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2015届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hq6GHZe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

1.(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从2天到21天不等,目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已知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接触感染者的尸体.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是()

①病毒无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②所有动植物的致病因子一定是病毒;

③埃博拉病毒可在实验室中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④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广泛;

⑤病毒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

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④⑤

2.(1.5分)(2014秋•忻州校级期中)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

A. 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 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C.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草履虫

D. 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3.(1.5分)(2013秋•红岗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B. 水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C.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

D. 在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

4.(1.5分)(2015•重庆校级模拟)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而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等,也能检测蛋白质

B.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发现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最大

C. 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时,可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结果出现了砖红色沉淀

D. 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氨基酸,会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

5.(1.5分)(2015•渝水区校级三模)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酶在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下均变性失活;

②酶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外或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③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④自然界中的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都可以转化为细胞中的ATP;

⑤一个ATP分子彻底水解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p分页标题e

⑥人的心肌细胞中,ATP合成速度远远大于分解速度,从而保证心肌细胞有充足能量.

A. ①②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6.(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分泌蛋白的过程中内质网起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B. 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C. 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比癌细胞的发达

D. 叶肉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比胰腺腺泡细胞的更发达

7.(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对4种实验材料的研究及观察记录见下表,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结构或现象

A 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B 黑藻叶片 叶绿体移动

C 胚胎干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质壁分离及复原

A. .A B. /B C. .C D. .D

8.(1.5分)(2015•漳州二模)在下列生物领域的发现中,科学家与其使用的技术或方法对应完全一致的有()

科学发现 科学家 科学家的思想或方法

①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巴斯德 显微镜观察

②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萨克斯 植物绿叶光合作用

③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 卡尔文 同位素标记H2180

④DNA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 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⑤膜由脂质组成的 欧文顿 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通透性不同

⑥亮一暗一亮结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 电镜观察细胞膜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9.(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对纤维素具有消化作用.从菠菜叶柄切一小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加盖玻片;同样制作另一切片标本,但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15min后观察,发现两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下列对结果与预期不同的分析中,不合理的原因是()

A. 实验的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长

B. 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净,残留酸或碱

C. 消化液离开蜗牛嗦囊后,不发生作用

D. 吸取消化液的量过少

10.(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的点有4个

B. 21?27h的时间段叶肉细胞中产生的[H]来自细胞呼吸

C. 前24h和后24h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相同

D. 48h时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增加

11.(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又各自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一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培养着一株植物,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植物,并将其放在适宜光照下培养.请问18O要在糖类中出现,至少需要经过几个阶段?()p分页标题e

A. 1 B. 2 C. 3 D. 4

12.(1.5分)(2015•枣庄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曲线BC段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中出现无氧呼吸

C. 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D. T1T2时间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13.(1.5分)(2014秋•武汉校级期末)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着丝点分裂最可能发生在()

A. CD段 B. BC段和FG段 C. AB段和FG段 D. BC段和HI段

14.(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某动物精原细胞(2n=8)移入适宜培养条件 (不含放射性元素)下,让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根据如图所示判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依次是()

A. 2个b,6个c B. b+c=8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C. 4个b,4个c D. b+c=4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15.(1.5分)(2014•山东)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 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 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 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16.(1.5分)(2010•丰台区二模)运动员在参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17.(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刺激一定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C. 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与⑥⑤途径有关

D. ①②③和①④⑤分别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8.(1.5分)(2015•宁都县校级一模)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电刺激①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

B. 电刺激①处或②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p分页标题e

[来源:Zxxk.Com] C. 电刺激②处,电流计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19.(1.5分)(2014•湖北校级模拟)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如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NE将发生如右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NE是一种神经递质

B. NE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NE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C. 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说明某些兴奋可以双向传递

D. NE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20.(1.5分)(2013•未央区校级模拟)以下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C.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

21.(1.5分)(2014•四川)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 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 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22.(1.5分)(2013秋•福州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B. 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C. 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

D. 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23.(1.5分)(2014秋•涪城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过度饥饿??胰岛素 B. 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

C. 食物缺碘??促甲状腺激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2 4.(1.5分)(2013秋•福州期末)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的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 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与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

D. 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关

25.(1.5分)(2013秋•历下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p分页标题e

D.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6.(1.5分)(2014春•黄山期末)下列因果关系的搭配,正确的是()

原因 结果

① 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者在血糖调节中是拮抗关系

② 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汗液分泌增加

③ 局部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引起未兴奋部位兴奋

④ 延长光照时间 光合速率提高

⑤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其生长 顶端优势现象

⑥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抗体 二次免疫时,免疫效应更快、更强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④ D. ②⑥

27.(1.5分)(2014•上海)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28.(1.5分)(2008•潮州二模)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 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 过敏反应,肌无力 D. 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29.(1.5分)(2014•威海一模)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以促进相关激素分泌;也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激素C、D的分泌

B. 当血液中激素B浓度较高时,可以反过来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C. 寒冷环境下,激素B、C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少

D. 激素B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的细胞

30.(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数量减少 调节性T细胞 数量增加.

