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3年秋期末考试高二生物

宜昌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3年秋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o6yibv8

(满分90分 时间90分钟)

说明:1.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封线内。

3.答卷时,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田间种植的三倍体香蕉某一性状发生了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变化

2、右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面的部分基因,下列选项的结果中,不属于染色体变异引起的是

3、家系图中最可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依次是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4、 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

B.基因突变不一定改变生物的表现型

C.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

D.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都属于染色体变异

5、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是

A、57%,43% B、36%,64% C、18%,82% D、92%,8%

6、将二倍体玉米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一种新的植株,下列有关对这株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单倍体 ②体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③不能形成有遗传效应的配子

④有同源染色体 ⑤能形成有遗传效应的配子 ⑥是可育的 ⑦是高度不孕的

A、①④⑤⑦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⑦ D、①②⑤⑦

7、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的形状和颜色与枯叶相似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进化

8、由于某种原因使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由棕色变成了灰白色,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多年以后,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9、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p分页标题e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10、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因而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D.Z结构的活动只受Y结构的控制

11、在某作物育种时,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再将③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由③到④过程一定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B.⑤×⑥的育种过程中,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⑧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③到⑧过程可能发生突变和基因重组

12、“虎狮兽”是由雄虎和雌狮杂交产生的后代。下列对此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虎狮兽”属于动物中的一个新物种

B.“虎狮兽”再与虎或狮杂交,均能生出杂种后代

C.雄虎和雌狮能杂交且产生后代,所以不存在生殖隔离

D.“虎狮兽”无繁殖能力,因为其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13、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4、对种群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B.同一地域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称

C.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称 D.一个生态环境中具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称

15、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的内容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生物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3年秋期末考试高二生物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17、生物工程技术可实现基因在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的转移,甚至可将人工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培养出自然界没有的新类型。针对这项技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丰富生物多样性

B.自然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C.转基因作物一旦成功,就可成为商品,丰富人们的食物

D.也可以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18、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p分页标题e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19、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20、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

B.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C.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D.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21、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入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后不久症状消失,以下对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机体B细胞首次接触到尘土中的过敏原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B.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虽然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

C.可与尘土中的过敏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浆中,再次遇到不同过敏原时,抗体同过敏原发生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D.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

22、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的顺序是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23、下列关于内环境各成分之间转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许多物质能渗出毛细血管壁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的组成成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24、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25、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p分页标题e

26、下图表示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两条曲线表示健康人两种激素的变化趋势,另一条曲线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变化趋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b表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B.在曲线c上升时,人体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

C.曲线a表示的激素是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

D.人体通过a、c激素的协同作用,可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27、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2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大豆幼苗进行一段时间的单侧光照射后,幼苗会向光生长

B.生长素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C.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植物细胞生长有相似的效应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29、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中,下列关于注意事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证实适宜浓度范围,摸索实验条件

B.找准插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所用的每个插条都应留3~4个芽

D.此探究实验不存在对照实验

30、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右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31、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烟草中找到了一抗病基因,现拟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基因转入棉花,培育抗病棉花品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____________进行切割。

(2)切割完成后,采用___ _酶将载体与该抗病基因连接,连接后得到的DNA分子称为______。

(3)再将连接得到的DNA分子导入农杆菌,然后用该农杆菌去_________棉花细胞,利用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性的原理进行组织培养,从培养出的植株中筛选出抗病的棉花。

(4)该抗病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 )

A.淀粉 B.脂类 C.蛋白质 D.核酸

(5)转基因棉花获得的________性状是由该表达产物来体现的。

32、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由甲图可知,对于不同的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______;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分页标题e

(2)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_____mol/L,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为验证在单侧光照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而不是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Ⅰ.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Ⅱ.下图表示的是该实验过程。

Ⅲ.实验结果及解释:①装置内胚芽鞘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③装置内胚芽鞘________生长,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下图分别是两种遗传病的家系,据图分析回答:

 (1)判断:甲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 性遗传;乙的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属 性遗传。

(2)图甲I2的基因型为 (设显性基因为A);图乙中I2的基因型为 (设显性基因为B)。

(3)若乙图中的III1和III3婚配,则属于 婚配,他们生出病孩的几率是 。

(4)甲图中III3为纯合体的几率是 。

34、回答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传导的问题:

(1)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正、负或零)电位。

(2)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膜主要对__ _具有通透性,造成 ,使膜外阳离子浓度 (高于或低于或等于)膜内。

(3)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 电位变化是_______ ____。

(4)下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宜昌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3年秋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试卷答案

(满分90分 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A A B B D B A A D B B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C B D D C C D A B D A D D 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31(每空1分共7分)

(1)限制性内切酶

(2)DNA连接酶 重组DNA

(3)感染 全能

(4)C

(5)抗病

32(每空1分共8分)

(1)不同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2)10-8 促进 

(3)直立 胚芽鞘B段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弯向光源 胚芽鞘A段发生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33(每空1分共9分)

(1)常 显 常 隐

(2)Aa Bb

(3)近亲 1/6

(4)100%

34(每空1分共6分)

(1)负  

(2)K+  K+外流 高于

(3)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4)C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o6yibv8p分页标题e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91922.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