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建立知识体系
学习难?因为.
这没有错。
在网上,很多人都写过这个话题。
包括我自己也写了一篇《如何建立你的知识体系,3000字给你讲清楚》(今年罗胖在新年致辞中点名的那篇)。
但随着“知识体系”的一步步深入,我渐渐发现,包括我写的这篇,还有网上90%的关于“知识体系”的文章,都不透彻。
如果没有把事情理解透彻,做起来可能就是错的。
《教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
那么,构建“知识体系”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01先开个脑洞
你想想,穿越到过去和穿越到未来有什么本质区别?
本质是知识体系的应用不同。
穿越过去。
假设你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扔进了一万年前的史前丛林,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手无寸铁,你就无法在危险的丛林中生存,除非你碰巧遇到一些浆果。
这个时候你最需要的是一整片丛林的“生存知识”。
幸运的是,你很快找到了一个部落,你会付出劳动加入部落。为此部落酋长也会找人传授你需要的知识。
“生存知识”的核心不外乎三个方面:
a、获取能量比如如何猎鹿,如何寻找水源等。
b,怎么做衣服,怎么生火,怎么盖房子等等。通过保持能量;
c、避免危险如何通过气味识别危险动物,如何爬树,如何避免迷路等等。
在任何一个部落,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必须是系统的,需要很多代人的血泪积累。
所以最初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不崇高,而是一个部落生存的保障。
然后把你扔到丛林里,你会立刻面临三大问题。
所以你的“待解决问题”与部落的“知识体系”高度一致。
你可以很容易地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穿越到未来
你原本定居在部落,突然有一天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抛到了公元2199年。
会发生什么?
反而让你很难活下来。
在丛林中,你向部落学习狩猎知识,然后获得食物,这是一个“信息转化为能量”的过程。
但在未来,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第一,因为机器人已经基本取代了人类,所以你不能以劳动力换食物(以能源换能源)。
第二是因为,面对海量的信息,你根本用不上,这才是最可怕的。
你可能会想,不会吧,未来会有海量的信息,信息应该是极其丰富的。那时候人类已经实现了脑机互联,或者简单的在大脑中植入芯片。
但你大脑中的“认知框架”、“要解决的问题”、“具体需求”还停留在过去,你根本给不出任何信息。
比如我们小时候有一部狗血电视剧叫《城市猎人》,讲的是90年代两个古武侠穿越到香港的故事。p分页标题e
在武术的心目中,这些概念都是“如何修炼出绝世武功”和“如何成为无上武功”。
在90年代,香港人关心的都是“如何赚钱”和“如何炒股”的概念。武术很难从“武术思维”过渡到“赚钱思维”。
我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
因为这会让你发现构建“知识体系”的真相:
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其实需要你有一个“问题结构”来完成。
02为什么90%的人学习方向不对?
那么为什么我一开始就说90%的人都在往错误的方向去建立知识体系呢?
因为每个人都在构建“知识结构”,而不是自己的“问题结构”。
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知识?
举个例子,社区里有个小伙伴刚毕业,在企业找了个营销的职位。
他非常热爱营销,所以看了很多书和微信官方账号,收集了很多营销理念,用xmind画了很多思维导图。
这是为了积累知识。他试图理解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有什么问题?
其实是为了理清自己和信息的关系。
上个月,这个小伙伴的领导让他单独负责一个公司项目。
这时候他就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提出了“我的用户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用户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使用产品后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应该在哪里做广告?”“软文应该怎么写?””我们需要增加一些销售人员吗?”如何激发销售动机?”