A. 过敏反应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 艾滋病

31.(1.5分)(2014•郑州模拟)如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p分页标题e

32.(1.5分)(2013秋•福州期末)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

B.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生长素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D. 草霉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

33.(1.5分)(2014•萧山区模拟)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图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 赤霉素促进茎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C. 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是抑制,而对②过程是促进

D. 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表现为协同作用

34.(1.5分)(2015•嘉定区一模)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35.(1.5分)(2014•浙江)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 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 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36.(1.5分)(2014•盐城模拟)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37.(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B.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38.(1.5分)(2014•广东)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p分页标题e

A.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39.(1.5分)(2014•浙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来源:学科网ZXXK]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40.(1.5分)(2009•汶上县校级模拟)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来源:学科网ZXXK]

群落 种群1 种群2 种群3 种群4 种群5 种群6 种群7 种群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A.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 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

D. 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7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如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息传导方式,C、D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图A所示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最可能的名称是.

(2)如果图A中表示甲状腺细胞的功能,则其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成分)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甲状腺激素→1→靶细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的功能.如果图A过程表示的是胰岛素分子对机体的作用过程,那么参与胰岛素合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

(3)根据C、D可知靶细胞上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两种,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一类是细胞内受体,这与细胞膜的特性以及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下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的是.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呼吸氧化酶

(4)如果图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组成结构来看,[2]应该属于.接受[3]所释放物质的主要物质是该靶细胞膜上的.

42.(7分)(2014•路桥区模拟)鼠尾藻是一种着生在礁石上的大型海洋褐藻,可作为海参的优质饲料.鼠尾藻枝条中上部的叶片较窄,称之狭叶;而枝条下部的叶片较宽,称之阔叶.新生出的阔叶颜色呈浅黄色,而进人繁殖期时阔叶呈深褐色.研究人员在温度18℃(鼠尾藻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等适宜条件下测定叶片的各项数据如下表.p分页标题e

叶片 光补偿点

(μmol•m?2•s?1) 光饱和点

(μmol•m?2•s?1) 叶绿素

(mg•g?1) 最大净光合速率

(nmolO2•g?1•min?1)

新生阔叶 16.6 164.1 0.37 1017.3

繁殖期阔叶 15.1 266.0 0.73 1913.5

狭叶 25.6 344.0 0.54 1058.2

(注:光补偿点为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为总光合速率刚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1)据表分析,鼠尾藻从生长期进人繁殖期时,阔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其内在原因之一是叶片的.

(2)依据表中的变化,可推知鼠尾藻的狭叶比阔叶更适应(弱光/强光)条件,这与狭叶着生在枝条中上部,海水退潮时,会暴露于空气中的特点相适应的.

(3)新生阔叶颜色呈浅黄色,欲确定其所含色素的种类,可用提取叶片的色素,然 后用层析液分离,并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

(4)在一定光照强度等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对新生阔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①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时所设定的光照强度(大于/等于/小于)18℃时的光饱和点.

②将新生阔叶由温度18℃移至26℃下,其光补偿点将(增大/不变/减小),这影响了鼠尾藻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南方高温环境下,需考虑控制适宜的温度及光照强度等条件以利于鼠尾藻的养殖.

43.(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如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填字母)的分泌量将会增加,家兔对寒冷刺激产生的生命活动调节属于调节,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D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A的分泌将会;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家兔的尿量将,激素F的分泌量将.

(4)激素F代表,肾小管管壁的细胞上有、、的受体,糖尿病患者的上述激素高于正常人.

(5)某疾病的病因是体内产生了大量A激素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A激素受体而充当A激素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功能,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病.

 

44.(11分)(2014•四川)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p分页标题e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若实验结果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

2014-2015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

1.(1.5 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从2天到21天不等,目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已知主要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或接触感染者的尸体.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是()

①病毒无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

②所有动植物的致病因子一定是病毒;

③埃博拉病毒可在实验室中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④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广泛;

⑤病毒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结构层次;

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④⑤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 解:①病毒无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①正确;

②所有动植物的致病因子不一定是病毒,有可能是细菌等,②错误;

③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用普通液体培养基培养,③错误;

④病毒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十分广泛,④正确;

⑤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最基本结构层次是细胞,⑤错误;

⑥病毒只含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⑥正确.

故正确的说法有①④⑥.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病毒的代谢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病毒和其它细胞生物的区别以及离开了寄主细胞就无生命活动的特性.

2.(1.5分)(2014秋•忻州校级期中) 下列各项中,与“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的层次一致的是()

A. 分生区细胞→分生组织→根→茎→小麦

B. 骨骼肌细胞→骨骼肌→骨骼→运动系统→牛

C. 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网→草履虫

D. 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

考点: 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p分页标题e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其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物圈是最大的结构层次.“神经细胞→神经组织→脑→神经系统→羊”对应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解答: 解:A、小麦无系统层次,A错误;

B、骨骼不是由骨骼肌组成的,B错误;

C、草履虫为单细胞生物,无神经网,C错误;

D、上皮细胞→上皮组织→肺→呼吸系统→马对应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能力,属于简单题.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要能够识记植物缺少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层次就是个体层次等.

