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3FvfG5

 

一、选择题(共50分,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

1.下列不属于生命系统的是(  )

  A. 池塘中的一只青蛙

  B. 青蛙的表皮细胞

  C. 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

  D. 池塘中的水、阳光等因素以及在池塘中生活的青蛙等各种生物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答: 解:A、池塘中的一只青蛙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

B、青蛙的表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B正确;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是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池塘中的水、阳光等因素以及在池塘中生活的青蛙等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层次,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下列哪一组物质或结构的化学元素组成是不相同的(  )

  A. 乳酸菌的基因与酵母菌的细胞膜

  B. 蓝藻的核糖体与玉米细胞的细胞壁

  C. 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与水绵细胞的染色体

  D. 花生种子细胞中的脂肪与人体肝细胞中的糖原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不同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糖类的元素组成:只有C、H、O;

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P、S;

核酸的元素组成:C、H、O、N、P.

解答: 解:A、乳酸菌的基因的化学本质为DNA,酵母菌的细胞膜的成分包括蛋白质、磷脂和糖类,它们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A错误;p分页标题e

B、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主要为纤维素,纤维素属于糖类中的多糖,它们的元素组成不同,B正确;

C、线粒体中含有DNA、R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它们的元素组成相同,C错误;

D、脂肪和糖原的元素组成均为C、H、O,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物质或结构的化学元素组成,要求考生首先能够识记不同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识记相关结构的化合物组成,然后根据化合物以及其元素组成进行相关判断,难度适中.

 

3.下列关于发菜和花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发菜和花菜的遗传物质核苷酸均有4种

  B. 发菜和花菜均含有光合色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C. 发菜和花菜细胞内RNA均是单链,DNA均为链状双螺旋结构

  D. 发菜和花菜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相同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其中DNA是遗传物质,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光合色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在发菜的细胞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即质粒.

解答: 解:A、组成发菜和花菜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均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故A正确;

B、发菜和花菜都含有光合色素,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故B正确;

C、发菜和花菜细胞内RNA均是单链,花菜细胞中的DNA均为链状双螺旋结构,而发菜细胞质还含有环状DNA,如质粒,故C错误;

D、发菜和花菜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相同,都是核糖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发菜和花菜为例,考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4.(1分)如图所示的某条多肽链中有3个甘氨酸(位于第8、20、23位)参与其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多肽至少含有N原子和O原子各30个

  B. 形成此多肽时,参与脱水缩合的氨基酸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540

  C. 用特殊水解酶选择性除去3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4条多肽链

  D. 组成此多肽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都不变,它也可构成多种蛋白质分子

考点: 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千差万别有关.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A、此多肽含有的O原子至少30?1+2=31,A错误;

B、形成此多肽时,参与脱水缩合的氨基酸相对分子总量减少了(30?1)×18=522,B错误;

C、第20位和第23位间形成的产物是二肽,因此用特殊水解酶选择性除去该链中的三个甘氨酸,形成的产物中有三条多肽和一个二肽,C错误;

D、肽盘曲折叠的方式不同,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可形成不同种类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合成过程及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1分)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存在于叶绿体而不存在于线粒体,存在于动物细胞质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质中的糖类物质分别是(  )

  A. 核糖、葡萄糖、糖原 B. 脱氧核糖、核糖、纤维素

  C. 核糖、脱氧核糖、麦芽糖 D. 脱氧核糖、葡萄糖、淀粉

考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分析: 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有C、H、O.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是果糖,特有的二糖是麦芽糖、蔗糖,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是乳糖,特有的多糖是糖原.

解答: 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的是核糖;叶绿体光合作用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进入线粒体;存在于动物细胞质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质中的糖类物质是乳糖和糖原.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糖类的分布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动植物共有的单糖:葡萄糖、脱氧核糖和核糖;动物特有的糖类:半乳糖、乳糖、糖原;植物体特有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

 

6.(1分)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 HIV(艾滋病病毒)的核酸中,有5种碱基

  C. 组成DNA、ATP和磷脂分子的元素种类相同

  D. DNA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A与T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考点: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生物类型 核酸种类 遗传物质 实例

有细胞

结构的

生物 真核生物 DNA和

RNA DNA 玉米、小麦、人

原核生物

乳酸菌、蓝藻

无细胞结

p分页标题e

构的生物 DNA病毒 DNA DNA 噬菌体

RNA病毒 RNA RNA 烟草花叶病毒

解答: 解: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HIV(艾滋病病毒)的核酸中,只有A、G、C、U4种碱基,B错误;

C、组成DNA、ATP和磷脂分子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由C、H、O、N、P5种元素,C正确;

D、DNA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的,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的遗传物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RNA.本题还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要求考生熟记DNA分子结构特点,明确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是通过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连接的.

 

7.(1分)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先用甲基绿染色再用吡罗红染色

  B. 实验材料可选择口腔上皮细胞或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

  C. 用盐酸水解,目的之一是使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离

  D. 实验结论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考点: 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分析: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解答: 解:A、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使用,A错误;

B、实验材料可以选择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能选用外表皮细胞,因为其细胞内含有紫色色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B错误;

C、用盐酸水解,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C正确;

D、该实验的结论是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的能力.

