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物理化学辅导 正文

安徽省桐城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解析版)

安徽省桐城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DW1TJ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及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析】新陈代谢的各种化学反应必须以水为介质才能进行,活细胞必须生活在水中才能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是氨基酸,所需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以mRNA 为模板、tRNA为工具、rRNA 参与构成的核糖体为场所,B正确;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细胞内既有 DNA又有RNA,但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的,故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因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糖类提供,而与其含量高低无关,D错误。

【归纳】四种有机物的比较

物质 组成元素 组成单位 功能

多糖 C、H、O 葡萄糖 重要贮能物质

脂肪 C、H、O 脂肪酸和甘油 主要贮能物质

蛋白质 主要是C、H、O、N 氨基酸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 C、H、O、N、P 核苷酸 遗传信息携带者

1.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元,并不是所有的多糖都能提供能量,例如纤维素。

2.脂肪只是脂质的一种,其他脂质包括磷脂、植物蜡和胆固醇,其中磷脂还含有N、P元素。

3.蛋白质组成中都含有C、H、O、N这四种元素,有的还含有S、Fe等元素,这些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团中。

4.多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均是其彻底分解的产物,核酸的组成单位不是其彻底分解的单位,它彻底分解的产物是磷酸、五碳糖和碱基。

5.关系图示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C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中都有新蛋白质的合成

D.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可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前期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解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只是分泌蛋白加工场所,肽链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错误;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过程中都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都有新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秋水仙素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染色体的复制和着丝点的分裂,只是无纺锤丝的牵引,染色体不能向细胞两极移动,使细胞分裂停止在后期,D错误。p分页标题e

【辨析比较】细胞凋亡、衰老、癌变、坏死的区别:

 3 .线粒体中的蛋白质大部分是核基因编码的,在细胞质中合成,然后输入到线粒体中。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中的蛋白质,其前体蛋白的氨基末端含有专一性的基质巡靶序列,而线粒体外膜上有此序列的输入受体,一旦巡靶序列与此输入受体结合,输入受体即将前体蛋白转移到外膜输入通道中,之后,前体蛋白经外膜通道、内膜通道进入线粒体基质,并在蛋白酶作用下切除巡靶序列,再折叠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只要分子直径小于通道直径,即可进入线粒体中

B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后,转化成有活性的蛋白,只是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C .肝细胞中线粒体基质蛋白基因的表达可能比口腔上皮细胞更旺盛

D.线粒体基质蛋白很可能参与有氧呼吸中氧气的还原过程

【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结合背景材料,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细胞呼吸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及场所并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能力。

【解析】由题干可知,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必须有专一性的基质巡靶序列与线粒体外膜上的特异性输入受体结合,才能进入线粒体,与蛋白质大小无关,A错误;前体蛋白质经加工后才能成为有活性的蛋白质,加工过程需切除部分氨基酸序列,并形成特定的空间结构,所以氨基酸数目、种类等也会发生改变,B错误;肝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生命活动更加旺盛,细胞内线粒体数目更多,所以线粒体基质蛋白基因的表达更旺盛,C正确;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还原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线粒体基质蛋白不参与这一过程,D错误。

安徽省桐城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解析版)  物理化学辅导  第1张

4 .根尖的根冠细胞分泌一种激素能主动向伸长区运输,这种激素与分生区分泌的低浓度生长素的作用相反,与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有关。根尖结构如图所示,不做任何处理时根尖垂直向下生长。若对根尖做以下四种处理,请根据激素共同调节的特点,判断其中根尖向左弯曲的是( )

【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图云母片阻断了根冠分泌的抑制生长的激素的向上运输,伸长区各部位生长素分布均匀,根尖垂直向下生长,A错误;图根冠分泌的生长抑制物只能从右侧向上运输,对根尖右侧的生长起一定抑制作用,而左侧生长不受抑制,故左侧生长速度快于右侧,根尖向右弯曲生长,B错误;图中的云母片不仅阻断了根冠向伸长区的运输,也阻断了分生区分泌的生长素向伸长区的运输,根尖左侧几乎不生长;根尖右侧根冠分泌的生长抑制物和分生区分泌的生长素都能运输到伸长区,但由于正常情况下根尖能够向下生长,说明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抑制物对生长的抑制作用,故右侧能够向下生长,整个根尖向左弯曲生长,C正确;图云母片的插入对伸长区的生长无影响,根尖应向下竖直生长,D错误。p分页标题e