3.(1.5分)(2013秋•红岗区校级期末)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

B. 水是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

C. 氨基酸脱水缩合产生水,水中的氧来自氨基酸的羧基

D. 在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溶液扩散

考点: 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细胞内的 许多化学反应都有水的参与或生成,水可以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解答: 解:A、休眠或越冬的植物体内,新陈代谢较弱,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下降,A正确;

B、水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的反应物,也是有氧呼吸的产物,B正确;

C、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是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生成1分子水的过程,水中的氧原子来自羧基,C正确;

D、渗透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渗透作用原理,对于 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4.(1.5分)(2015•重庆校级模拟)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而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等,也能检测蛋白质

B. 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发现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最大

2015届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三上期中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C. 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时,可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结果出现了砖红色沉淀

D. 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氨基酸,会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p分页标题e

考点: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通过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解答: 解:A、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浓度不同,如果材料用具中无双缩脲试剂,而有斐林试剂和蒸馏水等,可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配制双缩脲试剂,故也能检测蛋白质,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差异最大,B正确;

C、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必需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C错误;

D、分泌蛋白在附着型核糖体上合成,内质网进行加工和转运,由小泡包裹运输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加工,由小泡包裹运输至细胞膜,最后外排作用出细胞,故向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氨基酸,会发现放射性依次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囊泡中,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还原糖的鉴定、蛋白质的鉴定、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等相关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于考纲要求的实验理解和掌握程度,学以致用的能力.

5.(1.5分)(2015•渝水区校级三模)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酶在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下均变性失活;

②酶都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在细胞外或细胞内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③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④自然界中的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都可以转化为细胞中的ATP;

⑤一个ATP分子彻底水解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

⑥人的心肌细胞中,ATP合成速度远远大于分解速度,从而保证心肌细胞有充足能量.

A. ①②③⑥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考点: 酶的特性;酶的概念;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 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均可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自然界中的热能不能转化为细胞中的ATP,ATP完全水解产物为三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共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速率处于动态平衡之中.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①强酸、强碱和高温条件均可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①正确;

②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合成的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②错误;

③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③正确;

④自然界中的热能不能转化为细胞中的ATP,④错误;

⑤ATP完全水解产物为三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共需要消耗4个水分子,⑤正确;

⑥细胞内ATP的合成和分解速率处于动态平衡之中,⑥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6.(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分泌蛋白的过程中内质网起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B. 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

C. 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比癌细胞的发达

D. 叶肉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比胰腺腺泡细胞的更发达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1、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 解:A、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中,高尔基体起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都在细胞质中进行,B错误;

C、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因此高尔基体的数量较多,C正确;

D、胰腺腺泡细胞能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等,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进行细胞分裂,则高尔基体的数量较少,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原核细胞的结构、高尔基体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某同学对4种实验材料的研究及观察记录见下表,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材料 观察到的结构或现象

A 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B 黑藻叶片 叶绿体移动

C[来源:Zxxk.Com] 胚胎干细胞 同源染色体联会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质壁分离及复原

A. .A B. /B C. .C D. .D

考点: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观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时,应选用动物的精巢或植物的雄蕊.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应该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且液泡要有颜色,这样便于观察,如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最后选择无色的细胞,如口腔上皮细胞;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最重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A、口腔上皮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所以在染色后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A正确;

B、黑藻叶片可以用来观察叶绿体,也可以用来观察细胞质环流,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胚胎干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大液泡,适宜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要求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8.(1.5分)(2015•漳州二模)在下列生物领域的发现中,科学家与其使用的技术或方法对应完全一致的有()

科学发现 科学家 科学家的思想或方法

①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巴斯德 显微镜观察

②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萨克斯 植物绿叶光合作用

③光合作用中O2的来源 卡尔文 同位素标记H2180

④DNA是遗传物质 艾弗里 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⑤膜由脂质组成的 欧文顿 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通透性不同

⑥亮一暗一亮结构三层结构 罗伯特森 电镜观察细胞膜

A. ②③⑤ B. ①④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考点: 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酿酒的原理、光合作用产物、DNA是遗传物质、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的发现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先数量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表格信息进行判断.

解答: 解:①巴斯德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①正确;

②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碘液染色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叶片和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叶片,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②正确;

③光合作用中O2的来于水是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发现的,③错误;

④DNA是遗传物质是艾弗里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蔡斯和赫尔希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④错误;

⑤欧文顿根据脂溶性物质优先通过细胞膜的现象推测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⑤正确;

⑥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发现细胞膜是暗?亮?暗的三层结构,⑥错误.

故选:D.

