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生 物 试 题 2015.1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kT9n62F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并填涂相应的准考证号。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题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机盐大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B.脂肪、类脂和固醇都属于脂质
C.乳糖、葡萄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糖类
D.性激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解析】
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A错误;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细胞共同的糖类,C错误;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D错误。
【答案】B
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各种组织、器官
B.细胞分裂都会出现纺锤体和遗传物质的复制
C.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D.细胞凋亡有利于个体生长发育,其过程受基因控制
【解析】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B错误。
【答案】B
3. 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常用番茄、苹果等组织样液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
B.脂肪鉴定中观察花生子叶切片细胞间不可能出现橘黄色小颗粒
C.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是为了溶解组织中的油脂
D.蛋白质鉴定中加入的0.1g/L NaOH溶液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
【解析】
番茄的红色会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切片时,被破坏的子叶细胞会释放出少量脂肪,细胞间会出现橘黄色小颗粒,B错误;50%的酒精主要作用是洗去浮色,C错误。
【答案】D
4.如下图所示,在漏斗中加入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液面齐平,一段时间后,待漏斗内液面不再变化时,再向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蔗糖酶。下列坐标曲线中能正确反映整个实验过程中漏斗内外溶液的液面高度差变化的是
【解析】
实验开始时,漏斗中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的蒸馏水,烧杯中的水分向漏斗中渗透,漏斗液面升高。一段时间后,加入的蔗糖酶,使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引起漏斗中溶液浓度进一步升高,漏斗液面继续升高。由于半透膜允许单糖分子透过,漏斗中的葡萄糖和果糖进入烧杯中,漏斗中的溶液浓度下降,漏斗液面随之下降,最终漏斗中加入的蔗糖酶,维持着一定的液面高度差。p分页标题e
【答案】C
5.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酶通过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酶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低温下酶的活性较低是因为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解析】
ATP合成酶可以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A正确;酶能显著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错误;酶是活细胞产生的,C错误;低温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酶的空间结构不会被破坏,D错误。
【答案】A
6.孟德尔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种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A.亲本必须是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F1的雌、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解析】
亲本既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也可以选择纯种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因此亲本必须是纯种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与F2出现这种比例无直接关系。
【答案】A
7.下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其中X、Y、M、N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骨骼肌细胞中
B.X→Y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M、N分别代表乳酸和酒精
D.Y、M、N中的氧元素均来自于X
【解析】
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肝细胞中,A错误;X是葡萄糖,Y是丙酮酸,X→Y过程是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M是乳酸,N是水,C错误;N是水,其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氧气,D错误。
【答案】B
8.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分布不均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
D.林德曼进行能量的定量分析,发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的特点
【解析】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没有证明出这种“刺激”就是生长素。
【答案】C
9.下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 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中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p分页标题e
B.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C.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端存在起始密码子
【解析】
a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c中碱基对发生变化,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B正确;在减数分裂中交叉互换一般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基因的首端存在起始子,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D错误。
【答案】B
10.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可获得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
B.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噬菌体的DNA分开
C.如果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
D.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
T2噬菌体是一种细菌性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开,B错误;离心前保温时间过长,部分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升高,C正确;该实验结果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也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C
