期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比较清晰,因此拍照、计数时,选择处于分裂期的细胞。计数时应随机观察多个视野,目的是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或降低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比例由0.69%降到了0.24%,原因可能是可可碱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无法牵引染色体移动。可可碱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或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均可导致所观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加倍。

[答案]

(1)盐酸(或盐酸和酒精) 分生 分裂期 分散良好(或清晰等)

(2)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或降低实验误差)

(3)较少 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可可碱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或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30.(8分)如图所示,图1为某二倍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某时期示意图,图2、图3为某动物(2n=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图4为以上两种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值(用H表示)的变化曲线,其中f点代表分裂结束点。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 ▲ 期,其中囊泡来自 ▲ (填细胞器名称),囊泡与形成新细胞的 ▲ 有关。

(2)图2细胞的名称为 ▲ ,图3细胞中含有 ▲ 对同源染色体。p分页标题e

(3)图4曲线中d→e发生的变化是 ▲ ,e点时细胞中含有 ▲ 个染色体组。若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H的变化,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 ▲ 段。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典型特征是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壁,而细胞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囊泡即来自高尔基体。图2中正在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期是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细胞是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对染色体数目、形态分析,判断图3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产物,叫次级精母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图4中曲线分析:ab段处于间期的G1期;bc处于DNA复制时期即S期;cd段表示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中含有2个DNA分子,可以表示的细胞分裂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中后末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d→e表示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中的DNA数量由2条变为1条,可以表示的细胞分裂时期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如果e点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含有4个染色体组,如果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含有2有染色体组。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对应图4中的曲线处于cd段。

[答案](1)末期   高尔基体  细胞壁 (2)初级精母细胞  0  (3)着丝点的分裂   4或2   cd

31.(9分)绣线菊是一种常见的园林栽培灌木,为研究金山绣线菊和金焰绣线菊对弱光照的耐受能力,研究者进行如下实验:①利用遮荫网控制不同组别的透光程度(透光处理)。②撤掉遮荫网,常规条件培养15天(恢复处理),测得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对照组采取的处理是 ▲ 。各种处理条件下,植物体在图示时段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时刻是 ▲ 。

(2)处理条件为 ▲ 时,两种绣线菊光合速率在全天只出现一次高峰,此条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 ▲ 阶段。

(3)分析两种绣线菊恢复处理的曲线可知,对弱光耐受能力更强的是 ▲ 绣线菊,理由是 ▲ 。

(4)本实验中每种处理条件几乎都在12时左右出现“低谷”,此时细胞间隙中的 ▲ 不足,直接导致暗反应中 ▲ 产量下降。

(5)若想进一步研究不同透光处理是否影响叶片中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实验操作步骤应包括 ▲ (填序号)。

①称取等量各组叶片分别加入等量无水乙醇,研磨、过滤提取色素滤液 ②制作各组叶片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③利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提取液,在滤纸条上画线,反复多次 ④利用移液管在无菌条件下向滤纸条上转移色素提取液 ⑤将带有色素提取液的滤纸条底端浸于层析液中一段时间 ⑥比较各组滤纸条上色素条带的数量、宽度和颜色差异p分页标题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光合作用、色素提取及分离实验的知识。对照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本实验中,用自然光照处理的为对照组。各种处理条件下,植物体在图示时段内净光合作用量均为正值,因此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时刻是16时。分析曲线可知,处理条件为透光20%~25%时,两种绣线菊光合速率在全天只出现一次高峰,此条件下,因为光照弱,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透光20%~25%条件处理的金焰绣线菊恢复处理后,在(8时)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因此对弱光耐受能力更强的是金焰绣线菊。本实验中每种处理条件几乎都在12时左右出现“低谷”,因为此时气孔关闭导致CO2吸收量降低,从而导致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产量下降。提取分离色素无需对叶片进行显微镜观察,比较色素种类和含量只要比较各组滤纸条上色素条带的数量、宽度和颜色差异即可。