点评: 对于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发现,对于科学发现过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及采用的方法和技术的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p分页标题e

9.(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对纤维素具有消化作用.从菠菜叶柄切一小薄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蜗牛嗉囊中的消化液,加盖玻片;同样制作另一切片标本,但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15min后观察,发现两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下列对结果与预期不同的分析中,不合理的原因是()

A. 实验的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长

B. 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净,残留酸或碱

C. 消化液离开蜗牛嗦囊后,不发生作用

D. 吸取消化液的量过少

考点: 酶的特性.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温度、酸碱度、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的作用特点,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纤维素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酶活性低,需要的时间长,因此15min后观察,发现两标本内的细胞形态完全一样可能的原因是实验的温度太低,作用时间也不够长,A合理;

B、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如果滴管或实验器皿未洗净,残留酸或碱,改变了反应的PH,会使酶回想降低,B合理;

C、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C不合理;

D、吸取的消化液少,酶含量极少,可能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D合理.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运用相关知识利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0.(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某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h测定室内CO2浓度及植物CO2吸收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的点有4个

B. 21?27h的时间段叶肉细胞中产生的[H]来自细胞呼吸

C. 前24h和后24h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相同

D. 48h时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增加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可表示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室内CO2浓度变化可表示该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图中的CO2吸收速率为净光合速率,当CO2吸收速率大于0时就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图中6~18h、30~42h均有有机物的积累.

解答: 解:A、从曲线可知实验的前3小时内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6h时叶肉细胞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此时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也不向外界释放CO2,其呼吸产生的CO2正好供应给光合作用,所以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4个,即6、18、30、42小时,A正确;p分页标题e

B、21?27h的时间段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细胞中产生的[H]来自细胞呼吸,B正确;

C、由图可知在36小时时二氧化碳吸收速率最大,由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可知前24小时的光照强度应该没有后24小时的强,C错误;

D、实验进行48小时后因为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比起点时低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积累的有机物,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11.(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又各自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一个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培养着一株植物,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植物,并将其放在适宜光照下培养.请问18O要在糖类中出现,至少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A. 1 B. 2 C. 3 D. 4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解答: 解:用18O标记的H2O灌溉植物,并将其放在适宜光照下培养,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阶段,CO2先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故选:B.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12.(1.5分)(2015•枣庄校级模拟)如图所示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曲线BC段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中出现无氧呼吸

C. 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D. T1T2时间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该题考查了细胞呼吸、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等内容.图中AB段无乙醇产生,因此知只进行有氧呼吸;BC段,乙醇开始产生,酵母菌数量仍在继续增加,因此这一区间内的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也同时进行有氧呼吸;BC段,酵母菌数量继续增加至最大值、乙醇开始产生并不断增加,酵母菌数量增多、酵母菌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产能少,需消耗更多葡萄糖.酵母菌数量在C点下降,除营养物的供应问题外,还应考虑其代谢产物(乙醇和二氧化碳)的积累对其繁殖的影响.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A、AB段没有乙醇的产生,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正确;

B、从B点开始产生乙醇,故BC段出现无氧呼吸,B正确;

C、酵母菌数量在C点下降,除营养物的供应问题外,还应考虑其代谢产物(乙醇和二氧化碳)的积累对其繁殖的影响,C正确;

D、由于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较有氧呼吸多,因此T1~T2时间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以及酵母菌酿酒的过程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3.(1.5分)(2014秋•武汉校级期末)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着丝点分裂最可能发生在()

A. CD段 B. BC段和FG段 C. AB段和FG段 D. BC段和HI段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根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特点可以判断,有丝分裂全过程中均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数加倍,因此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也加倍;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裂,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属于有丝分裂,CD段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FGHI属于减数分裂,FG区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区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阶段.

解答: 解:根据曲线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可以判断,AF表示有丝分裂过程,CD段同源染色体数目加倍是由于BC段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

FI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图中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的变化以及着丝点分裂发生的时间.解题关键是能根据图中同源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判断分裂方式,并且能识记着丝点分裂发生的时间即可.

14.(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某动物精原细胞(2n=8)移入适宜培养条件 (不含放射性元素)下,让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根据如图所示判断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依次是()

A. 2个b,6个c B. b+c=8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C. 4个b,4个c D. b+c=4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p分页标题e

分析: 1、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解答: 解:让该精原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该过程中DNA共复制3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均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且这8个DNA分子都只有一条链含有3H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这8条染色体中只有部分被3H标记,且具体数目不确定;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中同有4条染色体,有部分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即图中b,还有部分染色体没有被标记,即图中c,则b+c=4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NA分子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能结合这两者准确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

15.(1.5分)(2014•山东)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神经细胞数量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

B. 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

C. 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D. 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考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

分析: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解答: 解:A、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故A选项错误;

B、据图可知,得到足够生存因子的神经细胞能生存下来,否则会凋亡,故说明了生存因子影响了神经细胞的基因表达,故B选项正确;

C、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故C选项错误;

D、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选项错误.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凋亡的机制,对于细胞凋亡的意义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试题难度中等.