1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频率,从而加速育种进程
B.单倍体育种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为获得隐性纯合体,可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缩短育种时间
D.为了解决三倍体无籽西瓜年年制种的问题,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解析】单倍体育种需对单倍体幼苗进行诱导染色体加倍处理,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故B错误;隐形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通过杂交育种得到表现型符合生产要求即可。
【答案】B
1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生物的定向变异
【解析】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只有当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导致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是种群间的个体无法相遇而不能基因交流,生殖隔离是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基因交流,所以种群间隔离一旦形成,基因便不能交流;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p分页标题e
【答案】B
13.右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能双向传递
B.神经冲动在结构①处和结构②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C.结构②处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D.刺激Ⅰ、Ⅱ处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Ⅲ处则不能
【解析】结构①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的作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构①处传导速度较结构②处的传导速度慢;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刺激Ⅲ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逆向传递。
【答案】D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纤维素、尿素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肝糖原合成会加快
D.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肝细胞
【解析】纤维素是植物多糖,不能被人体吸收;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胰岛素是降血糖,而肝糖原合成会加快可以降低血糖含量;
激素的作用具有选择性,运输没有选择性。
【答案】C
15.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
A.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 D.与特定的抗体结合可失去致病能力
【解析】淋巴因子的作用是增强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不能与病原体直接接触;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
【答案】D
1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B.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C.植物向光性现象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解析】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运到侧芽,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体现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在植物向光生长时,向光侧和背光侧均为促进生长。
【答案】D
1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1mm×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p分页标题e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D.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
【解析】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
【答案】D
18.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
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析】 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
【答案】C
19.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A.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C.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D.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
【解析】
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答案】A
20.下图表示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韭菜宿根进行的实验流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B.两组实验的结果①中共有色素带的颜色是黄色和橙黄色
C.两组实验的结果②中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蓝紫光区域
D.在做提取韭黄色素的实验时,不加碳酸钙对滤液颜色的影响不大
【解析】
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快;光下生长的韭菜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避光生长的韭黄只含有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故两组实验的结果②中吸收光谱最明显的差异出现在红光区域;研磨时加碳酸钙主要是防止叶绿素分子被破坏,韭黄中不含叶绿素,不加碳酸钙对滤液颜色的影响不大。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不得分。p分页标题e
2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B.血红蛋白中不同肽链之间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C.氨基酸按不同的排列顺序脱水缩合可形成不同的蛋白质
D.由1001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环状肽链含有1001个肽键
【解析】
每个氨基酸分子中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但R基上也可能含有氨基或羧基,所以每个氨基酸分子中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肽键是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连接两条肽链的键有二硫键等;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环状肽链中的肽键数等于氨基酸数。
【答案】CD
22.下表是关于酶专一性的实验设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步骤
编号 1 2 3 4 5
注入淀粉溶液 注入蔗糖溶液 注入某种酶溶液 注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 观察现象
试管Ⅰ 2mL — 2mL 2mL A
试管Ⅱ — 2mL 2mL 2mL B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无关变量是底物的用量、反应温度等
B.步骤3可以选用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
C.若步骤3选用新鲜的淀粉酶,则现象A是产生砖红色沉淀,B无砖红色沉淀
D.该实验还可选用碘液作为检测试剂
【解析】
