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起点辅导 语文辅导 正文

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构图美赏析

高三语文诗歌赏析,需要高三的同学们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基础才能获得高分甚至满分,而这种文学素养的养成靠的是我们平时的积累,如果高三同学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那么现在努力也不迟。下面,小编为高三的同学分享一篇《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构图美赏析》,帮助大家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构图美赏析

构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对诗歌而言,指的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结构手段,把自然景物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映衬的立体画面,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诗歌的构图也是构成诗歌绘画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法来描绘自然景物,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高三同学能够发现,这种特点被融汇到了诗歌创作当中,并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王维讲究构图布局,如著名的《终南山》可说是很好的实例。

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构图美赏析  语文辅导  第1张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头两句作者以远眺的视角定位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然后视角一变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在平视的基础上五六句又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的角度“分野中峰变”,使得庞大的山区尽收眼底。接着,又在山前山后游动着看到“阴晴众壑殊”了,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移步换景地变换视角给人们以强烈的立体感受;这不仅不会影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透彻,而且还有助于诗情画意的创造,因为它克服了焦点透视所容易产生的狭小单调的局限性。高三同学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

另外,在对“散点透视”这个传统绘画构图法的运用中,除了在同一画面中详尽描绘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外,诗人还非常善于把许多个别的,即在不同时间地点角度得到的感受最深的物象放在一起,使之熔炼组合,以更好地摆脱具体事物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高三同学可以发现,为了求得诗中构图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p分页标题e

像《淇上即事田园》“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取景上也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

高三同学要知道,丰富的层次感也是诗歌构图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突出地描摹那景物层次,以突出绘画艺术那种从层次的角度观察自然、处理自然景物的意图,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绘画艺术的强烈层次感。例如《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田。

点击查看:

正是“望”眼欲穿,一望到“郭门临渡头”,二望到“村树连溪口”,三望到“白水明田外”,四望到“碧峰出山后”。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为了突出景物层次,有意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所运用的正是绘画的技法。高三同学通过品读可以发现这首诗强烈如画的艺术效果,也正是通过鲜明的层次来完成。

以上就是《高三语文积累:王维山水诗中的构图美赏析》的内容,只要大家用心品读,会发现诗歌中有广阔的世界,我们读诗、品诗,就是在融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当中,让我们一起读诗吧!

海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edbdz.com/yuwenfudao/68384.html

相关文章

感谢您的支持
文章目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