16.(1.5分)(2010•丰台区二模)运动员在参加激烈的比赛过程中,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 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碳酸和乳酸钠),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浓度,它们共同调节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解答: 解:A、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A错误;

B、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人体体温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能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C正确;

D、血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内环境稳态和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7.(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对刺激的反应,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刺激一定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

C. 内环境中血糖和PH调节均与⑥⑤途径有关

D. ①②③和①④⑤分别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表示神经调节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肌肉;①④⑤表示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过程,其中效应器是腺体;⑥⑤表示体液调节过程.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A、刺激可能来自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改变(如体温升高等)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如寒冷环境),A错误;

B、人体内环境稳定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所以剧烈运动时,①②③、①④⑤和⑥⑤途径共同发挥作用维持内环境稳定,B正确;

C、内环境中血糖主要与⑥⑤途径有关,而PH调节主要依赖血液中的缓冲物质,C错误;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以图中①②③和①④均表示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以内环境稳态调节图为载体,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学&科&网]

18.(1.5分)(2015•宁都县校级一模)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灵敏电流计连接在坐骨神经表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电刺激①处,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

B. 电刺激①处或②处均可引起腓肠肌的收缩

C. 电刺激②处,电流计能记录到两次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由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又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 解:A、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电刺激①处,电流两次经过灵敏电流计,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反向的两次偏转,A正确;

B、电刺激①处产生的冲动可以由神经传递到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直接电刺激肌肉②处也可以引起肌肉的收缩,B正确;

C、电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不能由突触后膜传至突触前膜,所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不会记录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借“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人工电刺激”创设情境,考查突触结构和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考查《稳态与环境》中的兴奋传导方向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属于能力立意题.p分页标题e

19.(1.5分)(2014•湖北校级模拟)某种突触传递兴奋的机制如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NE将发生如右图所示的结合或摄取.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NE是一种神经递质

B. NE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后抑制NE释放属于反馈调节

C. 突触前膜和后膜均能摄取NE,说明某些兴奋可以双向传递

D. NE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将引发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去甲肾上腺素(简称NE)存在于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NE是一种神经递质,A正确;

B、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前膜摄取NE仅仅是反馈调节突触前神经元对NE的释放,不能传递兴奋,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C.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特点,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0.(1.5分)(2013•未央区校级模拟)以下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

B.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

C. 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来源:Z_xx_k.Com]

D.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解答: 解:A、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信息分子,且都是有机物,A正确;

B、激素只能调节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但不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B错误;

C、激素能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激素的化学本质、生理作用及激素的作用特点,对选择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需要注意的是B选项,要求考生明确激素不能参与新陈代谢,只能对新陈代谢活动进行调节.

21.(1.5分)(2014•四川)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C. 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 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肝糖原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ATP和ADP也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 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故A选项错误;

B、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故B选项正确;

C、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故C选项错误;

D、当细胞内有吸能反应发生时,会发生ATP水解产生ADP、Pi和释放能量的反应,当细胞内发生放能反应时,会发生ADP和Pi与能量和成ATP,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细胞内的相关化合物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1.5分)(2013秋•福州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成分的归类叙述中错误的是()[来源:学科网]

A. 免疫物质类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B. 营养小分子类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C. 有机大分子类如:血浆蛋白、mRNA、胰岛素等

D. 细胞代谢废物类如: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可以看作是内环境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

解答: 解: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属于内环境的物质,A正确;

B、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B正确;

C、mRNA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

D、尿素、尿酸、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由内环境运输,是内环境中的物质,D正确.

p分页标题e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断,对于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断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3.(1.5分)(2014秋•涪城区校级期中)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A. 过度饥饿??胰岛素 B. 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

C. 食物缺碘??促甲状腺激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从曲线图看出当环境条件增多时,相应的激素也会分泌增加.

当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解答: 解:A、过度饥饿,导致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A错误;

B、大量喝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错误;

C、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C正确;

D、温度过高,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会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先分析题图模型,弄清条件变化引起的效应,然后逐项分析选项判断是否符合题图模型.

24.(1.5分)(2013秋•福州期末)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的渗透压、pH、温度等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 人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与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

D. 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关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解答: 解:A、剧烈运动时,人体中存在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PH有下降趋势,A正确;

B、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渗透压、PH、温度属于理化性质,还缺少成分,B错误;

C、细胞代谢会产生酸性物质,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降低能使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

D、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正确.

故选:D.p分页标题e

点评: 人体的稳态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受体内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

25.(1.5分)(2013秋•历下区校级期末)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 解:A、在甲图中,由于与①相连的③上有神经节,所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B错误;

C、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C正确;

D、甲图的⑥结构即突触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来源:学科网ZXXK]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细胞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1.5分)(2014春•黄山期末)下列因果关系的搭配,正确的是()

原因 结果

① 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者在血糖调节中是拮抗关系

② 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汗液分泌增加

③ 局部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引起未兴奋部位兴奋

④ 延长光照时间 光合速率提高

⑤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其生长 顶端优势现象

⑥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抗体 二次免疫时,免疫效应更快、更强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④ D. ②⑥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p分页标题e

分析: 胰岛素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等,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达到升高血糖的作用.