 

8.(1分)下列关于脂肪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脂肪含有大量的能量是由于其分子中氢的含量多氧的含量少

  B. 脂肪分子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C. 脂肪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D. 脂肪分子释放的能量可以直接用于生命活动p分页标题e

考点: 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 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与同等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所含能量多,原因是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其中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人体内能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解答: 解:A、脂肪结构中C、H比例高于糖类,所以脂肪所含能量多,A正确;

B、脂肪为非极性分子,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B正确;

C、脂肪就是厚厚的一层水油,油是热不良导体,所以保温,油水层比较软,遇到冲击会变形缓冲力量,C正确;

D、直接用于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ATP水解释放,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脂肪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9.(1分)(2014•和平区二模)下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选项 探究主题 实验试剂 预期实验结果 结论

A 某“色拉油”是否含有脂肪 苏丹Ⅲ染液 被检测液体出现橘黄色 不含有脂肪,但可能含有固醇

B 某“早餐奶”是否含有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被检测液体出现砖红色 含有蛋白质,但含量少于淀粉

C 某“奶片”是否添加淀粉 碘液 被检测液体出现蓝色 含有淀粉,不含有蛋白质

D 某“无糖”无色饮料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斐林试剂

甲液和乙液 被检测液体出现砖红色 一定含有还原糖,但不一定是葡萄糖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 解:A、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实验结论为含有该“色拉油”含有脂肪,A错误;

B、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淀粉遇碘液变蓝,某“奶片”用碘液检测后出现蓝色,说明该“奶片”含有淀粉,但不能说明该“奶片”不含蛋白质,C错误;

D、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p分页标题e

 

10.(1分)(2014•张掖模拟)关于人体氨基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是所有激素分子的基本单位

  B. 酪氨酸缺乏是人患白化病的根本原因

  C. 不同氨基酸的R基一定不同

  D. 非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中合成

考点: 氨基酸的种类.

分析: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侧链基团的R基不同分为20中;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解答: 解:A、激素的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激素的基本组成单位不一定是氨基酸,A错误;

B、白化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

C、不同氨基酸的R基团一定不同,C正确;

D、非必需氨基酸能在人体内合成,不能在人体内合成的氨基酸是必需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氨基酸的分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激素的本质,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1.(1分)20种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8,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0228,在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脱去水的总量为1548.那么组成该蛋白质的肽链数是(  )

  A. 4条 B. 6条 C. 8条 D. 16条

考点: 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肽链条数m;

(2)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解答: 解:已知该蛋白质分子在形成时脱去水的总量为1548,由此可以计算出脱去的水分子数目为1548÷18=86个.假设组成该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为N,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的总量=N×128?1548=10228,N=92个.所以组成该蛋白质的肽链数=氨基酸数目?脱去的水分子数=92?86=6条.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脱水缩合的概念,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脱去的水分子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进而计算出组成该蛋白质的肽链数.

 

12.(1分)某50肽中有丙氨酸(R基为一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得到4条多肽链和5个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50肽水解得到的几种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B. 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C. 若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p分页标题e

  D. 若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

考点: 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所以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来自氨基和羧基.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脱去水分子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的条数.

解答: 解:A、50肽水解得到的1个丙氨酸需打开2个肽键,每个肽键需1个水分子,得到有机物比原50肽增加了2个氧原子,题中脱出4个丙氨酸,比原50肽应该增加了8个氧原子,A错误;

B、得到的5个氨基酸中有4个是丙氨酸,则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应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B正确;

C、若不考虑R基中的羧基,则4条多肽链含有4个羧基,若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总共有5个羧基,那么其中必有1个羧基在R基上,C正确;

D、将新生成的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50肽水解图,考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明确一个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等于肽链的条数,若考虑R基中的氨基数和羧基数,则蛋白质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R基中的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的条数.

 

13.(1分)血红蛋白分子有四条多肽链(即两条α链,两条β链);α肽链和β肽链分别受α基因、β基因控制合成.下列有关人体血红蛋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α基因的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两条α肽链,β基因的两条DNA单链分别编码两条β肽链

  B. 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血红蛋白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C. 血红蛋白的功能取决于氨基酸的序列,与空间结构无关

  D. 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mRNA在细胞核中形成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分析: 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2、蛋白质分子结构层次:C、H、O、N等化学元素→氨基酸(基本单位)→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反应互相结合→多肽→盘曲折叠形成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

解答: 解:A、胰岛素基因表达时只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编码氨基酸形成肽链,胰岛素α、β两条肽链的形成与蛋白酶的再加工有关,A错误;

C、沸水浴加热之后,构成胰岛素的肽链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充分伸展,但肽键不会打开,因此不会断裂,B错误;p分页标题e

C、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C错误;

D、血红蛋白质的mRNA是转录形成的,场所是细胞核,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掌握蛋白质的功能;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1分)下列有关物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蛋白酶属于蛋白质,能被自身所分解

  B. 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高,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C. 镁是合成类胡萝卜素的原料

  D. 每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运载一种氨基酸

考点: 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而钙盐含量太高,则会出现肌肉乏力的症状.