本实验用同种酶催化两种不同的物质来研究酶的专一性,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酶可以选择新鲜的淀粉酶或蔗糖酶;若选择新鲜的淀粉酶,试管Ⅰ中的淀粉被水解生成还原性糖,所以现象A是产生砖红色沉淀,试管Ⅱ中的蔗糖不能被淀粉酶催化水解,蔗糖是非还原糖,所以现象B是无砖红色沉淀;蔗糖及蔗糖水解产物都不能跟碘液发生颜色反应,故用碘液无法判断蔗糖是否被催化水解。
【答案】BC
23.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在盛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呈均匀分布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D.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
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主要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没有互利关系,不属于共生;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p分页标题e
【答案】BCD
24.下列有关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便于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B.加盖玻片时,应避免产生气泡,否则会影响观察
C.撕取洋葱表皮时,若带有叶肉细胞,会使细胞重叠而影响实验效果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内因是细胞壁无伸缩性,而原生质层有伸缩性
【解析】
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具有紫色的大液泡,发生质壁分离时容易观察;盖玻片下气泡会影响观察效果;若撕下了许多叶肉,显微镜下会看到很多细胞的重叠影像,影响实验效果;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答案】ABC
25.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洋葱根尖时,经常换水可防止烂根
B.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并保持细胞活性
C.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所用的时间比解离长
D.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此区细胞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
【解析】
培养洋葱根尖时,若不经常换水,根尖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积累对根系生长不利,根部细胞大量死亡,导致烂根;解离的目的是让细胞相互分离,解离液中的盐酸和酒精会杀死细胞;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漂洗时间约10分钟,解离时间为3—5分钟,故漂洗所用的时间比解离长;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都是死细胞,观察不到细胞正在分裂现象。
【答案】AC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5分)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计65分。
26.(8分)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结构示意图,分析回答:(括号中填数字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该图中构成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 ▲ (填数字)。膜蛋白A在执行相应功能时需要消耗ATP,产生ATP的结构主要是[ ▲ ] ▲ 。
(2)该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突起即微绒毛,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 ▲ 。微绒毛不仅可以增加膜面积,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 ▲ 数量,有利于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等物质。
(3)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还具有 ▲ 功能。图中的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 ▲ 。
(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方式是 ▲ ,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
【解析】
(1)①是核糖体、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核、⑥是线粒体,除①核糖体外,其余结构都具有膜;⑥线粒体是形成ATP的主要场所。
(2)该微绒毛的基本骨架是指该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肠腔中的葡萄糖需要膜蛋白A(一种载体蛋白)的转运。p分页标题e
(3)膜蛋白D能将双糖水解,是一种酶,故膜蛋白D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四种膜蛋白功能不同、结构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
(4)免疫球蛋白是生物大分子,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主要通过包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
(1)②③④⑤⑥ [6] 线粒体 (2)磷脂双分子层 载体蛋白(膜蛋白A)
(3)生物催化(或催化) 控制四种膜蛋白合成的基因(或DNA)不同(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4)胞吞 流动性
27.(8分)下图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图2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分析回答:
(1)图1中,细胞①经图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有 ▲ 。
(2)图1中细胞③的名称是 ▲ ,细胞⑤中有 ▲ 个DNA,可能不含X染色体的细胞是 ▲ (填序号)。
(3)图2中,CD段可表示 ▲ 期,细胞④应对于图2中的 ▲ 段,可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段。
(4)图2中出现GH段的原因是 ▲ 。
【解析】
(1)图1中,减数分裂过程为细胞①→细胞②→细胞③→细胞④…,根据细胞②(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可判断细胞③(次级精母细胞)含a、b基因,则与细胞③一起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含A、B基因,因此细胞①经图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精细胞)基因型有AB、ab两种。
(2)对雄性动物而言,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的细胞中可能不含X染色体,即细胞③④。
(3)CD段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说明染色体数目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④中无同源染色体,应对于图2中的H-I段;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
(4)GH段细胞中不再有同源染色体,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
(1)AB和ab (2)次级精母细胞 8 ③④
(3)有丝分裂后(期) H-I F-G (4)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28.(8分)某科研人员将绿色的小麦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测定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
(1)小麦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 。CO2进入叶肉细胞后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 ▲ 。
(2)B点时,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3的量将 ▲ 。