5 .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该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与mRNA 互补),有18959 个碱基。吞噬细胞是首先被病毒攻击的靶细胞,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质中复制、装配,以出芽方式释放,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科学家为研究埃博拉病毒,用富含碳源、氮源、无机盐等的培养基培养病毒

B .一个病毒RNA分子复制形成一个新的病毒RNA至少需要37918 个核苷酸

C .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但对细胞免疫影响较小

D.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装配后,以出芽方式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答案】 B

【命题立意】本题以“埃博拉病毒(EBV)”为素材,结合病毒增殖过程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人类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从图形和题干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此不能用普通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应用相应的宿主活细胞培养病毒,A错误;根据图示,EBV一个(-)RNA的复制,需先合成一个mRNA,要消耗18959个核苷酸,再合成一个(-)RNA,又要消耗18959个核苷酸,B正确;吞噬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吞噬细胞被攻击,既影响体液免疫,又影响细胞免疫,C错误;子代病毒从宿主细胞内以出芽形式释放出来,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属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而非功能特点,D错误。

6 .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基因工程中,PCR 技术可用于任何目的基因的获取,且能迅速获得大量目的基因

B .植物体细胞杂交时,可取两种植物的愈伤组织细胞直接进行诱导融合

C .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取传10 代以内的细胞使用或保存,因其分化程度低,全能性高

D .培养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 试管动物都需要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

【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PCR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培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析】用 PCR 技术提取目的基因,需要已知目的基因的部分起始核苷酸序列,以便制备引物,而并非所有的目的基因人类都已知其核苷酸序列,A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进而形成杂种细胞,B错误;动物细胞培养时,通常取10代以内的细胞使用或保存,原因是这些细胞仍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C错误;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试管动物的培养过程,都要先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形成早期胚胎,再用胚胎移植技术,将早期胚胎植入代孕母畜体内完成后期的胚胎发育过程,才能成功,D正确。p分页标题e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80 分)

29.Ⅰ.(12 分, 每空2 分)将一长势良好的大豆植株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培养,并置于室外,用CO2测定仪测定玻璃罩内CO2 浓度一天的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光照强度与该植株CO2 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2 )图乙中,其他条件皆适宜,若适当增大 CO2 浓度,则 b 点向_____移动;e 点向______ 移动。

(3 )若先将该植物的叶片在同温度下暗处理 1 h,暗处理后重量减少 2mg ,随后立即再光照 1 h,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相比重量增加3mg 。则该植物叶片光照 1 小时的真正光合速率为_______mg/h 。

Ⅱ.(12 分,每空 2 分)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下图中,图 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 是图1 的局部放大图,1-5 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 3 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 是图3 的局部放大图,6-9 代表不同的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_________反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 2 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 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胰液的分泌除了神经调节之外,_____________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

(3 )图 3 中胰岛 A 细胞和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若图 4 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 小时,8 处的_____________(激素)浓度大于 10 处。

(4 )随着人们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形成,多种“ 文明病” 相继产生,糖尿病就是典型代表。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推测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Ⅰ. (每空 2 分,共12 分) (1 )暗反应 > > (2 ) 左 右上 (3) 7

Ⅱ. (每空2 分,共12 分) (1 )非条件反射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 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2 )小肠粘膜 (3 )胰高血糖素 (4 )组织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命题立意】Ⅰ.本题考查了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Ⅱ.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理;识记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识记免疫系统的功能;通过图解分析确定图中数字表示的结构,并识记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能力。p分页标题e

【解析】Ⅰ.从图甲中分析可知:0-6小时内玻璃罩内的CO2浓度逐渐增加,其原因是没有光照,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使CO2浓度增高;8-18时,由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O2被吸收,使CO2浓度降低;18-24时,由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CO2被释放,使CO2浓度增高;D、E两点代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图乙中,a点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b点之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1)图甲中,14时由于气孔关闭,叶绿体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少,所以受限制的主要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18时光照强度降低,叶绿体内ATP合成速率逐渐减小,所以14时与18时相比,叶绿体中ATP含量多.18时,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光合作用强度与大豆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相等。(2)图乙中,其他条件皆适宜,若适当增大CO2浓度,则光合作用强度增强,所以b点向左移动,e点向右上移动。(3)根据题意先将该植物的叶片在同温度下黑暗处理1h,黑暗处理后重量减少2mg,说明呼吸作用强度是2mg/h;随后立即再光照1h,光照后比黑暗处理前重量增加3mg,则该植物叶片光照1h的真正光合速率为2+2+3=7mg/h。