3、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解答: 解:A、胰蛋白酶属于蛋白质,但不能被自身所分解,A错误;

B、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B错误;

C、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C错误;

D、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运载一种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盐的作用、RNA的种类及功能、酶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机盐的功能;识记RNA的种类,掌握tRNA的特点及功能;识记酶的概念及特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1分)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DNA分子的基本单位;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ATP分子,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O”表示腺嘌呤;③表示DNA的片段,其中“O”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表示转运RNA,其中“O”表示腺嘌呤.

解答: 解:①表示ATP的结构简式,A代表的是腺苷(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五碳糖属于核糖,代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O”表示腺嘌呤;③中含有碱基T,表示一段DNA片段,其中“O”表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表示转运RNA,其中“O”表示腺嘌呤;则“O”中所能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②④.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AT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分子结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掌握ATP、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联.p分页标题e

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word解析版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16.(1分)下列细胞的各种结构中,具膜的一组是(  )

①细胞膜②线粒体③高尔基体④中心体⑤染色体⑥核膜⑦内质网⑧核糖体.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⑥⑦ C. ①④⑥⑦⑧ D. ①②④⑤⑦

考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生物膜与细胞膜的结构相似,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细胞内具有生物膜的结构有①细胞膜、②线粒体、③高尔基体、⑥核膜、⑦内质网,除此之外还有液泡.

解答: 解:①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①正确;

②线粒体含有2层膜,②正确;

③高尔基体是单膜囊状结构,③正确;

④中心体是由两个垂直的中心粒和周围的物质组成,不含有膜结构,④错误;

⑤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⑤错误;

⑥核膜含有2层膜,⑥正确;

⑦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⑦正确;

⑧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是椭球形粒状小体,⑧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在本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单层膜: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细胞膜;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17.(1分)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

  A. 作为系统的边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而且对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作用

  B. 细胞膜可以有效地控制物质的进出

  C. 将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全都排出细胞外

  D. 细胞之间相互识别的信息交流功能

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解答: 解:A、细胞膜存在于细胞的最外边,作为系统的边界,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使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对生命的起源起重要作用,A正确;

B、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不需要的或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外,B正确;

C、细胞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以排出细胞外,但细胞需要的成分不会排出细胞外,C错误;

D、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会相互接触,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8.(1分)(2010•重庆)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形成

  B. 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和中心体p分页标题e

  C. 分泌蛋白合成后在内质网和细胞质基质中加工

  D. 质粒和线粒体是既有核酸又有外膜的细胞结构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 有丝分裂记忆口诀: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体增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解答: 解:A、有丝分裂末期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最终延伸成细胞壁,而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A正确;

B、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但纺锤体在细胞分裂的前期形成,间期不存在,故B错误;

C、分泌蛋白合成后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故C错误;

D、质粒是小型的环状DNA分子,无膜结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质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9.(1分)下列有关细胞核功能的最本质的叙述是(  )

  A. 细胞核是细胞最中心的部分

  B. 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

  C. 细胞核与生命的连续性有密切关系

  D.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考点: 细胞核的功能.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内的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解答: 解:A、细胞核并不是细胞最中心的部分,A错误;

B、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分裂,不能体现细胞核的功能,B错误;

C、细胞核与生命的连续性有密切关系,不能体现细胞核的最本质功能,C错误;

D、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体现了细胞核的最本质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分)下列过程中,不能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是(  )

  A. 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B. 浆细胞分泌抗体和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p分页标题e

  C.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和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D. 核糖体上合成的解旋酶进入细胞核和细胞膜上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考点: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 本题关键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生物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说明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实例有动物细胞融合、胞吐等.

解答: 解:A、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细胞膜都需要向内凹陷形成子细胞,体现膜的流动性,A错误;

B、浆细胞分泌抗体和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都属于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错误;

C、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和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细胞膜的形态都发生改变,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核糖体上合成的解旋酶进入细胞核通过核孔,细胞膜上糖蛋白进行细胞识别,与流动性无关,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可解题.平时学习过程中常见流动性的实例有:1.变形虫捕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2.白细胞吞噬细菌,3.胞吐和胞吐,4.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5.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6.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7.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变形,8.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中长出芽体,9.人鼠细胞的杂交试验,10.质壁分离和复原试验.

 

21.(1分)核糖体是真、原核细胞唯一共有的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含C、H、O、N、P元素 B. 核糖体的形成都离不开核仁

  C. 癌细胞代谢旺盛,核糖体数量增加 D. 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细胞中的核糖体是颗粒状小体,它除了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之外,还有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中.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被称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解答: 解:A、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构成的,R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A正确;

B、在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原核细胞中没有核仁,B错误;

C、癌细胞代谢旺盛,蛋白质合成较多,一看那次核糖体数量增加,C正确;

D、一条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同时合成多条肽链,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原核细胞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核糖体的化学组成以及元素组成;识记核糖体与核仁之间的关系;明确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和核仁,难度不大.