当神经纤维兴奋时,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在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使免疫效应更快、更强.

解答: 解: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因此它们两者之间为拮抗作用,与它们两者之间的抑制和促进作用无关,①错误;

②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在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使汗液分泌增加,②正确;

③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③错误;

④光合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强度,与光照时间无关,④错误;

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抑制其生长,从而导致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⑤正确;

⑥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⑥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通过因果关系的搭配关系,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适中.

27.(1.5分)(2014•上海)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A. 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 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 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 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解答: 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合理推理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8.(1.5分)(2008•潮州二模)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p分页标题e

A. 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B. 自身兔疫病,肌肉痉挛

C. 过敏反应,肌无力 D. 过敏反应,肌肉痉挛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作为异物进行攻击,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中称自身免疫疾病,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

解答: 解:A、该人血清中抗体把乙酰胆碱的受体(自身物质)作为异物进行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疾病,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结果表现为肌无力,A正确;

B、由于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突触后神经元不能正常兴奋,因此肌肉不会持续收缩,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过程中不存在过敏原,不是过敏反应,C错误;

D、由C、B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免疫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题干准确获取信息,并把获取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是解题的关键.

29.(1.5分)(2014•威海一模)如图是人体部分稳态的调节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以促进相关激素分泌;也可以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激素C、D的分泌

B. 当血液中激素B浓度较高时,可以反过来对垂体和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

C. 寒冷环境下,激素B、C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以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少

D. 激素B的靶细胞几乎为全身的细胞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量增多,此外提高血糖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减少散热的途径是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几乎全身细胞,促进代谢.

解答: 解:A、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量增多,此外提高血糖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A正确;

B、当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B正确;

C、寒冷环境时,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减少散热的途径是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C错误;p分页标题e

D、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几乎全身细胞,促进代谢,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

30.(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数量减少 调节性T细胞 数量增加.

A. 过敏反应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 艾滋病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分析题图: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解答: 解:Mcl?1蛋白可是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A、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图中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31.(1.5分)(2014•郑州模拟)如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 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 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 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考点: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逆转录、免疫等知识.p分页标题e

1、逆转录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即RNA指导下的DNA合成.逆转录是RNA病毒的复制形式,需逆转录酶的催化.艾滋病病毒(HIV)就是一种典型的逆转录病毒.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

2、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基础,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溶菌酶、抗体)组成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动物身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

解答: 解:A、分析图甲可知,实验动物感染HIV后发生了从RNA到DNA的分子合成过程,即逆转录,A正确;

B、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体液免疫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是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丙图横标为感染时间、纵坐标为T细胞的数量,该图显示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C正确;

D、丁图横标为感染时间,纵轴是HIV病毒的数量,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1、从作用对象上看,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免疫则摧毁侵入到寄主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外来的组织团块、癌变的细胞等.2、从作用方式上看,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 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32.(1.5分)(2013秋•福州期末)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生长旺盛的部位

B. 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 生长素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D. 草霉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p分页标题e

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但是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其主要作用有:促进植物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等.

解答: 解:A、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A正确;

B、温特的实验能够证明生长素能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但是不能证明运输方式,B错误;

C、生长素只能调节细胞的代谢,而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来源:学+科+网Z+X+X+K]

D、发育中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因此草霉果实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素是由种子提供的,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运输、分布以及其生理作用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

33.(1.5分)(2014•萧山区模拟)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两者促进植物生长及关系可用图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细胞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 赤霉素促进茎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

C. 图中赤霉素对①过程是抑制,而对②过程是促进

D. 赤霉素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表现为协同作用

考点: 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前体物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而促进细胞伸长,赤霉素通过促进生长素合成和一种生长素氧化而使生长素浓度升高进而促进细胞伸长.

解答: 解:A、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是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内合成的微量有机物,A正确;

B、由题图可知,赤霉素促进茎杆伸长是通过提高生长素的含量而实现的,B正确;

C、图中①是促进,②是抑制,C错误;

D、由题图和题意可知,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杆伸长,在植物体内表现为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赤霉素和生长素的作用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赤霉素和生长素的作用关系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4.(1.5分)(2015•嘉定区一模)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p分页标题e

解答: 解:A项,C项和D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1.5分)(2014•浙江)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 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 与施用10?4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低于0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

解答: 解:A、以左图IAA浓度为0时为对照,低于100%的长度即为抑制生长,显然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浓度对于主根的伸长均低于100%,故A选项正确;

B、以中图IAA溶液浓度为0时的每株侧根数为对照,IAA溶液超过一定的浓度对于侧根的诱导起抑制作用,故B选项正确;

C、参照右图中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若除去部分芽和幼叶,则地上向根部运输的IAA量会减少,此时运输到根部的IAA将会低于中图的对照组,由此图可知,当施用IAA浓度低于0时对于侧根的诱导呈下降趋势,即导致侧根数目减少,故C选项错误;