(3)在0~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的原因是 ▲ 。在5~15 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 ▲ 。p分页标题e
(4)如果小麦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 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 ▲ mol/min。
(5)同一小麦植株的底部叶片呼吸作用强度比顶部叶片弱,其内部原因最可能是 ▲ 。
【解析】
(1)小麦是真核生物,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O2进入叶肉细胞后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
(2)B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此时容器内氧气量不变,说明植物的净光合作用为0,即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环境变化主要是光照强度变强,则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增加,暗反应C3还原成C5过程加快,所以叶片细胞内C3的量减少。
(3)在0~5min内,叶肉在黑暗条件下,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该容器内氧气量减少的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此实验装置是一个密闭的容器,在5~15 min内,光照强度不变,随着光合作用进行,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即光合作用暗反应速率减弱,所以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逐渐减小。
(4)如果小麦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测定的氧气产生量,是植物的净光合产生的氧气量,即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5~15 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即为总光合作用速率,即1/5+(8-4)/10=0.2,还要注意纵坐标数量级“×10-7”则答案为6 ×10-8 mol/min
(5)影响呼吸作用外因有很多,如温度等,但是题干关键词是“内部原因”,则最可能是底部叶片衰老,酶活性降低。
【答案】
(1)叶绿体 [H]和ATP (2)等于 减少
(3)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4)6 ×10-8 (5)底部叶片衰老,酶活性降低
29.(8分)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内三种物质的合成过程,分析回答:
(1)甲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 期,乙表示 ▲ 过程,丙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有 ▲ 。
(2)丙过程通过 ▲ 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识别,将氨基酸转移到核糖体上。
(3)一个细胞周期中,乙过程在每个起点可起始多次,甲过程在每个起点一般起始 ▲ 次。甲过程所需的酶有 ▲ 。
(4)科学家运用 ▲ 技术可探究甲过程的特点。若甲所示模板分子为 ,将其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3次甲过程,则子代中含14N的DNA所占比例为 ▲ 。
【解析】
(1)甲图通过起点看出,此过程以DNA两条链分别为模板进行的,即表示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乙图通过起点看出,此过程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即表示转录。丙图表示翻译,翻译过程中tRNA携带特定氨基酸与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即A-U C-G。p分页标题e
(2)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密码子位于mRNA上。
(3)一个细胞周期中,乙过程在每个起点可起始多次,甲过程在每个起点一般起始1次。甲过程为DNA复制过程,所需的酶有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4)科学家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可探究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若甲所示模板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3次甲过程,则子代有23 =8个DNA分子,其中含14N的DNA只有一条,所占比例为1/8。
【答案】
(1)间(期) 转录 A-U C-G(只写出一种不得分)
(2)tRNA (3)一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4)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标记) 1/8
30.(8分)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研究人员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下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环境温度(℃) 实验结果
BAT含量(g/100g体重) 下丘脑中TRH含量(pg/mg蛋白) 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ng/mL)
① 24 0.33 86.73 0.55
② 4 0.27 63.94 0.76
(1)长爪沙鼠的温度感受器受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 ▲ 。当相应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后,通过 ▲ 调节,从而使皮肤毛细血管 ▲ ,肌肉和肝脏等产热 ▲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2)实验表明,长爪沙鼠在寒冷条件下能通过增加脂肪消耗量来维持体温。该过程中,能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的激素是 ▲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 ▲ 。②组长爪沙鼠下丘脑中TRH含量比①组低,最可能的原因是 ▲ 。
(3)与正常的长爪沙鼠相比较,破坏了下丘脑的长爪沙鼠,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对恒定之外,还会因不能分泌 ▲ ,而导致尿量增加。
【解析】
(1)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收到刺激后兴奋区电位是外负内正,所以该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恒温动物寒冷条件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即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
(2)在此题涉及的几种激素中,甲状腺激素能加快全身各个细胞新城代谢产热,所以能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比①组高,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多少直接由促甲状腺激素调节,所以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高。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将TRH释放到血液的速度加快所以②组长爪沙鼠下丘脑中TRH含量比①组低。
【答案】
(1)由正变负 神经-体液 收缩 增多p分页标题e
(2)甲状腺激素 高
(3)抗利尿激素
31.(8分)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分析回答:
(1)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 。
(2)若将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 ▲ kg。
(3)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首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选择的藻类是 ▲ ,理由是 ▲ 。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选择体长大于4.2cm的野鲮鱼,其原因是 ▲ 。