 

22.(1分)关于动、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没有原生质层,因此,不能发生渗透作用p分页标题e

  B. 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

  C. 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会破裂的是动物细胞

  D. 动、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只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1)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2)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细胞通道来传递信息,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

2、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

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

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解答: 解:A、动物细胞也能发生渗透作用,A错误;

B、低等植物细胞含有中心体,B错误;

C、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因此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会破裂的是动物细胞,C正确;

D、动、植物细胞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不一定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如高等植物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1分)下面甲→戊是用显微镜观察的几个操作步骤,如图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图1转为图2,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甲:转动粗准焦螺旋 乙:调节光圈 丙:转动细准焦螺旋 丁:转动转换器 戊:移动标本.

  A. 甲→乙→丙→丁 B. 戊→丁→乙→丙 C. 乙→甲→戊→丁 D. 丁→戊→丙→乙

考点: 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 图中可以看出,1中细胞小,2中细胞大,并且可以看出2图是1图细胞的放大.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调节器).

解答: 解:分析图可知,2图气孔是1图气孔的放大,因此在使用高倍镜时,首先将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气孔移到视野的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换上高倍镜;换上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最后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即可.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 本题属于简单题,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显微镜操作的能力,考生关键要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24.(1分)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依次是(  )

  A. 太阳能、糖类、ATP B. ATP、糖类、脂肪 C. ATP、脂肪、太阳能 D. ATP、糖类、太阳能

考点: 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糖类的作用.

分析: 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ATP,主要能源是糖类,重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最终能源是太阳能,脂肪是良好的贮能物质.

解答: 解: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结构简式为A?P~P~P,分解时远离腺苷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大量能源,直接为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体内所需的能量约70%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因此,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太阳能是生物界的最终能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动物间接或直接以植物为食.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能源物质的判别,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一般不会出错.

 

25.(1分)实验中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测得与合成和分泌乳蛋白相关的一些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在此过程中有关的生物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B. 甲图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C. 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

  D. 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

考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 分析题图: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中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

解答: 解:A、甲图中a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A错误;

B、甲图中c曲线所指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B正确;

C、图乙中f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C正确;

D、图乙中d曲线表示的细胞结构是内质网,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各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能准确图中各字母的含有,再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p分页标题e

 

26.(1分)(2014•南京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主要吸水方式是渗透吸水.某兴趣小组为研究渗透吸水做了一个实验,该实验的简易渗透吸水装置如图甲所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一成熟植物细胞被放在某外界溶液中发生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如图丙所示.请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伊始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的

  B. 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

  C. 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

  D. 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发生质壁分离

考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 解:A、由图甲中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伊始b侧液体的浓度大于a侧的,水分进入漏斗的多,A正确;

B、由图乙可知:图甲中漏斗里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在开始时呈正比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幅度减小直至不再上升,说明溶液的吸水速率在下降,B正确;

C、图丙中相当于图甲中c结构的是③④⑤,即原生质层,C正确;

D、把图丙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吸水,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及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1分)用相同的培养液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设水稻和番茄幼苗吸收量相等).图2表示植物根细胞对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据图不能体现的信息是(  )

  A. 由图2可知,植物根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 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

  C. 图1水稻培养液里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不吸收Mg2+

  D. 图2中a点,离子吸收速率很低主要是受能量供应的限制

考点: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 1、据图分析,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Ca2+、Mg2+多,造成培养液中Ca2+、Mg2+ 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速度比吸收SiO32?多,造成培养液中SiO32?浓度上升.两种植物吸收离子不同,水稻对SiO32?吸收较多,而番茄对Ca2+、Mg2+ 吸收较多.p分页标题e

2、图2表示主动运输,分析曲线图:氧气浓度为0,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则离子的运输速率较慢;随着氧气浓度增加,离子的运输速率加快;而b点以后,由于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物质运输速率不变.

解答: 解:A、由图2可知,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有关,即需要消耗能量,表示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1可知,水稻对SiO32?需求量最大,番茄对SiO32?需求量最小,原因是它们各自细胞膜上具有不同的载体,B正确;

C、图1中水稻培养液的Mg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水稻吸水的速率大于吸收离子的速率,C错误;

D、a点氧气浓度为零,细胞靠无氧呼吸提供的能量少,吸收速率低,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28.(1分)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0.3mol/L的蔗糖溶液和0.4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

  A. 清水、蔗糖溶液、KNO3 B. KNO3、清水、蔗糖溶液

  C. 清水、KNO3、蔗糖溶液 D. 蔗糖溶液、KNO3、清水

考点: 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 解:植物细胞浸入清水中,细胞会少量吸水,体积增大,如A曲线.植物细胞浸入0.3 mol/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细胞体积缩小,如C曲线.植物细胞浸入0.4 mol/L的KNO3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细胞体积缩小,但由于K+和NO不断被吸收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吸水,细胞发生自动复原,细胞体积又恢复正常,如B曲线.所以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清水、KNO3、蔗糖溶液.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9.(1分)如图示甲、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情况,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的跨膜运输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p分页标题e

  B. 运输乙的载体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C. 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与图中物质乙相同

  D. Q点时细胞吸收乙物质不需要消耗能量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 据图分析,甲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动力是浓度差;乙的运输方向既存在顺浓度也存在逆浓度运输,则为主动运输.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解答: 解:A、甲的跨膜运输运输方向从高浓度溶液到低浓度溶液,动力是浓度差,A正确.