Ⅱ.分析图解: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1-5分别表示1轴突末梢、2突触小泡、3突触前膜、4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图3、4中6-9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2)胰液的分泌除了神经调节之外,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3)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8处的胰高血糖素浓度大于10处。(4)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则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组织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异常)。

30.(18 分,每空 2 分)某二倍体自花传粉植物的抗病(A)对易感病(a )为显性,高茎(B )对矮茎(b )为显性,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1 )两株植物杂交,F1 中抗病矮茎出现的概率为3 / 8 ,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 )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得 F1,F1 自交时,若含a 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 F2 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F1 代相比,F2 代中,B 基因的基因频率___________(变大、不变、变小)。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 (填“是”或“否”)。 p分页标题e

(3 )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株基因型为 Bb的高茎植株幼苗染色体加倍成为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植株, 假设该植株自交后代均能存活,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则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让该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得到的植株是否是一个新物种?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 X 射线照射纯种高茎个体的花粉后,人工传粉至多株纯种矮茎个体的雌蕊柱头上,得 F1共1812 株,其中出现了一株矮茎个体。推测该矮茎个体出现的原因可能有:①经X 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高茎基因(B )突变为矮茎基因(b );②X 射线照射导致少数花粉中染色体片段缺失,使高茎基因(B )丢失。为确定该矮茎个体产生的原因,科研小组做了下列杂交实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体(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请你根据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F1 代矮茎植株与亲本中的纯种高茎植株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上述种子,得F2 代植株,自交,得到种子;

第三步:种植F2 结的种子得F3 代植株,观察并统计F3 代植株茎的高度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 若F3 代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___________,说明F1 中矮茎个体的出现是花粉中高茎基因(B )突变为矮茎基因(b )的结果;

② 若F3 代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___________,说明 F1 中矮茎个体的出现是B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答案】(每空2 分,共18 分) (1 )AaBb、Aabb (2 )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 = 15:5:3:1 ; 不变 ; 是

(3 )高茎:矮茎 = 35 : 1 ; 否 ;因为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无繁殖能力。

(4 )3:1 ; 6: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解析】(1)两株植物杂交,F1中抗病矮茎出现的概率为3/8,即3/4*1/2,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2)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时,各产生AB、Ab、aB、ab4种比例相等的雌雄配子,若含a基因的花粉有一半死亡,则雄配子的比例为AB:Ab:aB:ab=2:2:1:1,因此,F2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15:5:3:1。与F1代相比,F2代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不变,但由于A、a基因的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该种群发生了进化。(3)由于受到某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株基因型为Bb的高茎植株幼苗染色体加倍成为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植株,假设该植株自交后代均能存活,高茎对矮茎为完全显性,则基因型为BBbb的四倍体植株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BB:Bb:bb=1:4: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为高茎:矮茎=35:1;让该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杂交得到的植株是三倍体植株,无繁殖能力,所以不是一个新物种。(4)要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产生的变异类型,需要选F1代矮茎植株与亲本中的纯种高茎植株杂交,得到种子(F2代);将F2代植株的自交,得到种子(F3代)。①若F3代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3:1,说明F1中矮茎个体的出现是花粉中高茎基因(B)突变为矮茎基因(b)的结果;②若F3代植株的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6:1,说明F1中矮茎个体的出现是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p分页标题e

31.(12 分,除标注外,每空 2 分)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图 1 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 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图2 是种群乙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1 )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 )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若甲的数量减少,戊的数量_______(会或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每空 1 分)

(3 )图1 中 (数字)=2×107,C 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1分)

(4 )图2 中___________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5 )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 信息,说明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2 分,共12 分。)

(2)第三营养级(1 分),不会(1 分)

(3)②(1 分) ;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1 分)

(4)c 、d

(5)化学;种群繁衍

【命题立意】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能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进行相关计算;识记种群的特征,能结合图表中信息准确答题的能力。

【解析】分析图1:A表示摄入能量,B表示同化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图2:图2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是第一营养级,甲和丁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乙处于第三营养级,戊处于第四营养级,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2)种群乙是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三营养级;若甲的数量减少,乙的食物来源还有丁,因此戊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3)图1表示有关种群乙的能量变化,其中②表示乙的同化量=2×109;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由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a、e两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c、d两点时λ<1,种群减少;b点时λ=1,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因此,c、d两点的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5)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种气味是某种化学物质散发出来的,属于化学信息,这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完整版免注册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ntDW1TJp分页标题e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wulihua/94653.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