D、对照前2幅图中IAA浓度为0和10?4mol•L?1分析,未施用IAA的植株主根长、侧根数少,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长素的作用及其两重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36.(1.5分)(2014•盐城模拟)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 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p分页标题e

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5年调查的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

B. 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

C. 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

D. 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据图分析,0~4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4~10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0~20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解答: 解:A、前4年,λ值为定值,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5年时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负值,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性,A正确;

B、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B正确;

C、第8到10年间λ值<1,种群数量减少,第10年的种群数量最少,“S”型曲线的增长率应该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图中第8到第16年种群增长率先减少后者增加,C错误;

D、由图示曲线图趋势知如果持续第16到第20年间趋势,λ大于2,而且基本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将持续增加,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解题时注意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不变.

37.(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B. 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考点: 种群的特征.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出生率是每年、每一千人当中的新生人口数.

解答: 解:A、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A正确;

B、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100=20%,B错误;

C、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C错误;

D、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增长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p分页标题e

38.(1.5分)(2014•广东)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 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 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考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 解:A、从图中分析可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A选项正确;

B、图中没有体现物种的丰富度,故B选项错误;

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幼虫的密度,可利用样方法调查,故C选项正确;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故D选项正确.

故选:B.[来源:学科网ZXXK]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种群密度的计算: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①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动物:标志重捕法;植物和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②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39.(1.5分)(2014•浙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解答: 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选项错误;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选项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故C选项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选项错误.p分页标题e

故选:B.

点评: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0.(1.5分)(2009•汶上县校级模拟)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表中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个/m2).请指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群落 种群1 种群2 种群3 种群4 种群5 种群6 种群7 种群8

甲 92 4 0 0 1 1 1 1

乙 0 25 20 20 20 5 0 0

丙 0 65 20 10 3 2 0 0

A.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 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竞争

D. 在生物群落丙中,物种2、4、6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考点: 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 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生物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的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甲群落物种种类多,但是物种5、6、7、8的密度很小,故抵抗力稳定性最低;乙群落与丙相比,物种种类相同,但是乙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密度比较均衡,故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解答: 解:A、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生物种群组成 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的生物种类越多,个体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乙群落与丙相比,物种种类相同,但是乙群落中各种生物的密度比较均衡,故抵抗力稳定性最高,A正确;

B、甲群落物种种类多,但是物种5、6、7、8的密度很小,故抵抗力稳定性最低,B正确;

C、分析群落丙的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型,有些生物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C错误;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种3和种4、种5和种6可能形成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7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是一种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如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息传导方式,C、D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的作用方式.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图A所示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最可能的名称是激素.

(2)如果图A中表示甲状腺细胞的功能,则其分泌物被输送到靶细胞时,首先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成分)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则甲状腺激素→1→靶细胞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如果图A过程表示的是胰岛素分子对机体的作用过程,那么参与胰岛素合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p分页标题e

(3)根据C、D可知靶细胞上接受信号分子的受体有两种,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一类是细胞内受体,这与细胞膜的特性以及信号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下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的是B、C.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呼吸氧化酶

(4)如果图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从神经调节方式的组成结构来看,[2]应该属于传出神经.接受[3]所释放物质的主要物质是该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考点: 细胞膜的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本题是对细胞通讯的方式、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细胞通讯的方式、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然后结合题图信息解答问题.

解答: 解:(1)分析题图知,图A是典型的激素→血液循环→靶细胞的通讯方式,因此图A所示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最可能的名称是激素.

(2)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受体细胞则应与受体细胞上的糖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参与胰岛素合成分泌的细胞器肯定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3)分析题图可知,C表示受体在靶细胞表面,图D则表示受体在靶细胞内部,性激素的受体存在于靶细胞内,生长激素的受体存在于靶细胞表面;而唾液淀粉酶和呼吸氧化酶不是信息分子.

(4)图B则是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式,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属于效应器,与之相连接的是传出神经;[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故答案为:

(1)激素

(2)糖蛋白 信息交流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3)BC

(4)传出神经 糖蛋白

点评: 对细胞通讯的方式、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42.(7分)(2014•路桥区模拟)鼠尾藻是一种着生在礁石上的大型海洋褐藻,可作为海参的优质饲料.鼠尾藻枝条中上部的叶片较窄,称之狭叶;而枝条下部的叶片较宽,称之阔叶.新生出的阔叶颜色呈浅 黄色,而进人繁殖期时阔叶呈深褐色.研究人员在温度18℃(鼠尾藻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等适宜条件下测定叶片的各项数据如下表.

叶片 光补偿点

(μmol•m?2•s?1) 光饱和点

(μmol•m?2•s?1) 叶绿素

(mg•g?1) 最大净光合速率

(nmolO2•g?1•min?1)

新生阔叶 16.6 164.1 0.37 1017.3

繁殖期阔叶 15.1 266.0 0.73 1913.5

狭叶 25.6 344.0 0.54 1058.2p分页标题e

(注:光补偿点为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为总光合速率刚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1)据表分析,鼠尾藻从生长期进人繁殖期时,阔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其内在原因之一是叶片的叶绿素a增多.