B、主动运输的载体可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也可贯穿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果脯腌制时,细胞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进入细胞,C错误;

D、细胞吸收乙物质是主动运输,条件是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30.(1分)下列关于ATP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绿色植物可利用光能来合成ATP

  B. 病毒繁殖所需要的能量也直接来自ATP的水解

  C. ATP彻底水解可产生一分子腺苷和三个磷酸分子

  D. 细胞呼吸生成的ATP可以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又叫三磷酸腺苷,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很少,但是细胞对于ATP的需要量很大,ATP与ADP在细胞内不停地转化,保证了细胞对于ATP的大量需求,ATP合成的生理过程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合成ATP需要的能量来自光能,呼吸作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化学能.

解答: 解:A、合成ATP的能量可以来自于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A错误;

B、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病毒繁殖所需要的能量也直接来自ATP的水解,B正确;

C、ATP彻底水解可产生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磷酸分子,C错误;

D、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的ATP有光反应产生,D错误.

故选:B.

点评: 题的知识点是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31.(2分)如图甲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物质a的起始浓度为10m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可能是麦芽糖但不可能是蔗糖

  B. 在该实验条件下物质a在2min内可被完全分解

  C. 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一定低于曲线②和③p分页标题e

  D. 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高于曲线②和③

考点: 酶促反应的原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明显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最高,低温可以降低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永久性的失活).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以加速反应的进行,酶的性质和数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由图甲可知,物质a水解为两个相同的物质c,A正确;

B、由图乙可知,曲线④表示物质a的变化,B正确;

C、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温度低于或高于曲线②和③的温度,C错误;

D、若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曲线①酶浓度高于曲线②和③,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具体的酶促反应过程的分析判断能力.

 

32.(2分)下列生产措施或生活现象所涉及的细胞呼吸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

  B. 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C. 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D. 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主要是通过减少水分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慢跑时进行有氧呼吸运动,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作物种子贮藏前 需要干燥,在晒干的过程中,失去的是自由水.据此解答.

解答: 解:A、慢跑时进行有氧呼吸运动,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A正确;

B、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B正确;

C、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C错误;

D、作物种子贮藏前 需要干燥,在晒干的过程中,失去的是自由水,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3.(2分)细胞中每时每刻进行的化学反应都离不开酶,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p分页标题e

  A. 过氧化氢酶能够供给过氧化氢能量,从而降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B.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C.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

  D. 科学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同一种酶的活性

考点: 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B正确;

C、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会逐渐恢复,C正确;

D、科学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在不同的温度和pH条件下测定同一种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34.(2分)如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以及膜上发生的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过程分别发生在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

  B. 图甲中的[H]将要用于C3的还原,图乙中的[H]来自丙酮酸分解为CO2的过程

  C. 甲、乙两种生物膜产生[H]的过程不同

  D. 两种膜上发生的生化反应可以同时进行

考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分析题图:

甲图中的膜上有色素分子,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能发将水光解,说明次膜为类囊体的薄膜,发生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乙图中的膜上有酶,能发生还原氢的氧化,说明次膜为线粒体的内膜,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解答: 解:A、甲膜能发生水的光解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乙膜发生的是还原氢的氧化,发生在线粒体的内膜上,A正确;

B、图甲中的[H]将要用于C3的还原,图乙中的[H]一部分来自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另一部分来自丙酮酸和水形成为CO2的过程中,B错误;

C、甲生物膜是类囊体薄膜,其上的色素分子可吸收光能将水光解产生[H],乙生物膜为线粒体的内膜,不能产生[H],C错误;

D、甲乙生物膜上发生的生化反应分别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某一阶段,在有光的条件下,叶肉细胞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可以同时进行两种膜上的生化反应.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对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和膜上发生的生化反应图,考查考生对题图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35.(2分)如图表示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过程的完成一定伴随H2O和CO2的生成

  B. 在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产生的A中不含有乳酸

  C. 人体细胞中完成过程c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D. 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的考查,a是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是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A是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是水和二氧化碳或者是无氧呼吸的产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乳酸,B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C是ADP和磷酸,b是ATP的合成,c是ATP的水解过程.

解答: 解:A、完成a过程不一定伴随H2O和CO2生成,如无氧呼吸,A错误;

B、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

C、c是ATP的水解过程,细胞内所有吸能的反应都伴随着ATP的水解过程,如合成物质;主动运输;大脑思考等,发生场所较多,而线粒体主要进行的是b(ATP的合成),C错误;

D、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故人体内的a过程会受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物体内进行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对于细胞呼吸方式、不同细胞呼吸方式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6.(2分)下列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酵母菌来研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的原因之一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B. 依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和速度可以判断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用来检验CO2

  D. 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直接向培养液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一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解答: 解:A、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可作为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材料,A正确;p分页标题e

B、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比无氧呼吸多,因此依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和速度可以判断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正确;

C、可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验CO2,C正确;

D、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的方法是吸取少量培养液置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而不是直接向培养液中加入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7.(2分)甲种子萌发时释放CO2的量大于吸入O2的量,乙种子萌发时吸入O2的量大于释放CO2的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甲的呼吸底物有糖类和脂肪,乙的呼吸类型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存

  B. 甲的呼吸类型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并存,乙的呼吸底物有糖类和脂肪

  C. 甲的无氧呼吸强度大于有氧呼吸强度,乙的呼吸消耗脂肪的量大于糖类

  D. 甲的呼吸消耗脂肪的量大于糖类,乙的无氧呼吸强度大于有氧呼吸强度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解答本题时可从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关系入手,释放CO2的量大于吸入O2的量,说明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而吸入O2的量大于释放CO2的量时,说明呼吸底物不仅仅是葡萄糖,还有脂肪.

