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安徽省安庆市2014-2015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段考生物

安庆市2014-201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生 物 试 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sjDd2Df

本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的是

A. 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B. 兔的长毛与狗的短毛

C. 番茄的红色与茄子的紫色 D. 兔的长毛与黑毛

2.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3.玉米中种子的颜色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共同控制,且当显性基因A、B、C同时存在时为有色种子,否则是无色的。现有一个有色种子的植株分别与三个无色种子的植株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亲本 子一代(F1)

甲 有色种子植株×aabbCC 50%的有色种子

乙 有色种子植株×aabbcc 25%的有色种子

丙 有色种子植株×AAbbcc 50%的有色种子

A. 该有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Cc

B. 甲组F1中有色种子的基因型全为AaBbCc

C. 乙组F1中无色种子的基因型共有4种

D. 丙组F1中有色种子自交,后代中有色种子占27/64

4. 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一株黄色皱粒豌豆杂交,其子代黄圆占3/8,黄皱占3/8,绿圆占1/8,绿皱占1/8,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A. YyRR YYRr B. YyRr YyRr

C. YYRR yyrr D. YyRr Yyrr

5.右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D.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

6.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基因) ②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p分页标题e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7.右图是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如果Ⅲ6与有病女性结婚,

则生育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A.5/6 B.1/3

C.1/8 D.1/6

8.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卵细胞

B.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一般能形成4种精子细胞

C.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D.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比原始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9.下列有关遗传物质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是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个推论; ②艾弗里实验的创新在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DNA、蛋白质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③赫尔希和蔡斯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使用噬菌体和同位素标记法; 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猴、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中参与构成核酸的碱基种类数依次是

A.4、4、5 B.5、4、4 C.8、4、4 D.4、4、4

11.如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正确的描述是 A.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④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DNA聚合酶用于⑨的形成

D.DNA分子中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代表了遗传信息

1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安徽省安庆市2014 2015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段考生物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13. 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T)/(G+C)=0.4,则在其互补链、整个DNA分子中,这一比值分别是

A.0.4和0.4 B.0.6和1 C.2.5和1 D.0.4和1

14.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是

A.边解旋边复制 B.先解旋后复制 C.先复制后解旋 D.不需要解旋

15. 将大肠杆菌的DNA分子用15N标记,然后置于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当DNA分子复制n次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数为

A.2 B.2n C.2n -2 D.2n-2

16.右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错误的叙述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D.基因决定果蝇的性状

17.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个氨基酸只对应一种密码子 B.每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tRNA

C.都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 D.氨基酸由mRNA密码子决定p分页标题e

18.在下列细胞结构中可发生碱基配对行为的一组是

A.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B.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C.细胞核、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D.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19. 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来的DNA片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此事实说明了

A. 基因是生物体性状的载体

B. 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0.生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影响下将可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易发生在

A.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 B.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时

C.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 D.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

21.下面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B.基因重组产生原来没有的新基因,从而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

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D.基因重组能产生原来没有的新性状组合

22.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是

23.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用小麦的花粉培育成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6个

24.某蛋白质分子由α和β共含176个氨基酸的2条肽链构成。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参与合成与加工该多肽的膜性细胞器有4种

B.合成该多肽时最多需要61种tRNA参与

C.该蛋白质分子中一定由20种氨基酸组成

D.合成该多肽的模板mRNA上一定含有176个密码子

25.下列有关细胞核基因控制的生物遗传性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一个隐性基因的个体可能表现隐性性状

B.具有隐性性状个体的显性亲本通常是杂合子

C.具有显性性状个体的显性亲本一定是纯合子

D.亲本的显性性状在子代中不一定表现出来

第 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甲图表示某高等动物在进行细胞分裂时的图像,乙图表示该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和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中A处于 期,细胞中有 个染色体组;B处于 期,此细胞的名称是   ;C细胞分裂后得到的子细胞为 。

(2) 甲图中B细胞对应乙图中的区间是_______,乙图中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

(3) 乙图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 和9~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p分页标题e

(4) 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6~7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条。

27.(10分)如图为人体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 图中①表示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催化该过程的酶是 。

(2) ②表示的物质是________。根据搬运的物质种类划分,③共有 种。构成④的化学物质有 。

(3) 图中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胰岛素基因中决定“ ”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 已知胰岛素由两条多肽链共51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②的碱基数远大于153,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②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如图是甲病(用A、a表示)和乙病(用B、b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其中一种为伴性遗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病属于 遗传病,乙病是________________遗传病。

(2) 5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8号是纯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若9号携带乙病致病基因,那么此基因最终来自__________号。

(3) 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

(4) 若医学检验发现,7号关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且含有该隐性基因的精子会有1/3死亡,无法参与受精作用,存活的精子均正常,则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的子女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

29.(10分)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其中雄牛的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雌牛的隐性纯合子和杂合子表现型一致。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为有角,雌牛全为无角;F1中的雌雄牛自由交配,F2的雄牛中有角∶无角=3∶1,雌牛中有角∶无角=1∶3。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填“有角”或“无角”)为显性性状。

(2) F2中有角雄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_,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3) 若用F2中的无角雄牛和无角雌牛自由交配,则F3中有角牛的概率为________。

(4) 若带有D基因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则F2中雄牛的有角∶无角=________。

30.(10分)某科研小组对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前后的某种雌雄异株植物(性染色体为XY型)进行研究,发现了一性状与野生植株有明显差异的突变雄株。在事故前,这种突变类型的植株并不存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研究发现该突变性状是可遗传变异,但不知是由染色体畸变造成,还是基因突变造成的,研究小组可以采取的最为简便的方法是将该雄性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根尖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比较 。p分页标题e

(2)若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突变性状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由一对等位基因(相关基因用A、a表示)控制, 则基因A与a的本质区别是 。若要进一步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基本思路是:选择 与多株 杂交,然后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个体数量(数量足够多),并计算Q和P值(如下表所示)。

野生性状 突变性状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雄株 M1 M2 Q

雌株 N1 N2 P

(3)结果预测与结论

① 如果Q和P值分别为1、0,则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② 如果Q和P值分别为0、1,则突变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且为 性。

③ 如果Q和P值分别为0、0,则突变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且为 性。

④ 如果Q和P值分别为1/2、1/2,则突变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且为 性。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

生 物 参 考 答 案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A D D C B D D B D C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C D D C C B D C B C

第 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每空1分)

(1) 有丝分裂后(期) 4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初级卵母细胞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2) 3~4 受精作用 (3) 1~6 4~8 (4) 20

27.(10分,每空1分)

(1) 转录 细胞核 RNA聚合酶  (2) mRNA 20 蛋白质、RNA

(3) GAC  —CCACTGACC—

(4) 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

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答案合理即可)

28.(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常染色体隐性 伴X染色体隐性  (2) AaXBXb(2分)  0  2

(3) 1/3  5/12  (4) 9/20(2分)

29.(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常(1分) 有角(1分)  (2)DD、Dd  DD (3)1/6  (4)1∶1

30.(10分,每空1分)

(1)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2)碱基对序列不同 突变雄株 野生雌株

(3)② X 显(性)

③ X 隐(性)

④ 常 显(性)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sjDd2Df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90525.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