[答案]

(1)自然光照(完全不遮荫) 16时 (2)透光20%~25% 光反应

(3)金焰 透光20%~25%条件处理的金焰绣线菊恢复处理后,在(8时)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合理给分) (4)CO2 C3(或三碳化合物)

(5)①③⑤⑥

32.(8分)下图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不可能发生在 ▲ 。

A.肌肉细胞 B.肺泡细胞

C.成熟的红细胞 D.造血干细胞

(2)图中过程①是 ▲ ,此过程既需要 ▲ 作为原料,还需要能与基因上的启动子结合的 ▲ 进行催化。

(3)过程②中,核糖体在物质b上的移动方向是 ▲ (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4)若图中异常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谷氨酸—”,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则物质a中对应的模板链碱基序列为 ▲ 。

(5)图中所揭示的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

▲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若该致病基因是由正常基因的某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则两种基因所得物质b的长度 ▲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性状表达过程及基因与形状关系。蛋白质的合成不可能发生在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因为该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根据图可以判断过程①是转录过程,过程②是翻译过程,物质a是DNA,物质b是RNA,转录过程既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还需要RNA聚合酶进行催化。根据核糖体上多肽链的长度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B→A。根据携带丝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AGA、CUU,可以推知丝氨酸和谷氨酸的密码子为UCU、GAA,进而可以推知物质a模板链对应碱基序列为—AGACTT—。根据图可以看出该异常蛋白质没有起催化作用,所以致病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若致病基因由正常基因的中间部分碱基替换而来,基因中的碱基数量并未发生改变,所以两种基因的长度是相同的。p分页标题e

[答案]

(1)C (2)转录  核糖核苷酸  RNA聚合酶 (3)B→A (4)—AGACTT— 

(5)蛋白质的结构 相同

33.(8分)下图所示的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回答下列问题:

 (1)Ⅲ10所患遗传病是 ▲ 染色体 ▲ 遗传,Ⅱ4与Ⅱ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

(2)若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其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 。

(3)Ⅲ11的基因型是 ▲ 。Ⅲ9的色盲基因来自Ⅰ1的概率是 ▲ 。若Ⅲ11与Ⅲ9结婚生一个孩子,其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 。

(4)根据婚姻法,Ⅲ11与Ⅲ9结婚属于近亲婚配。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易导致 ▲ 。

[解析]根据Ⅱ3和Ⅱ4所生的Ⅲ10是甲病患者且性别为女性判断,甲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那么乙病就是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Ⅲ9判断Ⅱ3和Ⅱ4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根据Ⅲ10判断Ⅱ3和Ⅱ4与甲病有关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所以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AaXBY、AaXBXb。Ⅱ4的Xb来自Ⅰ1,因此Ⅱ5的基因型是XBXb的概率为1/2。因为Ⅱ6是甲病患者,所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和Aa,由此判断Ⅱ5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3,综合分析,Ⅱ4与Ⅱ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2/3=1/3。若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是Aa的概率是2/3,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是XBY、XBXB、XBXb,是XBXb的概率是1/3,其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9。因为Ⅱ7和Ⅱ8没有患甲病,Ⅲ12患甲病,因此Ⅲ11的基因型是AA或Aa,又Ⅱ7是乙病患者,因此Ⅲ11的基因型是XBXb,综合对两种遗传病的分析,Ⅲ11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Ⅲ9的色盲基因直接来自Ⅱ4,而Ⅰ2表现正常,因此Ⅱ4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Ⅰ1。Ⅲ11与Ⅲ9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或AaXBXb、AaXbY或AaXbY,若Ⅲ11与Ⅲ9结婚生一个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2/3×2/3×1/4=1/9,患乙病的概率是1/2,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18。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易导致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增加,从而导致后代发病率增加。

[答案]

(1)常 隐性 1/3

(2)2/9 (3)AAXBXb或AaXBXb 1 1/18

(4)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增加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32gRtj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89608.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