解答: 解:呼吸底物如果是葡萄糖,则有氧呼吸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为1:1,无氧呼吸则只释放二氧化碳,不消耗氧气,甲种子萌发时释放CO2的量大于吸入O2的量,说明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乙种子萌发时吸入O2的量大于释放CO2的量,说明呼吸底物不仅仅是葡萄糖,还有脂肪,因脂肪的含氧量少,呼吸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呼吸作用中氧气和二氧化碳之间的比例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呼吸作用过程的理解,试题难度中等.

 

38.(2分)以下甲、乙两图都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A点

  B. 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的情况对应的是乙图中的CD段

  C. 甲图的a、b、c、d四个浓度中c是最适合贮藏的

  D. 甲图中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产生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解:图中,不同氧浓度条件下进行的呼吸作用不同,判断呼吸作用方式主要根据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氧气的量的比例.氧浓度为a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只进行有氧呼吸.p分页标题e

无氧呼吸化学反应式: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有氧呼吸化学反应式:

解答: 解:A、甲图中氧浓度为a时,细胞只释放CO2不吸收氧气,说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对应乙图中的A点,A正确;

B、甲图中氧浓度为b时,CO2的释放量远远大于氧气的吸收量,说明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且无氧呼吸强度大,应在乙图中的AC段之间,B错误;

C、贮藏植物器官应选择CO2产生量最少即细胞呼吸最弱时,对应甲图中的c点,C正确;

D、氧浓度为d时,CO2释放量与氧气的吸收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因此没有酒精产生,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植物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解题关键能够根据柱形图判断呼吸作用方式以及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值判断两种呼吸作用强度.

 

39.(2分)将植物放在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内,置于自然光下培养,假设玻璃小室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一昼夜测得玻璃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在6~18时之间光合作用速率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B. 图中只有C点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才等于细胞呼吸速率

  C. 在C点时若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C3化合物增多、C5化合物减少

  D. 经过一昼夜的新陈代谢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减少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题图:AB段的转折点之前,呼吸作用使得玻璃罩内CO2浓度增加;AB段的转折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玻璃罩内CO2浓度增加速率减慢;BD段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而且大于呼吸作用,使得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DE段,由于温度高,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导致光合作用强度下降;FG段,光线减弱,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使得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根据密闭透明的玻璃小室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6时和18时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的时刻,因此植物在6~18时之间光合作用速率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A正确;

B、图中只有B点和F点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才等于细胞呼吸速率,C点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B错误;

C、在C点时若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CO2被C5固定形成的C3减少,则消耗的C5减少,故短时间内C5化合物增多、C3化合物减少,C错误;

D、与0时相比,24时小室内CO2浓度下降,在此段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应增加,D错误.p分页标题e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数学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40.(2分)大棚中种植的植物其光合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下曲线图中,有M、N、O、P、Q五个点,对它们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M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②若适当降低大棚温度,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

③O点时,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④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绿光灯效果最好

⑤Q点光照强度时,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A. ①④⑤ B. ③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⑤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分析图解:图中M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N点时,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在P点之前,三条曲线均重合,说明MP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而PQ段三条曲线的趋势有所区别,其限制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P点之后,光合速率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

解答: 解:①M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叶肉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①错误;

②题中没有没有说该条件下为适宜温度,因此降低温度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如果是促进光合作用,则N点将会左移;如果使光合作用强度更低,则N点将会右移,②错误;

③O点时,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因为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速率是一样的,③正确;

④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白光灯效果最好,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④错误;

⑤Q点光照强度时,明显看出高CO2浓度下光合速率提高,因此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⑤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借助于曲线图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本题中涉及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在解答时需要抓住单一变量,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简答题

41.(10分)图甲是人胰腺细胞示意图,图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细胞与图乙所示细胞相比,没有的细胞器是 液泡 .

(2)如果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图甲中的①,可使用 健那绿 染液染色观察.p分页标题e

(3)图甲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 ①③ (填标号);结构④的名称是 染色质 ,结构⑤的功能是与 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 有关.

(4)图甲细胞的分泌物可能是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胰蛋白酶等) ,从产生到分泌出细胞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为 ③②⑦⑨ (填标号).

(5)图乙为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由于细胞壁与由 ②③④ (填标号)共同组成的 原生质层 (填名称)发生分离所致,此时标号⑤中的物质是 蔗糖溶液(外界溶液) .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分析甲图:图甲是人胰腺细胞示意图,其中结构①~⑨依次是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染色质、核仁、核膜、高尔基体、细胞核、细胞膜.

分析乙图:图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示意图,其中①为细胞壁;②为细胞膜;③为液泡膜;④为细胞质;⑤为外液溶液;⑥为细胞液.

解答: 解:(1)比较图甲细胞与图乙细胞可知,图甲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液泡.