基于这些疑问,他回忆起之前读过的书,查阅资料,请教老鸟,最终确立了“用户”、“市场”、“产品”、“体验”等概念。
他建立的知识体系肯定和一个营销总监建立的知识体系不一样。
由于遇到的问题不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式也不同。
其实这个世界不缺“知识体系”。你想探索的领域,99%都已经探索过了。
你只是缺少你需要的“问题结构”。
知识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问题结构”
这可以帮助你理清一个概念:
“知识,其实是分几个不同层次的”。
看一下细节:
你的“问题结构”通常分为两种情况:明确的或者模糊的。
外在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分为碎片化或系统化两种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四个象限:
1.“问题结构”清晰,“知识结构”系统。
这种情况主要偏向于岗位技能的知识学习,可以获得一个已有的模型,所以我们暂且称之为“模型区间”。
当你穿越到丛林中,然后接受部落的知识时,你就属于这个范围。你有明确的问题,部落有完整的解决方案。学起来很过瘾。
你去大公司实习“营销”这个岗位,公司HR和部门经理有一整套帮助新人的成长计划,让你很开心。p分页标题e
你想学弹钢琴,整个入门课程很系统。你找个教程,带着就能用。
大家都很期待这方面的学习。
那些在网上传授一套系统知识的,比如秋叶的ppt,如何学习如何炒股的30天教学,最受欢迎。
2.“问题结构”清晰,“外部信息”碎片化。
这种情况下,你有一个大的系统性问题,你也可以明确地问很多小问题。但是没有办法得到外界的完整体系,但是你有一定的经验,你的信息组合和整合能力更加老练。我们称之为“积分区间”。
你退出创业。你要解决的问题很系统,会面临产品定位、用户分析、营销、团队管理等等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很难得到现成的。你需要收集和经历很多东西,才能逐渐完成拼图。
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是这种状态。人是一个系统,但你只是一点一点收集自己的信息。
我们的“超脑”组织也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想把信息连接效率的问题解决清楚,但不可能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只好不断探索。
3.“问题结构”不清晰,“外部信息”是系统的。
这种情况更像是盲人摸象。这是我们从小学习到的,所以我们称之为“探索区间”。
你想学脑神经,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知道会有什么用。但是“神经科学”是一个成型的体系,很多大学课本都有完整的知识。直接学习就好。
其实这种区间类的知识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题。
比如学习脑神经科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进而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掌握这部分知识。
4.“问题结构”不清晰,“外部信息”支离破碎。
开头提到的“穿越到未来”,是指在这个区间里,“问题结构”不清晰,“外部信息”碎片化。所以我们称之为“碎片区间”。
当你从一个部门调过来,想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就是在这个区间。
你刷今日头条,看不系统的公开文章,都属于这个范围。
04构建“知识体系”最核心的一步
实际上,你应该看看。
每个人的学习其实都是从第四个音程到第一个音程的过程。
而最高效的学习和成长必然发生在第一个区间。
或者你在第二个音程,然后你在第一个音程。
那么,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当然是构建你的“问题结构”。
那么,如何建立呢?
先用一个很傻的操作来解释一下,分为七个步骤。
第一步:在A4纸上写下你最近想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要想太清楚。反正后面会有分析。按照你最想解决的写下来就行了。
比如:如何介绍自己?如何运营社区?如何系统地学习心理学?
步骤2:识别问题边界p分页标题e
边界通常指问题的限制性条件,例如:
制约因素如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业、学科等。
比如“自我介绍”,这本来就是一个很开放的问题,很难定义。
但是,“在一次社群的线下会议中,向其他社群伙伴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这个问题的边界会缩小很多,你的行动原则也会更强。
第三步:找出问题的本质
说到“问题的性质”,可能大家都觉得头大。
但是实际上有一个完整的公式。
你需要思考(AB)这个过程,也就是你的核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比如介绍自己,核心可能是你给别人留下了很强的印象。
社群运营的核心是你让别人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者消除大家的孤独感。
简而言之,你需要思考核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四步:建立最小可行方案。
比如在丛林中无法生存,这是个问题,但补充“碳水化合物”和“水分”,比如钓鱼或采摘野果,是最不可行的。
在这个基础上给一切加上“增加”,要么增加体验(烧烤味道更好),要么增加效率(吃熟食增加消化率)。
比如,自我介绍,你指定一个最低可行方案,原则:
m(我,我是谁):
t(天赋,我是谁):
v(值,我是谁):
这是一个先复杂,后简单,最后复杂的过程。
通常我们习惯于一上来就试图找到问题的本质,但这是不可能的。
找准问题的边界,看到边界内最关键的点,是理清问题思路的重要姿态。
05启示录
还是那句话,为什么后来写“问题结构”的建立?因为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类个体的知识体系,其实都是自己问题结构的答案。
就像手里拿着一张世界地图。地图不是你的知识体系。
还有你上面提的问题,比如怎么从中国开车去印度?你如何制定北京的旅游路线?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头脑中的知识体系。
二、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
01
找一个学习伙伴。
找一个好的学习伙伴。
可以互相交换笔记,讨论知识难点。
也可以在没有学习动力的时候,或者考试前夕。
02
多学点“课外知识”
对于你学习的东西,除了学习课本或者老师发的资料。
试着在网上或图书馆搜索更多的“课外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更多的背景内容,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搜索能力。
虽然这需要时间,但确实对改善有帮助。
这种方法的内在机制是知识是相关的,也就是学习能力中的迁移机制在起作用。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知识要素的组织,层次之间的联系等。都是正规的。如果你在刚接触一个领域的时候能很快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你会学得更有效率。p分页标题e
当然,这种快速把握新领域知识构成的能力,是建立在广泛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之上的。你的知识面越广,当你面对新知识时,迁移的效果就越好。
03
考试前自测
考前自测。
在老师面前假装做报告。
用自己的话大声说出来,给自己上一堂课。
只有自己去讲解,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逻辑和思路,才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
04
带问题预习
预习问题,假装你会在课堂上被叫去回答。
确保你对最重要的概念有所了解。
在课堂上,你会发现跟上老师的思路非常容易。
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格外注意。我没有完成,而是意识到我没有认真听讲。
力量大的时候互相鼓励,互相陪伴。