(2)依据表中光补偿点(或光饱和点)的变化,可推知鼠尾藻的狭叶比阔叶更适应强光(弱光/强光)条件,这与狭叶着生在枝条中上部,海水退潮时,会暴露于空气中的特点相适应的.

(3)新生阔叶颜色呈浅黄色,欲确定其所含色素的种类,可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或有机溶剂)提取叶片的色素,然后用层析液分离,并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数目(或颜色或分布).

(4)在一定光照强度等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对新生阔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

①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时所设定的光照强度小于(大于/等于/小于)18℃时的光饱和点.

②将新生阔叶由温度18℃移至26℃下,其光补偿点将增大(增大/不变/减小),这影响了鼠尾藻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南方高温环境下,需考虑控制适宜的温度及光照强度等条件以利于鼠尾藻的养殖.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分析: 新生出的阔叶颜色呈浅黄色,而进人繁殖期时阔叶呈深褐色,叶绿素a增多,吸收光能增多,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鼠尾藻的狭叶的光饱和点远远大于比阔叶的饱和点,因此狭叶的鼠尾藻更适应强光环境.由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能够溶解叶片的色素,所以用无水乙醇来提取叶片中的色素,然后用层析液分离,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在滤纸上呈现出不同的色素带.

解答: 解:(1)据表分析,鼠尾藻从生长期进人繁殖期时,叶绿素a增多,吸收光能增多,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2)依据表中数据分析,可推知由于鼠尾藻的狭叶的光饱和点远远大于比阔叶的饱和点,因此狭叶的鼠尾藻更适应强光环境,这与狭叶着生在枝条中上部,海水退潮时,会暴露于空气中的特点相适应的.

(3)由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能够溶解叶片的色素,所以用无水乙醇来提取叶片中的色素,然后用层析液分离,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数目或颜色或分布,可以确定阔叶中所含的色素种类.

(4)①图中曲线表面18℃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值,但是呼吸速率还没有达到最大值,所以该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时所设定的光照强度小于18℃时的光饱和点.

p分页标题e

②将新生阔叶由温度18℃移至26℃下,其呼吸作用速率升高,其光补偿点将增大,这将影响鼠尾藻对光能的利用效率.

故答案为:

(1)增大 叶绿素a增多

(2)光补偿点(或光饱和点) 强光

(3)无水乙醇(或丙酮或有机溶剂) 数目(或颜色或分布)

(4)①小于 ②增大

点评: 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 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43.(15分)(2014秋•襄城区校级期中)家兔的内分泌系统与人体相似,如图为其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D、E(填字母)的分泌量将会增加,家兔对寒冷刺激产生的生命活动调节属于神经?激素调节,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对于维持动物体内激素D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激素A的分泌将会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降低,家兔的尿量将增加,激素F的分泌量将不变.

(4)激素F代表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肾小管管壁的细胞上有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的受体,糖尿病患者的上述抗利尿激素高于正常人.

(5)某疾病的病因是体内产生了大量A激素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A激素受体而充当A激素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考点: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F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据此答题.

解答: 解:(1)若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激的分泌量将会增加,家兔对寒冷刺激产生的生命活动调节属于神经?激素调节,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2)图中虚线所示箭头表示激素分泌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馈调节,即当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于维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若切除甲状腺的三分之一,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将减少,导致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将会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C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降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导致家兔的尿量将增加,而激素F的分泌量将不变.p分页标题e

(4)胰岛中有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所以激素F代表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肾小管管壁的细胞上有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的受体,糖尿病患者由于多尿而导致抗利尿激素高于正常人.

(5)某疾病的病因是体内产生了大量A激素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A激素受体而充当A激素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故答案为:

(1)D、E 神经?激素

(2)反馈调节

(3)增加 降低 增加 不变

(4)胰岛素或者胰高血糖素 甲状腺激素、抗利尿激素、胰岛素 抗利尿

(5)亢进 自身免疫

点评: 本题结合下丘脑与部分其他内分泌腺或效应器功能关系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44.(11分)(2014•四川)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果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考点: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

分析: 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两种.

2、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舌草是捕食关系,进而福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从图中可知,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图中可知,水花生在高密度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较对照组很低说明福寿螺能使水花生减少,而福寿螺日均增长速率大于0,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在增加,所以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会越来越低.因而其种群密度变化将呈S型增长.

4、在原有土壤被保留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中可知狗尾草未受到福寿螺的引入影响,因而将占据主导地位.p分页标题e

5、在试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解答: 解:(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水花生属于植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据图分析,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增加,鸭舌草的日均增长率越小,属于捕食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此时属于次生演替;由数据可知狐尾草的增长率最高,最可能成为优势种群.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故答案为:

(1)福寿螺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点评: 本题考查样方法、生态系统的成分、种间关系、种群数量变化、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hq6GHZe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94300.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