(2)图甲中的①为线粒体,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时,可用健那绿染液染色观察.

(3)图甲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①线粒体(DNA的复制和转录)、③核糖体(翻译);结构④为染色质;结构⑤为核仁,其与某种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图甲为人胰腺细胞,其分泌物可能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胰蛋白酶等),属于分泌蛋白,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因此,该细胞的分泌物从产生到分泌出细胞所经过的细胞结构依次为③核糖体、②内质网、⑦高尔基体和⑨细胞膜.

(5)图乙为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由于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而原生质层由②细胞膜、③液泡膜和④细胞质共同组成;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因此标号⑤中的物质是外界溶液(蔗糖溶液).

故答案为:

(1)液泡

(2)健那绿

(3)①③染色质 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

(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胰蛋白酶等) ③②⑦⑨

(5)②③④原生质层 蔗糖溶液(外界溶液)

点评: 本题结合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识记质壁分离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2.(10分)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依据其主要功能,分析回答下列问题:p分页标题e

(1)A是指 葡萄糖 ;E在动物细胞中是指 糖原 .

(2)F是指 脂肪 ;它是由B(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 磷脂 和 固醇 .

(3)C是指 氨基酸 ;其结构通式是   .C形成G过程的反应首先是 脱水缩合 .

(4)D是指 核苷酸 ,若此生物为乳酸菌,则H是 脱氧核糖核酸 (写全称).

考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 由图可知,A、B、C、D为单体,可构成E、F、G、H;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所以A为葡萄糖,E为多糖;F为储能物质且为有机大分子,所以为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生物体的结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所以G为蛋白质,C为氨基酸;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所以H是核酸,D是核苷酸.

解答: 解:(1)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所以A为葡萄糖,E为多糖,在动物细胞中是指糖原.(2)F为储能物质且为有机大分子,所以为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除此之外,脂质还包括磷脂和固醇.

(3)生物体的结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所以G为蛋白质,C为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C形成G过程的反应首先是脱水缩合.

(4)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所以H是核酸,D是核苷酸,若此生物为乳酸菌,则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

故答案为:

(1)葡萄糖 糖原

(2)脂肪 磷脂 固醇

(3)氨基酸 脱水缩合

(4)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

点评: 本题的知识是糖类的分类、分布和功能,脂肪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核酸的分类、分布、基本组成单位和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3.(10分)如图,图甲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图乙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 b ] 自由扩散 ;可能代表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过程的是[ d ] 协助扩散 .

(2)精子依靠图甲细胞膜上的[ D ] 糖蛋白 与同种卵细胞相互识别.

(3)图乙细胞不同表面执行不同的功能,从质膜的成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细胞膜蛋白质不同 .

(4)图乙膜蛋白A要消耗主要由图中的 线粒体 (结构)产生的ATP,以图甲中 a 方式(填字母)吸收葡萄糖.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 载体蛋白 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5)提取动物的细胞膜,最好选用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做材料,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胀破,然后经过 离心 处理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 .p分页标题e

考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为载体蛋白,B为磷脂双分子层,C为信号分子,D为糖蛋白.a为主动运输,特点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c为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其中a、b、d由膜外运向膜内,c则由膜内运向膜外.

图乙中:图中的细胞不同部位膜蛋白不同,有膜蛋白A、B、C、D四种,且功能各不相同,膜蛋白A为葡萄糖的载体蛋白,主要分布在微绒毛上,以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膜蛋白B能将相邻的两个细胞膜紧密连在一起;膜蛋白C为受体,能进行细胞识别,膜蛋白D将二糖水解成单糖,说明膜蛋白具有催化功能.

解答: 解:(1)图甲中可能代表氧气运输过程的是b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可能代表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过程的是d协助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载体协助,不消耗能量.

(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因此精子依靠图甲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同种卵细胞相互识别.

(3)细胞膜的功能主要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所以图乙细胞不同表面,蛋白质不同,执行不同的功能.

(4)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所以图乙膜蛋白A要消耗主要由图中的线粒体产生的ATP,以图甲中a为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以增多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则可用于制备细胞膜,先让其在蒸馏水中吸水胀破,然后经过离心处理,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答案为:

(1)b 自由扩散 d 协助扩散

(2)D 糖蛋白

(3)细胞膜蛋白质不同(或膜蛋白质结构不同)

(4)线粒体 a  载体蛋白(膜蛋白A)

(5)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离心  一定的流动性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物质跨膜运输、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内容较多,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运输特点.

 

44.(10分)呼吸熵(RQ)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细胞呼吸的生物释放二氧化碳量与吸收氧气量的比值(RQ=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图1表示萌发小麦种子中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E表示物质,①~④表示过程.图2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的小麦种子呼吸熵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物质B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的颜色变化为 由蓝变绿再变黄 .②和④过程中物质B产生的场所分别是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p分页标题e

(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换成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

(3)图2实验装置乙中,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 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

(4)假设小麦种子只以糖类为呼吸底物,在25℃下经10min观察墨滴的移动情况,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不动,乙装置中墨滴左移,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 ①③④ (填序号)过程;如发现甲装置中墨滴右移,乙装置中墨滴不动,则10min内小麦种子发生图1中的 ①② (填序号)过程.

