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语文辅导 正文

高考语文阅读题考什么?

很多正在高考复习的同学,在做语文阅读题时,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文章,不知道从何作答。其实只要大家明白了出题者想要通过语文阅读题考什么,我们在做语文阅读题时就会容易很多。现在奥冠教育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高考语文阅读题考什么的文章,帮助大家在语文阅读题上争取更多的分数。

林林总总,形式千姿百态。只考两个字:“读”和“写”(好吧,算上“和”的话是三个字)。读,考查吸纳能力;写,考查释放能力。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归纳;写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演绎。在这里谈前一个字:读。

高考阅读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决定着解答题目的基本方向。

采用的文字,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是诗歌,还是散文,它的本质特征都必然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的。这不以命题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而是为高考大规模笔答考试,大规模快速阅卷的形式和区分选拔的任务所决定的。

一份语文试题,要求几万、十几万、上百万考生,两个半小时笔答完成;又要求几百名,上千名阅卷人在一周、十天左右的时间完成阅卷工作。为了保证答案的权威性,任何一道题目的答案必须牢牢建立在重要信息的基础上。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基本职能就是区分。因此每一道题目需要一些同学答对,还必须得有一些同学答错。如果一道题目考生全部答对,得分率100%,那就是废题一道,因为它无从实现区分选拔的任务。怎么让一部分同学出现失误?必须设置次要信息形成干扰。我们可以称重要信息为答案信息,次要信息是干扰信息。重要信息是答案依据,次要信息是必要干扰。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明确:解答阅读类题目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任何考场行为都要目的高度明确。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次要信息,要弃置不理。重要信息是题目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语文阅读类题目的根本目的,此外并无其他目的。有些题目,抓住重要信息,就得到了答案;还有一些题目(例如,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作品阅读和实用类文章阅读的答题),重要信息并不就是答案,需要将其转化,获取答案要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谁能准确快速地筛选并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他就是阅读类题目的胜利者。考场答题既需要准确,也需要快速。比较、聚焦——是正确快速答题的关键所系。概括来说,就是要“据题精答”——根据题目,精明回答。

高考语文阅读题考什么举例:

一、语文阅读题成语使用题目。首先根据题目要求,调动知识积累,明确成语的大致意义和感情色彩;然后聚焦语境中的关键词,就其大致意义和感情色彩做出判断。p分页标题e

[例1·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13]

下列各句中,双引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振振有词”,自以为理由充分,强词夺理,说个不休(贬义);语境关键词:欢迎(褒义)。感情色彩不恰当。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中性);语境关键词:诗词文章(中性)。意义对象不恰当。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让小余心头淤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电光火石”,比喻事物瞬息即逝(褒义);语境关键词:顿时消散(褒义)。意义对象恰当。答案为C。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中性);语境关键词:几家(中性)。意义对象不恰当。

这道题目,四个选项,200字左右。但考查的实质是: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振振有词,很受欢迎 B.浩如烟海典籍中的诗词

C.如电光火石,顿时雾散 D.只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这四个选项里,有正面判断意义的“答案信息”,只有“顿时”一个词,其他仍然是干扰性的次要信息。

二、语文阅读题近义词语题目

首先聚焦近义词语的相异语素,比较差异;然后聚焦语境中与填入词语横线关系密切的词语,明确判断的依据。

[例·2013北京课标卷·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学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 创作而形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第①组,聚焦“形”和“型”比较差异。形,形态,泛指;型,模型,特指。语境关键词:创作,特指的“原型”正确。

第②组,聚焦“治”和“置”比较差异。治,整治,对人;置,放置,对物。语境关键词:事故,对物的“处置”正确。

第③组,聚焦“融”和“熔”比较差异。融,消融,还原成液态;熔,熔炼,固态变液态。语境关键词:保险丝,“熔化”正确。

高考语文阅读题考什么?  语文辅导  第1张

p分页标题e

综上,答案为C。

这道题目,三个句子,150多字,再加上三组近义词语。但考查的实质是:

填入横线的词语,正确一项是

①以真人为创作,②对事故做出 ,

③保险丝会。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如果用这样的题目来考,那每个考生都会,甚至小学生也不会错误。那么,考生失误,并非重要信息把握不住,而是被次要信息干扰所致。从这个意义来看,次要信息的干扰力量,足以把一位高考考生的智力水平降低到小学以下。

三、语文阅读题语言连贯题目

首先聚焦语句中关键性、相关性、关联性的词语(重要信息);然后依据重要信息寻求突破点,组合排序或作出判断。

[例·2013北京卷·4]

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出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④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聚焦四个语句中的关键性词语:①较弱的电磁辐射,②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③不太强的电磁波,④强电磁波。

将重要信息分组归类,显然,②④应属同类,而四个选项里,②④连在一起的,只有D。据此可知,答案为D。

这道题目,四个句子,170多字。但考查的实质是:

下列各项,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较弱的电磁辐射。②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

③不太强的电磁波。④强电磁波。

A.④①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十分清楚,聚焦重要信息是准确、快速完成题目的关键。

这种认识,是和语文学科的性质完全一致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是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一辈子就在做一件事:分割两类信息,聚焦重要信息。只是我们往往处在“自发”状态,而非“自觉”状态。你认为重要的,并不见得重要;谁认为重要的才重要呢?题目认为重要的才重要。语文高考,一份试题,七八千字,二十道左右的题目。根据题目,到相关文字中筛选、转化信息,不就得了吗?只是我们不再是“自发”,而是“自觉”。

阅读类题目的实质二

现代文阅读是集中体现高考阅读类题目实质的题目,各地高考试题对现代文阅读文本的称呼略有差异。

俗称“小阅读”的文本,大多为必考题目,一般被称为论述类文本。“小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目。p分页标题e

俗称“大阅读”的文本,有选考题目和非选考题目两类。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在实用类文章(传记为主)和文学类作品(小说为主)中选择;非选考题目的文本一般为文学类作品(散文为主)。“大阅读”题目的形式主要是简答题目。

谈阅读类题目的实质,我们更看重题目形式。

正因为“小阅读”文本的考查大多采用选择类题目,所以,“小阅读”名为阅读,实非一般意义的“阅读”。文本并不是阅读的目的,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选择题和文本之间很少有深层联系。造成选项不符合文意的手法只有两种:“颠倒黑白”或“无中生有”。

[例1·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阅读:2—3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大致步骤: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例: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时期。p分页标题e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文本思路要点

一、期待老子时代新的解决线索

二、出土佚籍使老子时代得重考

三、汉帛书改变对早期道家认识

四、《老子》应不晚于战国时期

五、古书老子长于孔子说可确信

据题精答:选择题目——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士,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A.相对应文句: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问题实质是:“如××”是表明“××以后”。

B.相对应文句: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问题实质是:“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的意思是“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p分页标题e

C.相对应文句: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问题实质是:“受到辨伪家的怀疑”意思是“被人指为伪书”。

D.相对应文句: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问题实质是:“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是“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

参考答案:A

这篇论述类文章1100多字,三道题目12个选项有870多字,约2000字。

高考语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质是这样三个问题:

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1.“如××”是表明“××以后”。

2.“受”是“多有受到”。

3.“显然已据有崇高位置”是“证明已经形成”。

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只需要小学以下水平的推断或联想能力,并不需要读懂这篇文本。考生选择错误,完全是被次要信息干扰所致。

以上就是关于高考语文阅读题考什么的具体内容,相信各位同学在了解了出题人的想法之后,通过一定的练习,一定会在高考语文阅读题上更进一步!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yuwenfudao/68113.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