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文化背景下,在“高考定终身”的制度下,中国不乏“神童”的出现,比如2岁半认识1000多个汉字,10岁上大学,连续刷新“中国最小大学生”、“中国最小硕士生”、“中国最小博士生”的张炘炀;小学直接进入了少年班。11岁上科大,18岁读博士的谢彦波;14岁参加高考,以标准分750分夺取河南省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的何碧玉等,每一个都令人惊叹。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同样有着非凡的成长史:他叫范书恺,1999年12月24日出生在山西河曲县,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公务员,母亲是一个中学数学老师,这是一个被认为最容易培养学霸的家庭组合,因为这样的家庭,有资源,有文化,有时间,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范书恺还没出生时,他的父母就已经开始规划如何教育孩子了,范书恺1岁时,他的母亲就经常在他面前读诗词,读故事,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她就边读书,边把汉字写下来,教孩子认字,他的父亲利用扑克牌教孩子认识数字,计算,在这样精致的早期启蒙下,2岁时范书恺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会10以内的加减法了,这让他父母兴奋不已,3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孩子学英语了,他们一下班就争分夺秒地教孩子读书识字,在别的孩子还在看“喜羊羊大战灰太狼”的时候,范书恺已经涉猎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范书恺的父母认为幼儿园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所以他们选择自己教孩子,4岁时就学完了大多数小学的知识,5岁时范书恺被直接送到小学,但是因为他已经基本上学完了小学的知识,所以小学是从4年级开始的,而且第一次考试就考了年级第一名。就这样,小学毕业后,7岁的范书恺升入了他母亲所在的实验初中,在初中,他没有跳级,刻苦学习,广泛读书,他的家庭,在图书上的投入就有上万元。10岁时,范书恺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高中的学习,还是让他感受到压力,他更加刻苦的学习,每次模拟考试的成绩都在600分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但是与清华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最后范书恺的高考成绩是601分,与他自己估计的605分相差4分,这样一个成绩,能上一所985大学,但是他是怎样上的清华大学呢?这主要得益于当年实行的“农村专项”政策,受益于这个政策,13岁的范书恺圆梦于清华大学,如今,范书恺已经大学毕业,范书恺选择了继续在清华大学深造,正在读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收到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引发了轰动,但是范书恺却没有沾沾自喜,他非常淡定地看待这一切,并且否认自己是“神童”,他说:“我认为自己并不是神童,读书早,是因为家境贫寒。”p分页标题e
对于是不是“神童”这个问题,范书恺的父母最有发言权,范书恺的父亲说:“孩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坚持得好,学习上从没松懈过。”他的母亲说:“孩子小,可塑性强,全在大人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小时候惯下赖毛病,大了就不好纠正了。”
有人说“神童”是天生的,但是我们看过关于“神童”的各种报道,都发现每一个神童背后,都有一个精心培育孩子的家庭,在学习方面,我们不能否认有赋的存在,就如同音乐有天赋,体育有天赋一样,学习文化课也一定有天赋存在,但是,任何的天赋,都缺少不了后天的培养和努力,这就让天赋和努力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很难说最后起作用的到底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培养。
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就如同是一座”金矿“,深埋地下,需要通过努力,去挖掘,否则它可能一直无法见天日,当然,如果本身就不是什么矿,再怎么努力挖掘,最终也毫无结果。但是,多数人的智商相差无几,而且智商在后天也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这就让后天的教育非常重要,而在后天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所以,不要否认天赋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走上“天赋决定论”的极端,如果孩子不是爱因斯坦那样的人物,天赋在他的学习方面所起的作用,远没有后天的培养重要,所以,不要把天赋当成自己懒惰或者逃避责任的借口。
当然,我并不希望能培养什么“神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好还是不要违反规律,有些该经历的东西,早晚都要经历,否则人生是不健全的,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也不是生命的最终目标,一个13岁的学生,去和18岁的学生一起上大学,而且还是清华大学这样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学校,身心的健康可能都无法保证,范书恺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曾经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一年,但是最终还是战胜困难,成功读研,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所承受的压力。
王安石曾经写了著名的《伤仲永》,已经提前警示后人了,现在的众多“神童”中,成才的有,泯灭众人的也很多,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培养,但是绝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比如河南“神童”张译文,9岁考大学,10岁通过复读,走了单招去了一所三本大学,成为父亲宣传“私塾教育”的工具。培养孩子,让孩子更加优秀,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能够有健全的人格,活成他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的样子,这才是关键,当然,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并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p分页标题e
继续阅读:家庭教育神童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