(5)在25℃下10min内,如果甲装置中墨滴右移40mm,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则萌发小麦种子的呼吸熵是 0.8 .

(6)为校正装置甲中因物理因素引起的气体体积变化,还应设置一个对照装置.对照装置的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 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清水 .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图1: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为丙酮酸,B为二氧化碳,C为[H],D为氧气,E为无氧呼吸产物??酒精.

分析图2:甲装置中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气体,因此甲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产生乙装置中KOH的作用是吸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乙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量与消耗氧气量的差值.

解答: 解:(1)物质B为二氧化碳,可是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②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2)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实现的能量转换是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3)KOH溶液中放置筒状滤纸的目的是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4)甲装置中放置的是清水,不吸收二氧化碳,若墨滴不动,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正好与消耗的氧气量相等,乙装置中放置的是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墨滴左移,说明细胞呼吸消耗了氧气,结合甲和乙可知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图1中的①③④).若甲装置中墨滴右移,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乙装置中墨滴不动,说明没有消耗氧气,结合甲和乙说明细胞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图1中的①②).

(5)甲装置中墨滴右移40mm,说明氧气消耗量比二氧化碳产生量少40,乙装置中墨滴左移200mm,说明氧气消耗量为200,则二氧化碳产生量为240,因此呼吸熵= 0.8.

(6)环境因素也会引起液滴的移动,因此为了校正误差,需设置对照装置,即大试管和小烧杯中应分别放入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和清水,其他条件同实验组.p分页标题e

故答案为:

(1)由蓝变绿再变黄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

(2)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3)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4)①③④①②

(5)0.8

(6)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清水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及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能正确分析细胞呼吸商的测定过程.本题的难点是第(5)题,这就需要考生能正确分析出图2装置甲液滴移动距离代表的含义.

 

45.(10分)Ⅰ.如图1为a、b、c三种植物的光强?光合曲线,图2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温度??光合、呼吸曲线.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在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影响最小的植物是 a .当光强为1500kLx时,对CO2利用率最高的植物是 c .

(2)图2中的虚线表示 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当温度达到 55℃  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3)图2中,40℃与60℃时,CO2的吸收量均为0,二者的区别是 前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后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为0(植物死亡) .

(4)在温度为30℃时,叶肉细胞内的[H]用于 与O2结合形成水、还原三碳化合物(C3) .

Ⅱ.用上述某种植物,取大小相似的绿色植物叶片,分组进行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的重量,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小时,测其重量变化;立刻再光照1小时(光强度相同),再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mg)* ?1 ?2 ?3 ?4

光照后的重量变化(mg)* +3 +3 +3 +2

*指与暗处理前的重量进行比较,“?”表示减少的重量值,“+”表示增加的重量值

请回答问题:

(1)暗处理时,随温度升高,叶片重量 减轻 ,其原因是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 .

(2)假如叶片的重量变化都是光合作用所合成的有机物的量,则在28℃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为 7  mg,氧气产生量最多的是第 四 组叶片.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三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不同,其中a植物的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也低,而c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并且从呼吸速率的角度分析,a植物最低,c植物最高.

图2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温度为40℃时呼吸速率最高,在55℃时光合作用停止.

分析表格:根据题意可知,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可表示1h的呼吸作用消耗;光照后的重量变化表示进行1h的光合作用,2h的呼吸作用后的重量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数据计算出1h光合作用总量=光照后的重量变化+该温度条件下的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2.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Ⅰ(1)由图1可知:植物a的呼吸速率最小,因此在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影响最小.当光强为1500kLx时,a和b植物均达到光饱和点,而c植物的光合速率仍在增加,因此c植物对CO2利用率最高的植物.

(2)图2中的虚线始终为二氧化碳的释放,因此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而实线会低于0,因此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图中看出,当温度达到55℃时,实线消失,只剩下虚线,表示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3)图2中,40℃时,实线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为0,表明此温度条件下,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而60℃时,实线消失,虚线的CO2的吸收量均为0,即表示此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为0.

(4)在温度为30℃时,叶肉细胞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H]用于暗反应中还原三碳化合物(C3),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用于第三阶段与O2结合形成水.

Ⅱ(1)表格中看出,暗处理时,随温度升高,叶片重量减轻,这是由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强.

(2)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可表示1h的呼吸作用消耗;光照后的重量变化表示进行1h的光合作用,2h的呼吸作用后的重量变化.因此在28℃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3+2×2=7mg;根据该方法计算出,30℃时的光合作用量为2+4×2=10mg,此时光合速率最强,氧气产生量最多.

故答案为:

Ⅰ(1)a c

(2)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55℃

(3)前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后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均 为0(植物死亡)

(4)与O2结合形成水、还原三碳化合物(C3)

Ⅱ(1)减轻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加强.

(2)7 四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主要是考查了温度、光照强度对其强度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和表格的能力以及理解应用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分析曲线时,明确图2中实线表示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并且表格中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可表示1h的呼吸作用消耗;光照后的重量变化表示进行1h的光合作用,2h的呼吸作用后的重量变化,由此可以计算光合作用强度.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i3FvfG5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90683.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