(5)科研小组又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
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51.6 27.0 1.5 23.1
据表结果分析,罗氏沼虾同化量为 ▲ 。
【解析】
(1)通过分析画出食物网,则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体长为2.8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来源植食性:肉食性=1:1,则增重2kg,至少需要藻类,传递效率为20%,1/20%+1/(20%×20%)=30kg。
(3)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补法,种群中的个体总数 = 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4)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如果藻类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放植食性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此类鱼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5)罗氏沼虾同化量=摄入食物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51.6-27.0=24.6 KJ/(cm2•a)。
【答案】
(1)竞争和捕食 (2)30 (3)偏高
(4)绿藻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2分)
(5)24.6 KJ/(cm2•a)
32.(9分)下图为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其中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回答: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 ,该病的遗传特点是 ▲ 。
(2)若Ⅱ4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Ⅱ2的基因型为 ▲ 。p分页标题e
(3)若Ⅱ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3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 ,Ⅱ2的基因型为
▲ ,若Ⅱ1、Ⅱ2再生一个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 ▲ 。
(4)若要检测Ⅲ3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可采取的措施是 ▲ ;若要调查某地区甲病的发病率,通常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 。
【解析】(1)Ⅱ-1和Ⅱ-2都患甲病,生出Ⅲ-1不患甲病,则为显性遗传;Ⅱ-5为患甲病父亲,生了女儿不患此病,则甲病不为伴X显性遗传,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病的遗传特点是:发病率高,代代发病,无性别差异。
(2)Ⅱ-3和Ⅱ-4都不患乙病,生出Ⅲ-2患乙病,则为隐性遗传;Ⅱ4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综合分析,Ⅱ2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3)若Ⅱ4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Ⅱ-3和Ⅱ-4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生出Ⅲ-3携带乙病病基因,即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为1/2。Ⅱ1基因型为AaXBY、Ⅱ2基因型为1/2AaXBXB、1/2AaXBXb。Ⅱ1、Ⅱ2再生一个男孩,男孩患甲病概率为3/4,男孩患乙病概率为1/4,则该男孩同时患甲乙两种病的概率是3/4×1/4=3/16。
(4)基因诊断可以检测Ⅲ3是否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调查发病率的方法通常在该地区人群当中随机调查,而调查遗传方式的方法通常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答案】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率高,代代发病,无性别差异等(答到一点可得分)
(2)AaBB或AaBb (3) 1/2 AaXBXB或AaXBXb 3/16(2分)
(4)基因诊断 在该地区人群当中随机调查
33.(8分) 科研人员为了探究吲哚丁酸(IBA)的不同使用方法和浓度对蓝莓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①选用生长良好、生理状态相似的蓝莓苗,剪切成2.5cm单苗段备用。
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制备好的单苗段进行处理。方法I是将IBA预先添加到基本培养基中,形成含不同IBA浓度的培养基,再将单苗段接种到相应培养基上。方法II是将单苗段置于不同浓度的IBA溶液中沾蘸5s,再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中。
③培养至12d、18d和30d,统计生根率,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方法 组别 IBA浓度(mg/L) 12d生根率(%) 18d生根率(%) 30d生根率(%)
Ⅰ 1 0 O 1 1
2 0.O5 O 20 74
3 0.1 O 12 50
4 0.2 O l1 48
5 0.5 0 10 47
Ⅱ 6 0 0 1 1
7 200 70 100 100
8 500 4 90 91
9 1000 0 87 88
(1)在本实验中,每组别都要选取多根单苗段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
(2)在方法Ⅰ中,IBA浓度为0.5 mg/L时,对诱导蓝莓生根起 ▲ 作用。若需进一步确定在培养基中添加IBA的最适浓度,则实验设计的思路是 ▲ 。
(3)使用IBA诱导蓝莓单苗段生根时,采用方法 ▲ (填“Ⅰ”或“Ⅱ”)更好,原因是使用该处理方法时,在 ▲ 、 ▲ 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p分页标题e
(4)有人提出单苗段生根可能需要光照,为此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①将用适宜浓度IBA溶液处理过的单苗段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接种到基本培养基中。
②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 ▲ 。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 ▲ 。
④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解析】
(1)在本实验中,自变量为吲哚丁酸(IBA)的不同使用方法、吲哚丁酸(IBA)的不同浓度,则为了排除无关变量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每组别都要选取多根单苗段进行实验。
(2)在方法Ⅰ中空白对照为1,IBA浓度为0.5 mg/L时,对诱导蓝莓生根起何作用应当和对照组1比较,结果都为促进。若需进一步确定在培养基中添加IBA的最适浓度,则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在IBA浓度为0~0.l mg/L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3)本实验因变量对蓝莓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其观测指标为生根时间以及生根率,综上比较方法Ⅱ更好。
(4)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光照,无关变量必须保证相同且事宜,则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本实验因变量是对单苗段生根的影响,观测指标是甲、乙两组的生根率
【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促进 在IBA浓度为0~0.l mg/L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3) Ⅱ 起始生根时间早 生根率高(或生根率达到最高的时间早,或操作简便)(答对l点给l分)
(4) ②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甲、乙两组的生根率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kT9n6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